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座舱噪声暴露与防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飞行员飞机座舱噪声暴露情况,提出高性能歼击机座舱噪声防护防控措施建议。方法:在3种型号高性能歼击机(歼-A、歼-B、歼-C)地面试车发动机达到最高转速后5~180 s 时,用声级计测量座舱中飞行员(假人)耳位处以及飞机尾喷口右侧与纵轴夹角60°、距离2.5 m处的总声压级、A声级,以及31.5、63、125、250、500、1 000、2 000、4 000、8 000 Hz噪声的线性声压级。选取听力正常的青年男性志愿者10名,采用125、250、500、1 000、2 000、4 000、8 000 Hz倍频程中心频率窄带信号,分别测试其裸耳,佩戴甲、乙、丙(分别为进口、现役、新研制)3种型号飞行头盔有源降噪状态及无源降噪状态时的听阈,并计算甲、乙、丙各型号飞行头盔的声衰减值(裸耳听阈和佩戴飞行头盔听阈测量差值)。结果:歼-A、歼-B、歼-C地面试车发动机最大工作状态时的座舱飞行员(假人)耳位处噪声总声压级分别为102.2、100.4、111.2 dB;歼-B、歼-C尾喷口噪声总声压级分别为134.4、148.0 dB。歼-C飞机座舱噪声高于GJB 565A—2009的限值标准。经10名受试者测试,除4 000 Hz外,不同型号的飞行头盔在其他频率上的声衰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35.49、38.93、32.37、33.50、23.96、27.81, P均<0.001)。歼-A、歼-B、歼-C飞机座舱噪声经乙型头盔的有源状态衰减后噪声暴露的总声压级分别为87.3、84.1、89.3 dB。 结论:高性能歼击机座舱噪声仍使飞行员处于较高声压级,对其听力健康和飞行效能构成潜在威胁。头盔降噪需进一步研究。头盔的主动衰减,降低噪声源的噪声水平仍然是防噪的主要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学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103例,其中确诊病例92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数占全国同期11.4 %(92/806)。男女性别比为1.58∶1(63∶40),年龄中位数31( P 25~ P 75:22~40)岁,年龄范围11~63岁;职业以商业服务(41/103,占39.8 %)及学生(36/103,占35.0 %)为主。入境后目的地为非广东省内占43.7 %(45/103),涉及19个广东以外省份及直辖市。病例感染来源国主要为英国(27/103,占26.2 %),菲律宾(13/103,占12.6 %),美国(13/103,占12.6 %)和尼日利亚(7/103,占6.8 %)。境外输入病例涉及入境航班34条,其中发现病例≥3例的航班10条(10/34,占29.4 %),累计航程时间(11.14±0.53)h。29例(29/103,占28.2 %)在入境前已出现症状,65例(65/103,占63.1 %)在发病前已被管控。发病后被管控病例的自由活动时间为(6.76±0.79)d。境外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人数平均53人,导致境外输入聚集性疫情13起,涉及病例36例(包括境外关联病例1例)。 结论:截至2020年4月1日,广州市COVID-19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分布广泛,尚未发现病例在飞机上传播。COVID-19境外输入疫情早期扩散风险较高,政府加强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社区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危重症患者实施直升机救援的质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救援难度大、环境复杂特点突出,直升机救援是目前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有效救援方式,同时院间转运可以有效缩短转运时间,直接将患者送抵满足其治疗技术要求的医院,避免二次转运可能造成的病情贻误。但目前我国的直升机救援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类问题,期望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行严格的全程质量管理。该研究梳理了目前我国危重症患者直升机救援现状,并提出了一整套的危重症患者质量管理方案,包括基地建设、救援设备配备、救援人才选拔、救援体系建设、现场救援内容规范,以期为我国航空救援的发展提供参考,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航空公司2017—2019年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17—2019年某航空公司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的特点和病因,探讨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的应对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某航空公司2017—2019年发生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统计其中导致备降返航事件旅客的年龄分布;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标准对旅客突发疾病进行分类统计;统计备降返航后特殊旅客生存情况。结果:①共发生机上紧急医学事件3 696起,其中有84起(2.27%)导致备降返航。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在旅客中的总发生率为0.201/10 6;2017—2019年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在旅客中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5.85, P<0.001)。②机上紧急医学事件旅客不同年龄组备降返航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0, P=0.012),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旅客导致的备降返航率相对较高,其中60岁以上的人员29例,构成比为34.52%。③导致返备降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的旅客所患疾病以循环系统疾病最多(44.05%);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15.48%)和消化系统疾病(13.10%)。④导致备降返航的机上紧急医学事件中的旅客死亡6例,年龄6~73岁,癌症2例,心源性猝死4例。 结论:应加强乘机旅客健康知识宣教、乘机前医学审核以及机组人员急救培训,以减少机上医学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军事飞行人员颅内动脉瘤医学鉴定的探讨——附三例临床病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军事飞行人员颅内动脉瘤的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影像学检查中检出的2例颅内动脉瘤歼击机飞行员,以及1例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运输机通信员的临床诊治过程及最终医学鉴定结论,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歼击机飞行员均无临床症状、体征,于体检过程中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意外检出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动脉瘤。其中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微小动脉瘤,经双座飞行观察1年后最终建议降机种飞行;另1例经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及专家阅片会诊,排除动脉瘤诊断,给予飞行合格、定期影像学随访结论。1例运输机通信员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小动脉瘤,行夹闭术后经13个月地面随访观察,无新发症状及体征,给予特许飞行合格。结论:航空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对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歼击机飞行员颅内微小动脉瘤未治疗者飞行不合格。运输机等低载荷飞机飞行人员颅内微小动脉瘤未治疗者应结合飞行任务逐例进行分析,可能给予特许飞行;颅内动脉瘤经治疗后,无临床后遗症,可考虑给予特许飞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相关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综述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相关影响的发生机制以及产科医生在应对有飞行计划的妊娠妇女时应该关注的医学疾病以及可以给予的相关建议。资料来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影响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引用文献资料34篇。资料综合:航空飞行会造成人体所处环境的氧分压、湿度和气压下降以及增加乘机人接收的辐射量,因此会给乘机的妊娠妇女带来一些生理方面的改变。但对于偶尔乘坐飞机、无产科或者其他医学方面并发症的孕妇影响并不大,只会带来一些不适感。对于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或者机组人员,航空飞行会增加其自然流产或者稽留流产的情况。长时间的航空飞行还会增加妊娠妇女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建议妊娠妇女在航空飞行前去医院检查是否患有不适宜进行航空飞行的相关疾病;对计划飞行持续超过4 h的妊娠妇女建议使用渐变弹性压缩长筒袜,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航空飞行虽然对妊娠妇女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正确认识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相关影响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能够降低航空飞行对妊娠妇女的影响,也可以帮助疏导妊娠妇女因乘坐飞机带来的紧张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训练场景下体验黑洞错觉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2种模拟器训练场景下体验黑洞错觉的效果。方法:16名飞行员按进场训练顺序分为完全无参照组和有限参照组,每组8人,在空间定向障碍模拟器上进行暗光条件下进场飞行,体验黑洞错觉。完全无参照组飞行员进入黑暗环境前看不见跑道灯,有限参照组飞行员对正跑道后再进入黑暗环境飞行。对比分析两组飞行员在着陆过程中的着陆成功率、飞机偏离跑道角度及偏离下滑线角度。结果:完全无参照组着陆成功2人,有限参照组着陆成功6人,两组着陆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完全无参照组飞机偏离跑道角度大于有限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 P=0.005)。完全无参照组飞机偏离下滑线角度大于有限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4, P=0.008)。 结论:参照物在黑洞错觉训练中起到关键作用。完全无参照的模拟器训练场景下,进场飞行使飞行员体验到的黑洞错觉更强,对飞行操作的影响更大。借助仪表飞行对于克服黑洞错觉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型颅脑火器爆炸伤早期空运医疗后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火器爆炸伤早期空运医疗后送的可行性。方法:报道1例重型颅脑火器爆炸伤术后患者的早期空运医疗后送全流程处置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20岁,训练中意外被爆炸手榴弹弹片击中额部,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急诊行清创及去骨瓣减压术。术后12 h由固定翼飞机经1.5 h航时后送至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伤后4个月复查头颅CT示,去骨瓣减压术后脑室扩张、脑实质多发软化灶形成。结论:重型颅脑火器爆炸伤经过空运医疗后送前充分评估及后送中专业的重症管理,早期空运医疗后送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采用数据挖掘算法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活动轨迹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确诊患者活动路径的数据挖掘方法和工具,为疫情控制提供数据分析工具。方法:数据来源于腾讯网收集的确诊患者活动轨迹数据,采用Python3.6的jieba分词和词云图功能,计算确诊患者活动轨迹中的高频词汇,依据高频词汇制定疫情防控策略。结果:以全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人数第2位的广东省为例,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疫情控制的重点地区涉及武汉、珠海和广州。重点控制的活动包括探亲、旅游和购物。重点控制的交通工具包括自驾、火车和飞机。重点研究的患者为李某和丁某;该患者群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结论:本文的数据挖掘算法旨在为疫情防控提供工具,协助一线人员根据工作重点调整疫情防控部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歼击机飞行员心肺储备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性能歼击机飞行员心肺储备功能的差异性,为今后进一步评估飞行员身体状态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参加北部战区空军医院空勤科行年度体检的歼击机飞行员96名,根据所飞机型分为高性能歼击机组和普通歼击机组。两组飞行员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比较两组CPET监测结果中的基本参数及峰值代谢当量、峰值氧脉搏和峰值公斤摄氧量等心肺储备功能参数。结果:两组飞行员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与普通歼击机飞行员在峰值运动负荷、峰值氧脉搏和峰值公斤摄氧量等主要运动心肺储备功能参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普通歼击机飞行员与高性能歼击机飞行员的心肺储备功能基本相同,CPET结果也可同时反映飞行员的体能训练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