-
面向早期筛查的血糖失稳态人群"舌象-舌苔微生物组学"特征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血糖失稳态是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痴呆、恶性肿瘤等许多慢性重大性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临床危害极大,但其高度可逆性的特点也给上述重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机会窗口.然而,当前针对血糖失稳态人群早期筛查及干预尚无系统性研究,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所用筛查方法在特异性、准确性方面均存在不足,临床应用受限.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舌象是反映正邪消长和病情进退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血糖稳态—血糖失稳态—糖尿病"病程进展中舌象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化特点,而其舌象变化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舌苔微生物密切相关.基于血糖失稳态人群"舌象-舌苔微生态"的临床表观与微生物组学特征构建"舌象-舌苔微生物"宏微观映射模型,有望为血糖失稳态人群的大规模早期筛查和相关疾病早期防治提供新路径,并为阐明中医舌象诊断理论科学内涵、探讨复杂性疾病演化特点与潜在机制提供新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苔菌群的特异性菌属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正常人舌苔菌群的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菌属.方法 研究分为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30例,CAG组,主要为薄白苔)和正常人舌苔组(30例,HC组,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结果 (1)测序片段总长度约为253 bp,片段有效率在90%左右.(2)正常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群落组成在PCA图中各自汇聚成群,差异比较明显.(3)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采用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来寻找阶元系统(门、纲、目、科和属)上的差异菌,发现共有13种差异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纤毛菌属、韦荣球菌属中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为了进一步寻找阶元系统中属水平的差异菌属,我们采用T-test统计分析法.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在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普氏菌属、罗思菌属、口腔杆菌属、口腔毛绒厌氧杆菌、Solobacterium和一种未确认种属的细菌其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而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从舌苔样本微生态测序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苔菌群发生变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能与炎症相关,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变化可能成为某些全身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微生物学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腻苔优势菌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腻苔患者中舌苔的微生物优势菌群类型和含量进行分析.方法: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腻苔患者的舌苔,对舌苔中微生物进行DNA提取后,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方法对微生物的DNA测序.结果:获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腻苔微生物的总片段为3 014 144,平均片段为70 357±8 960,有效片段为62 083±7 906,OTUs数目为1 472±384;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是分别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等.结论: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获得慢性胃炎腻苔的微生物组成,这种微生物的组成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腻苔舌面菌群门与属水平上的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探究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之间舌苔菌群门与属水平上的差异性.方法:采集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和健康薄白苔样本各50例,归为3组.对3组舌苔样本提取总DNA,并筛选出12份病理黄腻苔样本、12份生理黄腻苔样本及11份健康薄白苔样本,共35份,以Illumina Miseq PE300为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对35份样本的测序数据进行统计后共得到1 282 089条优质序列,全部样本的平均序列读长为443.35bp.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后确定分属于12个门、23个纲、39个目、66个科、133个属、246个种的细菌.3组样本的群落构成有一定相似性,在门水平上有厚壁菌、变形菌、梭杆菌、放线菌和拟杆菌5种相同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有普雷沃菌-7、奈瑟氏菌、韦荣球菌和链球菌等13种优势菌属.但3组样本在门、属水平上优势菌群组成存在差异.结论:变形菌、放线菌、奈瑟氏菌、韦荣氏菌和嗜血杆菌可能是导致黄腻苔形成并区别于健康舌苔的菌群,同时变形菌、奈瑟氏菌、韦荣球菌可能是区分生理与病理黄腻苔的关键菌种,而生理黄腻苔与健康舌苔在群落结构上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优势菌群组成及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水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优势菌群类型及下游黏附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实验分为3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组(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非腻苔组(30例)和健康对照苔组(30名,均为薄白苔).采用巴氏染色法观察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运用ELISA对各组舌苔进行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检测.结果 (1)舌苔脱落细胞形态特征:腻苔组的细胞形态较小,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较模糊或已消失;非腻苔组中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大多固缩;(2)舌苔微生物菌群: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依次是链球菌属、奈瑟氏菌属、普氏菌-7属、韦荣球菌属、莫氏杆菌属、纤毛菌属.健康对照组的链球菌属含量高于其他两组(P<0.01);奈瑟氏菌属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普氏菌-7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P<0.01);韦荣球菌属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莫氏杆菌属在腻苔组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3)舌苔液中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 <0.05,P<0.01).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同类型舌苔中的微生物优势菌属大致相同,但腻苔组患者舌苔中微生物的优势菌属(链球菌属、普氏菌-7属和莫氏杆菌属)含量发生变化,下游的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在腻苔组患者中高表达,说明这些物质可能与腻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舌苔的口腔菌群基础及其与肠道菌群的联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舌苔所对应的口腔菌群变化或与肠道菌群改变具备特征性的对应关系.这种联系的基础在于口腔微生物借助血液或消化道在肠道定植,或通过免疫系统传递菌群代谢产物而实现.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非消化系统疾病中同样存在,实质或是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交流,并参与对宿主和微生物都有利的代谢过程.认为对舌苔-口腔菌群-肠道菌群联系的把握,体现了中医学整体思维的学科特点.系统而规范化的舌苔-菌群研究工作可能为中医诊断技术的客观化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心病患者舌苔菌群结构特点及不同舌苔的菌群结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的舌苔微生物组16S rRNA,了解冠心病舌苔菌群结构,探讨冠心病不同类型舌苔菌群结构的差异.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共70例,其中薄白苔15例,黄厚苔33例,很黄厚苔22例,及健康对照组28例.采用16S rDNA测序方法分析对象的舌苔菌群结构.利用R语言软件进行treeplot构建,分析菌群差异.结果:共得到10506个不同的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样本间有显著差异的OTU有1068个(P<0.05).将OTU与已知物种的16S数据库比对并物种注释,在门水平有16个物种,纲水平有31个物种,目水平有51个物种,科水平有86个物种,属水平有84个物种.两组样品菌群聚类为4大类,每个group均有其优势菌,group1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主,group2以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为主,group3以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为主,group4以奈瑟菌属(Neisseria)为主.以group1为参照,group2、3、4患冠心病的风险递增(OR值分别为3.00、3.75、4.64),与患薄白、黄厚、很黄厚舌苔递增相关(generalized odds分别为0.29、0.19、0.18).冗余分析(RDA)提示group3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指标较其他类型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舌苔菌群结构与患冠心病风险可能相关,并影响着舌苔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腻苔舌面菌群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探究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之间舌苔菌群门与属水平上菌群聚集情况.方法:采集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和健康薄白苔样本各50例,归为3组.对3组舌苔样本提取总DNA,并筛选出12份病理黄腻苔样本、12份生理黄腻苔样本及11份健康薄白苔样本,共35份,以Illumina Miseq PE300为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对35份样本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为12门、23纲、39目、66科、133属、246种的细菌.3组样本的群落构成有一定相似性,在门、属水平上都有相同的优势菌种,但3组样本在门、属水平上种群组成存在差异.结论:在门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变形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变形菌和放线菌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奈瑟氏菌和韦荣球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奈瑟氏菌、韦荣球菌、放线菌和嗜血杆菌上存在差异;生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门与属水平上菌群结构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癜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儿舌苔菌群特异性菌属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紫癜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儿和正常健康儿童舌苔菌群的相关性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菌属.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儿科住院确诊为紫癜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患儿为病例组(14例,HSPN组,均为白厚苔),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11例,HC组,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舌苔菌群进行研究.结果:HSPN组患儿的OTU个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显著低于HC组(P<0.05,P<0.01);HSPN组舌苔普雷沃氏菌属-7和奈瑟球菌属的丰度明显高于HC组;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分析发现共有25种差异菌;T-test统计分析结果表明HSPN组和HC组的毛绒厌氧杆菌属、弯曲杆菌属、Solobacterium、真杆菌属、念珠菌属、乳杆菌属、毛螺菌属和一种未确认的微生物种属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与健康儿童的薄白苔相比,HSPN气虚血瘀证患儿白厚苔具有较低的菌群物种多样性,普雷沃氏菌属-7和奈瑟球菌属可能是HSPN气虚血瘀证患儿病理舌苔形成的关键菌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舌苔细菌PCR-DGGE分析条件的建立与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口腔舌苔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适用序列的筛选及电泳条件的优化.方法 以DGGE图谱的高分辨率为指标,选择舌苔细菌DGGE分离最适的16S rDNA高变区、电泳电压和电泳时间,并采用优化的条件分析健康青年人舌苔细菌群落的分布.结果 舌苔细菌16S rDNA V3高变区引物序列能获得更加丰富清晰的DGGE条带;基于该区,当变性剂浓度为30%~60%、电泳温度60℃、电压60 V和电泳时间14 h时能得到分辨率最佳的DGGE图谱.运用此优化条件对12个样本舌苔细菌群落的分析表明,舌苔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等组成.优化后的DGGE技术对舌苔细菌多样性的分析具有准确性、灵敏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DGGE图谱显示,不同分析条件对图谱类型和细菌多样性指数均有所差异.利用优化的DGGE条件能有效分离舌苔细菌16S rDNA V3区序列,为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也为其他不同生态细菌的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