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航空公司2017—2019年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7—2019年某航空公司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的特点和病因,探讨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的应对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某航空公司2017—2019年发生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统计其中导致备降返航事件旅客的年龄分布;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标准对旅客突发疾病进行分类统计;统计备降返航后特殊旅客生存情况。结果:①共发生机上紧急医学事件3 696起,其中有84起(2.27%)导致备降返航。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在旅客中的总发生率为0.201/10 6;2017—2019年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在旅客中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85, P<0.001)。②机上紧急医学事件旅客不同年龄组备降返航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0, P=0.012),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旅客导致的备降返航率相对较高,其中60岁以上的人员29例,构成比为34.52%。③导致返备降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的旅客所患疾病以循环系统疾病最多(44.05%);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15.48%)和消化系统疾病(13.10%)。④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中的旅客死亡6例,年龄6~73岁,癌症2例,心源性猝死4例。 结论:应加强乘机旅客健康知识宣教、乘机前医学审核以及机组人员急救培训,以减少机上医学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包机运送COVID-19潜在感染风险人群的经验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五家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成功包机运送异地旅客的经验。方法:从传染病防控角度出发,在运行管理、机舱布局与隔离要求、人员防护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次包机任务中,共运送1千余名潜在感染风险的"健康"旅客回国,医疗运送团队及机组工作人员保持零感染,航空转运中旅客保持零聚集发病以及无突发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科学有序地做好人员转运工作是避免旅客和工作人员在航空运送期间发生COVID-19疫情传播和蔓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相关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综述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相关影响的发生机制以及产科医生在应对有飞行计划的妊娠妇女时应该关注的医学疾病以及可以给予的相关建议。资料来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影响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引用文献资料34篇。资料综合:航空飞行会造成人体所处环境的氧分压、湿度和气压下降以及增加乘机人接收的辐射量,因此会给乘机的妊娠妇女带来一些生理方面的改变。但对于偶尔乘坐飞机、无产科或者其他医学方面并发症的孕妇影响并不大,只会带来一些不适感。对于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或者机组人员,航空飞行会增加其自然流产或者稽留流产的情况。长时间的航空飞行还会增加妊娠妇女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建议妊娠妇女在航空飞行前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不适宜进行航空飞行的相关疾病;对计划飞行持续超过4 h的妊娠妇女建议使用渐变弹性压缩长筒袜,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航空飞行虽然对妊娠妇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正确认识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相关影响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能够降低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的影响,也可以帮助疏导妊娠妇女因乘坐飞机带来的紧张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航空公司2021—2022年航空旅客健康安全事件疾病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航空旅客健康安全事件疾病谱,为科学处置应对航空旅客健康安全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航空公司2021—2022年在飞机客舱内发生健康安全事件的旅客为研究对象,对疾病种类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21—2022年某航空公司航空旅客健康安全事件共计1 226例,其中男性563例,女性663例,男女比例0.85∶1;平均年龄(45.03±19.91)岁。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损伤(30.67%)、心血管系统疾病(23.25%)、消化系统疾病(11.42%)、呼吸系统疾病(11.17%)和神经系统疾病(10.03%)。损伤中行李架物品掉落砸伤和烫伤发生率高;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心绞痛、心肌梗塞为主;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饮食后引起的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及呕吐等症状;呼吸系统疾病以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部肿瘤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神经系统疾病以癫痫居首位。结论:航空旅客健康安全事件疾病谱中损伤、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居前列,为旅客安全乘机管理制定措施和应急预案提供参考。应加强旅客风险告知和提醒,以及航空旅行安全宣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民用客机运送伤病员安置器材的研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针对目前国内民用飞机运送伤病员机上安置存在的问题,研制一种加装于民用客机的伤病员安置器材.方法:伤病员安置器材主要包括双层型和单元护理型2种类型,主要由铺架总成、支撑架总成、导轨锁总成等组成,主体材料均为航空铝材.该器材通过民用客机客舱内用于安装旅客座椅的地面导轨与飞机实现连接固定,无需破坏飞机结构和舱内设施,只需拆除客舱原有的部分座椅即可安装.通过抗冲击、抗振动、阻燃试验以及实装实飞验证等方法验证该器材在实际作业环境使用的可靠性.结果:该器材能够承受向前9.0g、向下8.6g、向上5.4g和侧向4.0g的极限惯性载荷,且抗振动及非金属材料阻燃性均满足适航规定的要求.经多机型实装实飞及实际伤病员接运验证,该器材保障效果良好.结论:该器材安装使用操作便捷、通用化程度高、安全可靠性强,为战时和应急情况下利用民用航空运力实施伤病员批量运送提供了技术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航空旅客焦虑情绪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航空旅客焦虑情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旅客服务质量及完善航空卫生保健机制提供借鉴.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别对民航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10个机场共计2 526名航空旅客进行特质焦虑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自编基于心理需求的焦虑倾向量表调查.结果 旅客特质焦虑为(38.85±8.23)分、积极应对为(23.65±5.44)分、消极应对为(15.77±3.92)分、焦虑倾向为(70.33±6.55)分.航班延误知情权为(4.01±0.97)分,延误餐宿解决质量为(3.83±0.92)分,航班正点率为(3.68±1.12)分,起飞降落平稳性为(3.62±0.86)分,行李完好性为(3.57±0.91)分,是影响旅客焦虑的主要因素;行李安全与质量[4.43±0.82分],通知及时性[4.28土0.86分],餐宿安排质量[4.27±0.99分],延误知情权[4.25±1.13分],延误赔偿承诺[4.14±0.80分],是旅客最期望解决的因素.不同年龄、飞行时间、出行去向的旅客的特质焦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不同性别、年龄、飞行频率的旅客的积极应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飞行频率、飞行时间、出行方向的旅客的消极应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性别、年龄、飞行频率、飞行时间、出行方向的旅客的焦虑倾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特质焦虑、应对方式、焦虑倾向之间均呈明显相关关系.应对方式在特质焦虑与焦虑倾向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显著,其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34.8%;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效应显著,其中介效应量分别占间接效应的60.5%、39.5%.61.8%、41.6%、35.9%、32.3%、31.8%的旅客分别在航班延误、起飞、提取行李、候机、值机阶段产生焦虑情绪,41.8%、32.5%、31.8%、21.9%的旅客分别伴随有心跳加速、耳痛、头晕头痛、恶心等身体症状,51.5%、44.2%的旅客常以睡觉、听音乐/看报/看视频等方式来应对.结论 航空公司、机场等运营管理部门可在航班延误应急处置、行李安全质量保障、客舱服务等方面制定针对性强的管理策略与服务模式,提升旅客卫生保健工作质量与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民用飞机客舱失压后供氧量计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民用飞机客舱失压后的供氧能力开展计算研究,为保障飞行中旅客生命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首先依据CCAR25.1443 (c)建立了补氧流量模型、乘客耗氧总量模型、等效生理高度计算模型;然后计算出不同飞行高度层氧气面罩最小补氧流量、不同机型乘客耗氧总量以及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等效生理高度;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补氧流量模型的计算结果与适航规范要求的补氧量一致;耗氧量模型可用于计算飞机氧气总储备量;氧气品质模型可用于确定面罩内氧气浓度发生变化时的生理等效飞行高度.结论 该模型符合民用航空客机适航规范的要求,可依据飞行路线和乘客数量计算氧气储备量,并具备确定飞机生理等效飞行高度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氧激发试验在评估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飞行缺氧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截至2016年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36.96亿人次乘飞机出行[1].我国来源于航空运营商的数据提示至2017年底,航空旅客人数已达5.89亿人次,较2010年的数据增长了近l倍[2],这种新的交通工具越来越被大多数人选用.旅客中除了健康青壮年,还有很多为儿童、老年人以及合并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在飞行过程中,随着飞行高度的提升,会出现气压及空气中含氧量的下降.健康人在这一条件下会出现血氧含量的下降,而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因疾病本身所导致的功能缺陷将在飞行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危险.低氧激发试验(hypoxia challenge test,HCT)可通过模拟低氧状态来评估飞行过程中的缺氧风险.本文就HCT在评估慢性肺部疾病患者飞行缺氧风险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关于旅客在商用飞机上使用医疗氧气的航空政策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015 民用机场医护人员角色定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医院里可能是患者"求"着医生,在民航则不然。不同的视野角度,对医疗服务有不同认识:旅客认为其购买了机票属于消费者,是被服务的对象,其次才是患者,医疗服务已含在机票内;机场经营者认为医疗属于航空运输体系的一部分,要以安全、服务为首要目标开展工作;医护认为医护是专门解决人类维持生命、减轻疾病痛苦、促进健康的专业人士。环境不同,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同:在医院,疾病康复是核心诉求,患者多数会降低对医院医疗优质服务的期待值和心理标准;在机场,旅客对机场的硬件环境和服务都有较高的期待和标准,机场对外的形象和对员工的要求也是要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的候(乘)机体验;在机场工作,机场这个职业环境就确定了为旅客提供安全运输和优质服务是大前提。医疗优质服务包括优质的医疗诊疗救治服务和良好的候机乘机体验,所以机场医护人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既是一名机场员工,为旅客尽力提供优质的候机乘机体验,同时又是一名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为旅客尽力提供有效的医疗诊疗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