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艾司氯胺酮作为一种新型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药理作用机制和位点与氯胺酮基本一致,但其对NMDA受体的亲和力是氯胺酮的3~4倍,镇痛效果是氯胺酮的2-2.5倍,且具有较少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老年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同时增加医疗负担,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艾司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发现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可使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本文就国内外艾司氯胺酮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以及调控免疫代谢的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的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是一种兼具理论风险和效益的通气模式,常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氧血症患者的抢救或替代模式。因其具有保护性肺复张、保留自主呼吸、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镇静及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剂量、降低驱动压、增加平均气道压及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研究者的关注。但不少学者对其有效性存在争议。本文就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自杀左室"现象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通过患者的动静脉系统或左心室心尖,利用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后释放,替代原有主动脉瓣实现正常的生理功能."自杀左室"现象是指TAVR后解除主动脉瓣狭窄的固定瓣膜阻塞后,由于左心室肥厚和收缩亢进等机制导致动态左心室梗阻的发生,进而出现的自相矛盾的血流动力学崩溃现象,临床表现为术中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的对正性肌力药物无效的反常持续低血压.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手术适应证涵盖低中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报道逐渐增多,"自杀左室"这种致命的潜在并发症值得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从"自杀左室"的概述、病理机制、风险相关指标、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法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可能有"自杀左室"风险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高度警惕并做好相应应急预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利用计算模拟技术建立头孢呋辛酯片体内、外相关性溶出度评价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利用计算模拟技术,探索建立前体药物头孢呋辛酯片的体内外相关性预测模型,用于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中头孢呋辛酯片口服给药后的PK数据,结合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数据,利用GastroPlusTM软件搭建头孢呋辛酯片药代动力学模型;结合原研制剂在不同溶出条件、4种溶出介质(pH1.2盐酸溶液、pH4.0醋酸盐缓冲溶液、pH6.8磷酸盐缓冲溶液和水)中的体外溶出行为,筛选适宜的溶出条件;将在不同溶出介质中得到的溶出曲线作为体内释放曲线,预测头孢呋辛酯片在体内PK参数并与参比制剂的临床实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头孢呋辛酯片体内外相关的溶出度方法.结果 成功建立了头孢呋辛酯片体内外相关的溶出度方法:桨法,转速为55 r/min,以pH4.0醋酸盐缓冲液900 mL为溶出介质.结论 所建立的头孢呋辛酯片药代动力学预测模型,可用于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虚拟评估,为该药物的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阿仑膦酸钠脂质体的制备及透皮给药性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筛选制备阿仑膦酸钠(ALN)脂质体的最佳条件并探究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通过薄膜水合法结合过膜挤压法制备ALN脂质体,计算包封率和载药量,并采用双室立式透皮扩散池考察药物的渗透性,计算累积渗透量和释放模型的拟合.结果 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制备脂质体的最佳条件为膜材比2.5∶1、转速700 r·min-1、脂药比10∶1、超声时间6 min、水化温度45℃、包封率和载药效率最大分别为49.6%和14%.ALN脂质体的累积渗透量最大为814.78μg·cm-2相当于原液的两倍.且原液的释放模型基本符合Ritger-Peppas方程,ALN脂质体的释放模型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具有一定的缓控释作用.结论 所制备的ALN脂质体均匀稳定,含ALN的脂质体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因此证明了将ALN制成脂质体的可行性,同时也为外用新剂型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D-二聚体、IL-6、TNF-a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D-二聚体、白介素-6(in-terleakin-6,IL-6)、肿瘤坏死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21 年 2 月--2022 年 2 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中医康复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包含阿司匹林肠溶片、依达拉奉、复方甘露醇、胞二磷胆碱注射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血流动力学指标、D-二聚体、IL-6、TNF-α、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峰值流速(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Vs)、舒张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Vm)、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e index,PI)、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等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Vs、Vd、Vm、PI、RI等水平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NFDS)、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降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增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FDS评分、SS-QOL评分降低,MMSE评分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D-二聚体、IL-6、TNF-α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D-二聚体、IL-6、TNF-α水平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化瘀通络方联合火针刺法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D-二聚体、TNF-α和IL-6的合成与释放具有密切相关性,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薰衣草精油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优化薰衣草精油(LEO)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并探讨体外释药模型.方法:以芳樟醇及乙酸芳樟酯为指标,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溶出度的方法;选用硬脂酸、聚乙二醇6000(PEG 6000)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辅料,优化辅料配比,采用熔融法制备LEO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结果:LEO缓释固体分散体的最佳处方配比为硬脂酸:PEG 6000:单硬脂酸甘油酯:LEO=3:5:1:1,该条件下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在体外能够持续释药12 h,体外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所优选的处方配比工艺稳定可靠,所得缓释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药物溶出,缓释效果令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漆黃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制备漆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FIT-SLN),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其体外释放作用.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FIT-SLN,利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并制成冻干粉末.考察其外观、粒径、Zeta电位,并通过差示量热扫描仪判断药物在FIT-SLN冻干粉中的存在状态,透析袋法评价制剂在不同介质中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FIT-SLN的最佳制备工艺:漆黄素用量3 mg、吐温80用量115μL、双硬脂酸甘油酯(Precirol ATO 5)用量30 mg、卵磷脂用量30 mg.所得FIT-SLN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分别为(124.53±2.00)nm、(-21.33±1.69)mV、77.89%,体外释放规律与一级动力学方程相符.结论 成功制备粒径小、包封率高的FIT-SLN,其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丙酸氯倍他索脂肪酸囊泡的经皮渗透性及抗银屑病药效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考察丙酸氯倍他索脂肪酸囊泡(CP-FAV)的体外渗透性及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疗效.方法 通过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研究,差示扫描热分析方法(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考察脂肪酸囊泡对皮肤结构的影响.构建小鼠银屑病模型,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估小鼠皮损情况;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分析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CP-FAV能够有效提高CP的透皮吸收能力,其体外渗透曲线拟合后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可有效持续地进行透皮释放;脂肪酸囊泡可以改变脂质的有序性,提高角质层的类脂质流动性,促进丙酸氯倍他索在皮肤角质层的渗透转移.与模型组比较,CP-FAV组可以显著降低PASI评分(P<0.05),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情况;HE染色表明小鼠皮损组织表皮层厚度均显著减小,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显著减轻.结论 脂肪酸囊泡可增加CP在皮肤局部应用的渗透能力,降低皮肤对药物的屏障,达到抗银屑病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银屑病的局部给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