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组分结构理论探讨独一味抗炎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与配伍结构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网络药理学、组分结构理论剖析独一味抗炎有效成分(环烯醚萜苷类:山栀子苷甲酯、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黄酮苷类:木犀草苷;苯乙醇苷类:连翘酯苷B)的协同作用与配伍结构.网络药理学:利用CTD、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并筛选了各有效成分抗炎靶点;通过CTD、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炎症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STRING和Cytoscape 3.9.1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组分结构:基于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均匀设计法,以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为因变量,通过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探究独一味抗炎成分间的配伍关系,并进行体内药效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与单一组分相比,3类组分共同作用可通过更多生物过程、通路、靶点协同发挥抗炎作用.组分结构研究表明,环烯醚萜苷组分内(山栀子苷甲酯∶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酯)最佳结构比例为1.21∶1;3类组分间(环烯醚萜苷∶苯乙醇苷∶黄酮苷类)最佳结构比例为4.8∶1.6∶1.综上,独一味各抗炎成分可协同增效,且成分间存在最优配伍比例关系,为独一味内在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独一味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为藏族习用药材,药用部位为干燥地上部分.现代研究表明,独一味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止血、抗菌、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在对独一味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其质量研究现状,从药性、功效、成分可测性、药动学等方面对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槲皮素、芹菜素、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胡麻属苷、连翘酯苷B、木犀草苷、马钱苷等成分可作为独一味的主要Q-marker,以期为独一味产品开发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合理建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谱效关系和成分敲除探讨独一味总黄酮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为探讨独一味总黄酮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关键成分,阐明独一味治疗RA的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建立了独一味总黄酮的指纹图谱,13批独一味总黄酮指纹图谱共标示了 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3个共有峰.同时基于13批独一味总黄酮样品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活力的影响,建立了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谱效关系,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为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关键成分.采用成分敲除技术探讨独一味总黄酮中木犀草苷成分抗RA的药效,并比较了等摩尔量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对照品分别对FLS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成分均能显著抑制FLS细胞活力(P<0.01),且二者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合独一味总黄酮HPLC图谱中木犀草苷含量明显高于木犀草素,表明木犀草苷为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关键成分之一,可为临床运用独一味治疗RA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独一味对高原逆境生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藏药独一味为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为常用大宗藏药材,作为一级濒危藏药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代表性,掌握其在高原逆境下的物种特征与适应机理尤为重要.本文从独一味生境特点、形态特征、种群生态学特征、繁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独一味在青藏高原草地生长特点及逆境生态因子,并从生物学特征和生理特性两方面分析其在干旱、寒冷、不同退化草地下的适应机理.笔者认为,需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深入研究其抗逆机理,探寻适宜独一味的种植模式,为引种驯化、栽培管理、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醋延胡索、独一味颗粒联合穴位敷贴在肛肠疾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观察醋延胡索、独一味颗粒联合穴位敷贴在肛肠疾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80 例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西药组、穴位敷贴组.对照组术后未予以镇痛药物,西药组术后予以盐酸曲马多片口服,穴位敷贴组术后予以醋延胡索与独一味颗粒穴位敷贴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疼痛数字量化评分(NRS)、炎症因子水平.比较西药组和穴位敷贴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穴位敷贴组、西药组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水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西药组、穴位敷贴组术后第 1、2、3、5 天的NRS评分均低于手术当日(术后 6 h),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5 天各组患者血清缓激肽、前列腺素E2 水平均低于术后 6h,且西药组、穴位敷贴组低于对照组(P<0.05).穴位敷贴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67%,明显低于西药组 11.67%(P<0.05).结论 醋延胡索颗粒、独一味颗粒联合穴位敷贴与西药具有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独一味胶囊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独一味胶囊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22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5例,口服独一味胶囊,一次3粒,一日3次,疗程4周;对照组100例,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次,一日1次,疗程4周.以NIH-CPSI评分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停药4周后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完成治疗120例,结果示:①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5.30 ±1.23 vs 14.68±1.51;6.46 ±0.93 vs 8.52±1.05;17.50 ±2.77 vs 27.99 ±2.98)(P<0.05);而排尿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7.41±1.16 vs 7.16±1.04)(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疼痛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总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低(5.30±1.23 vs 13.67±1.49;6.46±0.93 vs 7.47 ±0.88;17.50±2.77 vs 25.77 ±2.01)(P<0.05);而排尿症状评分对照组较治疗组低(5.68 ±1.34 vs 7.16 ±1.04)(P<0.05).③停药4周后,治疗组疼痛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总评分,比治疗前仍显著下降(7.23 ±1.03 vs 14.68 ±1.51;6.58±0.87 vss 8.52±1.05;22.18±2.03 vs 27.99±2.98)(P<0.05);同时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撤药后评分(7.23±1.03 vs 14.14±0.98;6.58±0.87 vs 8.12±0.72;22.18±2.03 vs 26.89±1.67)(P<0.05).④治疗组因为头晕不适退出治疗2例,失联3例,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独一味胶囊在改善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上安全、有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独一味煮散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独一味煮散颗粒的制备方法.方法 以颗粒的成型性和滤过性确定独一味煮散颗粒的粉碎粒度,以成型的难易、滤过性、总黄酮含量和干膏收率为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以确定制备工艺.结果 以独一味细粉制粒,加入细粉量的30%水为黏合剂,采用挤压制粒法制粒,在65℃下干燥90 min.在同一提取条件下,煮散颗粒的总黄酮提取率为32.38 mg/g,出膏率为27.30%,而传统饮片的黄酮含量仅为16.53 mg/g,出膏率为8.80%.结论 煮散颗粒相对于传统饮片在有效成分的提取及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UPLC的独一味中8种成分测定及其含量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建立同时测定独一味中胡麻属苷、山栀苷甲酯、绿原酸、咖啡酸、8-O-乙酰山栀苷甲酯、连翘酯苷B、木犀草苷和麦角甾苷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采用Kinetex XB-C18色谱柱(4.6 mm×50 mm,2.6 μm)以乙腈(A)-O.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 ~ 10 min,6% ~14.5% A;10~18.5 min,14.5% ~17% A;18.5~23 min,17% ~ 18%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8,320,350 nm,柱温30℃.结果发现8个成分分离度良好,在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96.61% ~ 100.4%.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好,精密度高,可用于独一味药材的鉴别及质量评价.研究表明,独一味各类成分之间具有相关性;产地是影响独一味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退化梯度对其含量影响不明显;样品储藏一年后胡麻属苷含量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关节康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关节康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的肿节风、独一味、鹿衔草、白芍、川芎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异嗪皮啶、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总和、芍药苷的含量.结果:TLC鉴别特征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HPLC结果显示异嗪皮啶、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芍药苷分别在0.00175~0.01750 mg(r=0.9996)、0.00425~0.04250 mg(r=0.9995)、0.00240~0.02400 mg(r=0.9993)、0.00750~0.09000 mg(r=0.999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0%、98.37%、99.24%、99.75%,RSD分别为1.99%(n=6)、1.41%(n=6)、1.99%(n=6)、1.72%(n=6).结论:关节康胶囊的定性、定量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关节康胶囊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独一味单体抑制脊髓背角内AKT-mTOR信号通路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鞘内给予独一味单体8-O-乙酰山栀苷甲酯(8-O-acetyl-SM,8-OaS)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内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转导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构建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使用Von-Frey 细丝连续观察造模后大鼠术侧后足的痛阈改变;应用Westernblot法定量分析大鼠腰膨大节段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AKT和磷酸化mTOR(pmTOR)在脊髓背角内的细胞定位.结果:由行为学数据可见,SNL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0.01).术后1~7 d鞘内连续给予8-OaS进行人为干预,与给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双重标记记实验结果显示,脊髓背角内pAKT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存在大量共表达,pmTOR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上均观察到大量阳性染色.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8-OaS能显著下调脊髓背角内pAKT和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鞘内给予8-OaS可有效缓解由SNL诱导的机械性痛阈,其机制可能是8-OaS通过下调脊髓背角内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达到缓解神经病理性痛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