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舌象特点及舌苔微生物群落关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索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Erectile dysfunction,T2DMED)患者舌象特点及其舌苔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4月18日-2023年6月28日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门诊的45例T2DMED作为病例组,34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作为对照组,采集舌图、舌苔菌群和血糖及性激素水平.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舌苔菌群,对其进行Alpha多样性、β多样性、组间差异性分析,并利用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发现T2DMED患者暗红舌、黄苔、厚苔、腻苔、胖大舌、裂纹舌、瘀点舌、瘀斑舌出现率均明显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ED与T2DM舌苔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构成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门和属两个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有2个差异物种,分别是变形菌门和蓝细菌;在属水平上有18个差异物种,主要为奈瑟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等.在舌苔方面隐藏真杆菌属与腻苔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颤螺旋菌属、毛螺菌科NC2004和颤杆菌属与厚苔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在脂质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通路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暗红舌、黄苔、厚苔、腻苔、胖大舌、裂纹舌、瘀点舌、瘀斑舌是T2DMED的特征性舌象.T2DMED与T2DM苔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构成整体上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某些特定舌苔菌群可作为T2DMED的生物标志物,T2DMED患者腻苔、厚苔和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与部分舌苔菌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苔菌群的特异性菌属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正常人舌苔菌群的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菌属.方法 研究分为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组(30例,CAG组,主要为薄白苔)和正常人舌苔组(30例,HC组,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结果 (1)测序片段总长度约为253 bp,片段有效率在90%左右.(2)正常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群落组成在PCA图中各自汇聚成群,差异比较明显.(3)按照系统分类学的方法,采用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来寻找阶元系统(门、纲、目、科和属)上的差异菌,发现共有13种差异菌.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纤毛菌属、韦荣球菌属中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为了进一步寻找阶元系统中属水平的差异菌属,我们采用T-test统计分析法.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在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普氏菌属、罗思菌属、口腔杆菌属、口腔毛绒厌氧杆菌、Solobacterium和一种未确认种属的细菌其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而链球菌属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从舌苔样本微生态测序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苔菌群发生变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能与炎症相关,这些口腔微生物的变化可能成为某些全身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微生物学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腻苔舌面菌群门与属水平上的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探究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之间舌苔菌群门与属水平上的差异性.方法:采集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和健康薄白苔样本各50例,归为3组.对3组舌苔样本提取总DNA,并筛选出12份病理黄腻苔样本、12份生理黄腻苔样本及11份健康薄白苔样本,共35份,以Illumina Miseq PE300为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对35份样本的测序数据进行统计后共得到1 282 089条优质序列,全部样本的平均序列读长为443.35bp.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后确定分属于12个门、23个纲、39个目、66个科、133个属、246个种的细菌.3组样本的群落构成有一定相似性,在门水平上有厚壁菌、变形菌、梭杆菌、放线菌和拟杆菌5种相同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有普雷沃菌-7、奈瑟氏菌、韦荣球菌和链球菌等13种优势菌属.但3组样本在门、属水平上优势菌群组成存在差异.结论:变形菌、放线菌、奈瑟氏菌、韦荣氏菌和嗜血杆菌可能是导致黄腻苔形成并区别于健康舌苔的菌群,同时变形菌、奈瑟氏菌、韦荣球菌可能是区分生理与病理黄腻苔的关键菌种,而生理黄腻苔与健康舌苔在群落结构上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腻苔舌面菌群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探究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及健康薄白苔之间舌苔菌群门与属水平上菌群聚集情况.方法:采集病理黄腻苔、生理黄腻苔和健康薄白苔样本各50例,归为3组.对3组舌苔样本提取总DNA,并筛选出12份病理黄腻苔样本、12份生理黄腻苔样本及11份健康薄白苔样本,共35份,以Illumina Miseq PE300为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对35份样本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确定为12门、23纲、39目、66科、133属、246种的细菌.3组样本的群落构成有一定相似性,在门、属水平上都有相同的优势菌种,但3组样本在门、属水平上种群组成存在差异.结论:在门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变形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变形菌和放线菌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病理黄腻苔组与生理黄腻苔组在奈瑟氏菌和韦荣球菌上存在差异;病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奈瑟氏菌、韦荣球菌、放线菌和嗜血杆菌上存在差异;生理黄腻苔组与健康薄白苔组在门与属水平上菌群结构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厚腻苔内涵阐释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厚腻苔是一种复合舌象,是目前人群中较常见的舌苔类型.通过考证其历史沿革,明确其内涵为腻中较厚的舌苔,并总结出舌的自洁作用减弱、舌上细菌增加、吸烟饮酒、发热感染、肿瘤五个厚腻苔形成原因.理论上厚腻苔主痰、饮、水、湿、食积,临床上辨明厚腻苔有助于病邪和病证性质的辨别,疾病痛机演变的推测及邪正消亡和胃气存亡的判断.厚腻苔的治疗,不仅可从除湿化痰、消食化滞、泻热解毒等正治之法入手,而且可从补阳退苔、养阴退苔等反治角度论治,临证有大柴胡汤、甘露消毒丹等针对厚腻苔的专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舌苔细菌PCR-DGGE分析条件的建立与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口腔舌苔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适用序列的筛选及电泳条件的优化.方法 以DGGE图谱的高分辨率为指标,选择舌苔细菌DGGE分离最适的16S rDNA高变区、电泳电压和电泳时间,并采用优化的条件分析健康青年人舌苔细菌群落的分布.结果 舌苔细菌16S rDNA V3高变区引物序列能获得更加丰富清晰的DGGE条带;基于该区,当变性剂浓度为30%~60%、电泳温度60℃、电压60 V和电泳时间14 h时能得到分辨率最佳的DGGE图谱.运用此优化条件对12个样本舌苔细菌群落的分析表明,舌苔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等组成.优化后的DGGE技术对舌苔细菌多样性的分析具有准确性、灵敏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DGGE图谱显示,不同分析条件对图谱类型和细菌多样性指数均有所差异.利用优化的DGGE条件能有效分离舌苔细菌16S rDNA V3区序列,为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也为其他不同生态细菌的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果糖高盐诱导的高血压大鼠口腔菌群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高果糖高盐诱导的高血压组大鼠口腔菌群的变化.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单肾切除1周后,用0.05%醋酸氯已定预处理口腔3 d,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和高果糖高盐诱导的高血压组(HFS组),HFS组以含20%果糖和2%高盐的溶液替代正常饮水,对照组给予正常饮水.8周后刮取大鼠牙齿牙合面及4个轴面、牙颈部和舌苔的菌斑,收集两组标本,提取总DNA,利用16S核糖体DNA分析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将数据进行OTU聚类、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注释等.结果:无线遥感法检测大鼠平均动脉压,HFS组(126.65±3.75)mmHg较Ctrl组(105.95±0.96)mmHg显著升高.高通量测序结果示HFS组口腔菌群聚类OTUs值约为(236.0±2.34),Ctrl组口腔菌群聚类OTUs值约为(226.2±6.49).物种分析数据表明HFS组和对照组唾液菌群在门及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与Ctrl组相比HFS组栖水菌属、杜擀氏菌属、潘隆尼亚碱湖杆菌属、草螺菌属和沃尔巴克氏体属比例升高,而咸海鲜球菌属比例降低.结论:高果糖高盐诱导的高血压组大鼠口腔菌群失衡,有显著变化的细菌种类有望作为高血压检测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舌苔菌群与中医病证诊断的文献研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体与舌苔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现今对舌苔微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舌苔菌群.体质、疾病等诸多因素都可对舌苔产生影响,此时舌苔中菌群会有怎样的变化?菌群变化是否具有疾病诊断意义?这些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和研究.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有关舌苔菌群病证诊断研究主要围绕中医心系疾病、脾系疾病和肺系疾病等进行,诸多研究表明脾系疾病湿热证患者,舌苔存在菌群失调,舌苔中细菌总数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心系、肺系疾病暂无较为一致的结论.文献研究表明舌苔菌群的变化与病证诊断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中医病证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癌气阴两虚证患者舌苔菌群与血清炎症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胃癌气阴两虚证患者舌苔菌群变化的炎症代谢机制.方法 基于医院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3例胃癌气阴两虚证患者,以2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高通量测序分析舌苔菌群,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清20种炎症因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血清代谢组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胃癌气阴两虚证患者舌苔细菌Shannon指数降低(P<0.05),而舌苔真菌Alph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判别分析显示,舌苔的3个细菌属(柄细菌属、巨单胞菌属、木洞菌属)和1个真菌属(裂壳属)是胃癌气阴两虚证的标志菌群.胃癌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清谷氨酸、L-组氨酸、肌酸等15种代谢分子水平升高(P<0.05),IL-17α、TNF-α、IL-6等8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IL-17α、IL-6、TNF-α与梭杆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显著负相关(r<-0.4,P<0.05),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与血清谷氨酸代谢水平显著负相关(r<-0.4,P<0.05).结论 胃癌气阴两虚证患者舌苔菌群与血清炎症因子、代谢分子相关,为阐明气阴两虚证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胃癌患者脾胃虚弱证形成与舌苔菌群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脾胃虚弱证形成的系统生物学机制.方法 招募22例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和32例体检者作为时照,基于16S rDNA和18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舌苔细菌和真菌,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清20种炎症因子,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分析血清代谢组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P<0.05).线性判别分析(LDA)发现,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沙雷氏菌属是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标志菌属.与对照组相比,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GM-CSF、IL-17α、IL-12/IL23P40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IL-5、TNF-β、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9种血清代谢分子(L-赖氨酸、二十碳五烯酸、L-天冬酰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酸、亚油酸、9-十六碳烯酸、α-亚麻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IL-6、TNF-β、IL-5与卟啉单胞菌属、奈瑟菌属均显著相关(P<0.05),奈瑟菌属、梭杆菌属与9种血清代谢分子均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菌群结构差异与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组学相关,为阐明脾胃虚弱证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