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莲子心中具有心肌细胞保护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为了寻找莲子心(Nelumbinis Plumula)具有心肌细胞保护活性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分离和纯化莲子心的80%乙醇提取物,运用1H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心肌细胞保护活性筛选.从莲子心80%乙醇提取物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苷(1)、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2)、芹菜素-6-C-β-L-阿拉伯糖-8-C-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新橙皮苷(4)、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6)、橙皮苷(7)、异夏佛塔苷(8)、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9)、对香豆酸-4-O-β-D-葡萄糖苷(10)、对香豆酸(11)、苯乙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12)、淫羊藿次苷D1(13)、淫羊藿次苷F2(14).化合物1~6、9、11~14均为首次从莲子心中分离得到.黄酮类化合物1~8对缺氧/复氧损伤下的小鼠HL-1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小鼠HL-1-STAT3-Luc细胞中STAT3的表达也具有促进作用,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车前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车前子为我国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的功效.车前子炮制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炒制的记载,其后出现了酒制、盐制、米泔水制等多种炮制方法,车前子炮制加工后可减弱药物寒性,利于临床应用.现代研究表明,车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类、多糖类、黄酮类等,具有利尿、抗炎、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该文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从车前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车前子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白芍及其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白芍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敛阴止汗之功.白芍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单萜类及其苷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苯乙醇苷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微量元素等,具体药理作用有脑缺血后损伤保护、保护心肌细胞、保护神经抗抑郁、保肝、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胃肠功能、抗炎、抗肿瘤、调节自身免疫等.近年来对于白芍的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其药理作用的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应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全面分析白芍的化学成分,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物黄芩汤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三物黄芩汤(Sanwu Huangqin Decoction,SHD)始载于《金匮要略》,由黄芩、苦参、地黄3味药组成,为滋阴清热之经典方剂.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环烯醚萜苷类及苯乙醇苷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抑菌、抗病毒、抗过敏、抗白塞病等药理作用,临床多用于发热性疾病、红斑性肢痛症、自身免疫性肝病、皮肤性疾病等.通过对SHD的处方考证与历史沿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现代临床应用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依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五原则对SHD的Q-Marker进行预测,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苦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果碱、槐定碱、三叶豆紫檀苷、苦参酮,地黄中梓醇、地黄苷D可初步确定为SHD的Q-Marker,为完善SHD的制剂过程中质量溯源体系及其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马鞭草中1个新生物碱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醋酸乙酯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化合物,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实验评价新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马鞭草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马鞭草碱A(verboffidine A,1)、5-羟基-2-吡啶甲酯(2)、6-羟甲基-3-羟基吡啶(3)、烟酸(4)、尿嘧啶苷(5)、腺苷(6)、苯乙胺(7)和吲哚-3-乙醇(8).体外抗炎实验显示,化合物1具有抑制NO分泌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38.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马鞭草碱A(verboffidineA),并且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化合物2、3、7和8为首次从马鞭草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连翘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连翘为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主要含有苯乙醇苷类、木脂素类、萜类及挥发油、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大量研究证实连翘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且安全性较高.该文系统综述了连翘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以总结连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为其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测多评、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TOPSIS模型相结合的润燥止痒胶囊质量差异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QAMS)技术与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模型相结合的润燥止痒胶囊(Runzao Zhiyang Capsules,RZC)综合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以Epic Polar C18 柱为色谱柱,乙腈-无水乙醇(80∶20)与0.1%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 320、280、220 nm,二苯乙烯苷为内参物,采用QAMS法同时检测 15 批RZC中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焦地黄苯乙醇苷B1、二苯乙烯苷、虎杖苷、桑皮苷A、桑辛素M、二氢桑色素、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通过对 13个成分含量检测数据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挖掘RZC质量差异性化学成分.同时以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projection,VIP)值为权重,建立加权TOPSIS模型,对不同批次RZC进行质量差异性评价.结果 RZC中 13 个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96.97%~100.12%,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外标法实测值与QAMS法计算值无明显差异.化学模式识别显示15 批样品聚为3 类,氧化苦参碱、二苯乙烯苷、桑皮苷A、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虎杖苷和毛蕊花糖苷是RZC质量差异性化学成分.加权TOPSIS模型显示 15批RZC欧氏贴近度0.122 0~0.728 0,提示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批间差异,质量优劣排序与化学模式识别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QAMS与化学模式识别及加权TOPSIS模型相结合方法,可用于RZC质量差异性评价,为提升RZC质控标准和确保临床疗效一致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组分结构理论探讨独一味抗炎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与配伍结构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网络药理学、组分结构理论剖析独一味抗炎有效成分(环烯醚萜苷类:山栀子苷甲酯、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黄酮苷类:木犀草苷;苯乙醇苷类:连翘酯苷B)的协同作用与配伍结构.网络药理学:利用CTD、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并筛选了各有效成分抗炎靶点;通过CTD、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炎症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STRING和Cytoscape 3.9.1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组分结构:基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均匀设计法,以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为因变量,通过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探究独一味抗炎成分间的配伍关系,并进行体内药效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与单一组分相比,3类组分共同作用可通过更多生物过程、通路、靶点协同发挥抗炎作用.组分结构研究表明,环烯醚萜苷组分内(山栀子苷甲酯∶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最佳结构比例为1.21∶1;3类组分间(环烯醚萜苷∶苯乙醇苷∶黄酮苷类)最佳结构比例为4.8∶1.6∶1.综上,独一味各抗炎成分可协同增效,且成分间存在最优配伍比例关系,为独一味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的清热凉血方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研究清热凉血方的化学成分.方法 查阅中国知网、PubChem等数据库,检索清热凉血方药材化学成分的相关文献,建立化学成分数据库.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 Exactive Focus MS/MS)法分析该方剂的图谱数据,并以Xcalibur 4.0 软件拟合分子式,与自建数据库信息进行匹配,初步推测分子式信息,并结合相关化学成分数据和文献信息对目标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确证.结果 共鉴定出 66 个化学成分,包括单萜苷类 20 个,酚酸类 10 个,环烯醚萜苷类 8 个,糖苷类、没食子酰葡萄糖类各 4 个,有机酸类、苯乙醇苷类、香豆素类各 2 个,苯丙素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环肽类、萘醌类、糠醛类各 1 个,其他类 8 个.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系统地对清热凉血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