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尿路结石成分与循环维生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血浆维生素水平与结石成分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结石组,320例)和同期非尿路结石患者(对照组,90例)的临床资料,再将结石组分为感染性结石组(80例)和非感染性结石组(240例),并将结石组患者按结石成分分为磷酸盐结石组(162例)、草酸盐结石组(106例)、尿酸盐结石(29例)和碳酸钙结石组(20例)、磷酸镁铵(2例)和胱氨酸结石(1例)。记录所有患者的血浆维生素水平,同时收集并分析患者术后的结石成分,分析两组的维生素水平差异和引起上尿路结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结石组中占比最大的是磷酸钙结石,其次是草酸钙结石,占比最小的是胱氨酸结石。结石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浆维生素A、维生素B1(2、6、9、12)、维生素C、维生素D及维生素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感染性结石组和非感染性结石组的上述血浆维生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磷酸盐、草酸盐、尿酸盐和碳酸钙结石组患者中的血浆维生素B2(6、12)、维生素C、维生素D及维生素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维生素B1、维生素B9、维生素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碳酸钙结石组患者的血浆维生素A较其他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尿酸结石组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9水平低于草酸钙结石组、磷酸钙结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石组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尿酸结石组的血尿酸升高最明显。维生素B1与血尿酸水平存在相关性( r=-0.878, P<0.05)。 结论:碳酸钙结石患者的血浆维生素A升高,尿酸结石患者的血浆维生素B1、维生素B9降低,调整患者维生素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特定结石的形成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似由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致玫瑰糠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8岁,因周身红斑、丘疹、斑丘疹、脱屑伴瘙痒9 d于2021年3月26日就诊。患者9 d前注射2019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生产企业: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2012332)第2剂(第1剂接种时间2021年3月1日,两剂间隔15 d)10 h后于左上臂注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斑丘疹,伴瘙痒。曾予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司他斯汀片口服,复方甘草酸单铵S静脉滴注,疗效欠佳,皮疹逐渐增多,蔓延至躯干及四肢。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咽痛、四肢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不适。既往体健,24 d前(发病前15 d)曾接种同批号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第1剂,当时无不适,周身无皮疹。起病前无感染史,无特殊用药史。否认药物、食物及其他过敏史。个人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上臂伸侧注射疫苗部位可见一约8.0 cm × 5.0 cm淡红色斑片,形状不规则,上覆细小糠秕样鳞屑(图1A);躯干及四肢近端散在分布红斑、丘疹、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皮疹长轴与皮纹大致一致,上覆细小糠秕样鳞屑,皮疹分布相对对称(图1B、1C)。皮肤镜下为红色背景,皮疹中央呈褐色外观,白色鳞屑呈边缘分布(领圈样,图2A),皮损表面可见非特异性分布的点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2B)。辅助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肺部CT均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小儿金翘颗粒中10种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小儿金翘颗粒中绿原酸、葛根素、连翘酯苷A、甘草苷、苦参碱、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连翘苷、甘草酸铵、靛玉红10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TMC18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 ℃;进样量2 μl。结果:绿原酸、葛根素、连翘酯苷A、甘草苷、苦参碱、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连翘苷、甘草酸铵、靛玉红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789 5~15.793 4 μg ( r=0.999 6)、0.571 8~11.445 6 μg( r=0.999 4)、0.110 7~2.214 7 μg( r=0.999 3)、0.047 5~0.950 5 μg( r=0.999 2)、0.269 8~5.395 8 μg( r=0.999 7)、0.085 1~1.703 9 μg( r=0.999 5)、0.105 7~2.113 0 μg( r=0.999 4)、0.065 6~1.312 1 μg( r=0.999 3)、0.080 5~1.611 2 μg( r=0.999 5)、0.057 7~1.153 3 μg( r=0.999 4);定量限分别为8.322、9.023、9.857、4.583、6.872、7.844、8.643、5.895、7.568、5.251 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1%、98.87%、97.83%、98.10%、98.17%、98.30%、98.10%、98.14%、97.99%、98.02% ( RSD<2.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 RSD<2.0%。 结论:所建立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小儿金翘颗粒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心脏移植小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抑制剂调控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只C57小鼠作为受体,20只BALB/c小鼠作为供体,建立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小鼠经腹腔注射HMGB1抑制剂甘草酸铵50 mg/kg,模型组小鼠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移植后各组小鼠给药至移植心脏停跳。分别观察两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心脏病理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两组小鼠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EVG染色分析移植心脏血管病变;流式细胞术分析巨噬细胞比例变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观察组小鼠供体心脏存活时间[(7.60±2.12) d]明显高于模型组[(15.90±3.0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91, P<0.05)。观察组小鼠供体心脏病理评分[(1.80±0.79)分]明显高于模型组[(4.10±0.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34, P<0.05)。观察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59.89±18.98)、(56.51±10.89) pg/ml]明显低于[(106.99±14.97)、(101.11±11.4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32、8.931, P<0.05)。观察组小鼠供体心脏实质反应评分[(2.20±0.63)分]明显低于模型组[(3.6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22, P<0.05)。观察组小鼠供体心脏动脉病评分[(1.70±0.67)分]明显高于模型组[(3.30±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01, P<0.05)。观察组小鼠供体心脏巨噬细胞浸润比例[(16.67±2.49)%]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供体心脏巨噬细胞浸润比例[(34.43±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50, P<0.05)。观察组小鼠供体心脏细胞凋亡比例[(20.68±3.01)%]明显低于模型组小鼠供体心脏[(44.19±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70, P<0.05)。 结论:HMGB1抑制剂甘草酸铵显著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进而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口服甘草酸制剂致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低钾性横纹肌溶解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50岁女性患者因反复肝功能异常不规律口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约22个月,后改用复方甘草酸苷3片、3次/d。复方甘草酸苷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肌肉疼痛伴乏力,症状逐渐加重,以致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停用复方甘草酸苷1周,但症状未见好转,血压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血钾1.9 m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4 U/L,肌酸激酶(CK)>2 200 U/L,肌红蛋白542.1 μg/L,血pH 7.56。给予静脉和口服补钾及对症治疗,3 d后患者四肢乏力及肌痛症状明显好转,血钾恢复至3.5 mmol/L;2周后,患者肌力恢复正常,血压100/71 mmHg,血钾4.2mmol/L,ALT 45 U/L,AST 38 U/L,CK 44 U/L。为明确诊断,行醛固酮体位激发试验及卡托普利抑制试验,结果示醛固酮水平正常、肾素浓度降低。诊断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低钾性横纹肌溶解,考虑与长期服用甘草酸制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桃核承气汤中5种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桃核承气汤中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甘草酸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方法。方法: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4 mmol/L甲酸铵水溶液(等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检测离子对 m/z分别为458.2→296.0、146.8→103.1、283.7→239.9、269.7→226.1、821.4→350.9。 结果: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含量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在0.001 6~0.102 4、0.001 6~0.102 4、0.001 6~0.102 4、0.000 8~0.051 2、0.000 4~0.256 0 ng范围内与各自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8 7、0.999 1、0.999 5、0.998 9、0.998 6)。加样回收率在97.33%~105.33%范围内, RSD均低于2.69%。 结论:该法专属性强、快速灵敏,可用于桃核承气汤中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的定量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中心592例儿童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泌尿系结石成分特点及其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分布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行结石成分分析的592例泌尿系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30例,女162例;中位年龄4.0(0.3~18.0)岁。592例中,457例为上尿路结石(其中424例为单侧,33例为双侧),124例为下尿路结石,11例为上尿路合并下尿路结石。泌尿系结石标本获得方式为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开放手术或患儿自行排出。对于多发结石患儿,取不同位置结石进行分析。共获取643例次结石样本,其中结石位于肾313例次,输尿管194例次,膀胱89例次,经尿道自行排出47例次。分析结石成分及其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差异。结果:592例(共643例次)中,单一成分结石419例次(65.2%),混合成分结石224例次(34.8%)。主要结石成分为草酸钙361例次(56.1%)、尿酸氢铵130例次(20.0%)、胱氨酸56例次(8.7%)、磷酸钙33例次(5.1%)、尿酸类33例次(5.1%)、磷酸铵镁25例次(3.9%)和黄嘌呤5例次(0.8%)。女性较男性草酸钙结石的比例高[65.6%(118/180)与52.5%(243/463), P<0.05]。女性上尿路结石占比高于男性[93.4%(168/180)与73.2%(339/463), P<0.05]。不同年龄组中草酸钙、尿酸氢铵、胱氨酸、磷酸铵镁结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草酸钙结石在6~10岁占比最高(35.6%),尿酸氢铵和胱氨酸结石在1~2岁占比最高(分别为45.4%和42.9%),磷酸铵镁结石在3~5岁、6~10岁及11~18岁的占比均为24%。 结论:儿童泌尿系结石主要成分以草酸钙为主,其次是尿酸氢铵和胱氨酸。年龄和性别与结石成分的分布相关,草酸钙结石常见于女性及6~10岁儿童,尿酸氢铵和胱氨酸结石常见于1~2岁儿童,磷酸铵镁结石在3~5岁、6~10岁及11~18岁儿童中均较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的桑菊饮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一致性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桑菊饮中药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的化学组成差异,为桑菊饮的质量评价提供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桑菊饮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种类、指纹图谱相似度、化学模式识别分析、代表性指标成分含量4个方面分析桑菊饮传统汤剂和配方颗粒的化学组成差异。结果:10批传统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88,标定出35个特征峰,指认其中12个共有峰(7号峰为新绿原酸、10号峰为绿原酸、11号峰为隐绿原酸、13号峰为1,3-二咖啡酰奎宁酸、17号峰为芦丁、19号峰为连翘酯苷A、20号峰为木犀草苷、24号峰为异绿原酸B、25号峰为3,5-O-二咖啡酰奎宁酸、31号峰为连翘苷、32号峰为蒙花苷、35号峰为甘草酸铵);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83,标定出29个特征峰。与传统汤剂相比,配方颗粒部分批次缺少14、26、27、30、32、34号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区分二者。传统汤剂中指标性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连翘酯苷A、草苷、异绿原酸B、3,5-O-二咖啡酰奎宁酸、连翘苷、蒙花苷10个成分含量高于配方颗粒,配方颗粒中芦丁、甘草酸铵含量高于传统汤剂。结论:桑菊饮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汤剂存在成分种类及含量差异。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可有效评价桑菊饮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差异,为桑菊饮配方颗粒质量控制及临床合理应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信迪利单抗致多器官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7岁男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因多次介入治疗后疾病进展,改为瑞戈非尼联合信迪利单抗方案治疗,用药1个周期后出现左侧面部表情肌和左侧上睑无力,全身肌肉疼痛伴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示肌红蛋白8 614 μg/L,肌酸激酶(CK)17 480 U/L,CK-MB质量528 μg/L,肌钙蛋白I 0.465 μg/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069 U/L,丙氨酸转氨酶(ALT)493 U/L,乳酸脱氢酶(LDH)2 469 U/L;心电图示新发左束支阻滞。考虑为信迪利单抗所致免疫相关性肌炎、免疫相关性肌痛、免疫相关性肝炎,不除外免疫相关心脏毒性。立即停用瑞戈非尼和信迪利单抗,给予甲泼尼龙500 mg冲击治疗(5 d后逐渐减量)、甘草酸单铵半胱氨酸氯化钠注射液和双环醇保肝、降肝酶治疗。7 d后,患者左侧面部表情肌及左侧眼睑无力较前缓解,胸闷较前缓解,全身肌肉无明显疼痛;15 d后实验室检查示肌红蛋白494 μg/L,CK 537 U/L,CK-MB质量115 μg/L,LDH 519 U/L,AST 52 U/L,ALT 77 U/L。治疗半年后停用甲泼尼龙,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未再使用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二母宁嗽丸中7个成分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二母宁嗽丸中栀子苷、橙皮苷、黄芩苷、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酸铵和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C18色谱柱(4.6 mm×100 mm,2.7 μm),以甲醇(A)-0.05%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栀子苷、甘草苷、甘草酸铵、甘草次酸检测波长为237 nm,黄芩苷、橙皮苷检测波长为280 nm,五味子醇甲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35 ℃,进样量2 μl。结果:栀子苷、橙皮苷、黄芩苷、甘草苷、甘草次酸、甘草酸铵和五味子醇甲分别在10.294~205.888、4.552~91.036、6.212~124.248、8.974~179.484、2.629~52.580、5.371~107.416、8.905~178.104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为0.999 6~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7%、99.04%、100.76%、98.27%、100.50%、98.79%、99.37%( RSD<2.0%, 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试验的 RSD<2.0%( n=6)。 结论:该方法简单、有效、结果准确,可用于二母宁嗽丸中上述7个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