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MRT的颈、胸上段食管癌的17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首先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依据患者照射方式,将全组患者分为常规IMRT(C-IMRT)和SIB-IMRT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对接受C-IMRT和SIB-IMRT的两组患者进行配比,并分析PSM后患者的疗效、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0和20个月。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化疗和GTV-最大横径为影响全组患者OS和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P<0.001、 P=0.013、0.005、0.002; P<0.001、 P=0.017、0.034、0.002),影响PFS的独立性因素还有近期疗效( P=0.036)。PSM后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各有5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cTNM分期、处方剂量、GTV-最大横径和照射方式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因素( P<0.001、 P=0.008、0.014、0.021、0.010、0.008),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和大体肿瘤靶区GTV-最大横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因素( P<0.001、 P=0.044、0.013)。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治疗后总失败率(70.4% vs. 50.0%)和局部区域复发率(61.1% vs. 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8、9.53, P=0.031、0.002)。C-IMRT组的≥1级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SIB-IMRT组( χ2=6.16, P=0.046);而≥2级白细胞抑制低于后者( χ2=12.77, P=0.005)。 结论:与C-IMRT相比,SIB-IMRT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OS,能否改善患者的PFS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鲸鱼算法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中药安慰剂溶液颜色模拟处方预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作为特定对象的模拟制剂,中药安慰剂研制过程中的颜色模拟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传统用大量试验进行处方筛选以及规律探索的方式,费时费力,因此颜色模拟处方的准确预测是中药安慰剂研制的方向.该文以图像法结合Matlab软件对安慰剂的颜色模拟处方进行高效精准预测.首先,针对中药安慰剂溶液,拍摄成像后通过Photoshop软件对图像的L?a?b?、RGB、HSV和CMYK 13 个色度空间值进行提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归一化处理后构建 13×9×3 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随后利用鲸鱼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对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WOA-BP神经网络进行 3 类代表性实例验证.通过训练预测结果可得,相比BP神经网络,WOA-BP神经网络能较好地对安慰剂色素配比进行预测,训练、验证、测试和全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5、0.87、0.95 和 0.95,接近 1;各误差值均有所降低,最高可降低 99.83%,3 组实例验证的色差结果ΔE均小于 3,进一步证实了WOA-BP神经网络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黄芪-白术"药对在肝癌临床应用的组方规律及最适配伍比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索临床应用于肝癌治疗的含"黄芪-白术"药对中药方剂的组方规律及最适配伍比例,为黄芪-白术在抗肝癌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证据.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来源,筛选符合条件处方,提取药物信息,建立数据汇总表.使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4.0、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组方分析和临床疗效评价;运用细胞增殖实验和肝癌小鼠生存期实验探讨黄芪-白术治疗肝癌的最佳比例.结果:(1)黄芪-白术是治疗肝癌的常用药对.(2)组方分析显示与黄芪-白术药对配伍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甘草、薏苡仁、麦芽、柴胡;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最多,其次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3)Meta分析显示所有纳入文章偏倚不大,运用含黄芪-白术中药处方的治疗组,其对瘤体近期疗效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31,95%CI(1.80,2.97),P<0.000 1.(4)肝癌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黄芪-白术比例为1∶1、2∶1、1∶2时IC50接近,分别为64.71、68.40、69.08 mg·mL-1;肝癌小鼠生存期实验显示黄芪-白术比例为1:2时生存率最高,为62.5%,且抑瘤率最高,为35.97%.结论:"黄芪-白术"药对在肝癌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黄芪-白术及其组方符合肝癌治疗的临床原则,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黄芪-白术比例为1∶2时,肝癌小鼠生存率最高,为临床合理组方配比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骨伤跌打康复凝胶贴膏剂处方优选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优选骨伤跌打康复凝胶贴膏剂处方.方法 以制剂的初黏力、持黏力、综合感官评分的归一化值为评价指标,以聚丙烯酸钠、甘羟铝、聚维酮K90、酒石酸、甘油、中药粉用量为影响因素,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和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制剂处方,并验证.结果 该凝胶贴膏剂制备工艺的关键因素为聚丙烯酸钠、甘羟铝、聚维酮K90 的用量,最优处方配比为聚丙烯酸钠 5.5g、聚维酮K90 2.9 g、甘羟铝 0.2g.制得 3 批制剂的平均归一化值为 0.804 4,与理论值(0.817)接近(RSD为 1.90%).结论 优化处方后的制剂外观均匀,黏性良好,符合凝胶贴膏剂的质量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制备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凝胶剂(ASPM-Emulgel),并通过鼻腔给药评价其脑靶向性.方法 根据马来酸阿塞那平(ASPM)在不同种类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辅料相容性结果确定马来酸阿塞那平微乳(ASPM-Emul)的处方组成及用量,并以卡波姆 940 作为凝胶基质将ASPM-Emul制备成凝胶剂;考察ASPM-Emul的粒径分布及微观形态,通过Franz扩散池法比较ASPM-Emul与ASPM-Emulgel的体外释放速率以及在羊鼻黏膜的渗透性;采用在体蟾蜍上颚模型法考察ASPM-Emulgel的鼻腔纤毛毒性;评价ASPM-Emulgel经大鼠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结果 根据平衡溶解度和相容性结果,选择单亚油酸甘油酯、吐温 80 和二乙二醇单乙基醚分别作为ASPM-Emul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配比为 4 ∶ 4 ∶ 2;ASPM-Emul为淡蓝色半透明状微乳液,粒径为(73.6±7.4)nm,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微乳呈规则球形,均匀分散;体外释放及渗透结果显示,ASPM-Emul的释药速率较快,ASPM-Emulgel释药速率持续平缓,但两者在羊鼻黏膜中的渗透率基本一致;ASPM-Emul和ASPM-Emulgel对蟾蜍鼻腔纤毛无明显毒性;与尾静脉ASPM组相比,ASPM-Emul和ASPM-Emulgel经鼻腔给药后在大脑中的药物含量显著增高,均表现出明显的脑靶向性,且ASPM-Emulgel的脑靶向效率更高.结论 将ASPM制备成微乳凝胶剂,经鼻腔给药后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有望提高马来酸阿塞那平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薰衣草精油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优化薰衣草精油(LEO)缓释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并探讨体外释药模型.方法:以芳樟醇及乙酸芳樟酯为指标,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溶出度的方法;选用硬脂酸、聚乙二醇6000(PEG 6000)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为辅料,优化辅料配比,采用熔融法制备LEO缓释固体分散体,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结果:LEO缓释固体分散体的最佳处方配比为硬脂酸:PEG 6000:单硬脂酸甘油酯:LEO=3:5:1:1,该条件下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在体外能够持续释药12 h,体外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所优选的处方配比工艺稳定可靠,所得缓释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药物溶出,缓释效果令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利多卡因微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筛选利多卡因微乳的最优处方,制备利多卡因微乳并评价相关理化性质.方法 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确定利多卡因微乳的处方配比,考察其粒径大小和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载药量.结果 筛选出利多卡因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混合表面活性剂/蒸馏水(1∶9∶20),混合表面活性剂由聚山梨酯80和聚乙二醇400组成.微乳外观淡黄色,澄清、流动性好,呈球形,平均粒径大小19.70 nm,为水包油型微乳.HPLC测定利多卡因检测限为0.03 μg·mL-1,定量限为0.1 μg·mL-1,在60~160 μg·mL-1内线性良好(r = 0.999 2),不同方法制备的利多卡因微乳载药量为3.47%~7.38%.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符合特征要求,处方制备工艺稳定可靠,最大载药量达7.38%,提高了利多卡因溶解度,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并考察其体外特性.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白藜芦醇脂质体处方;以皮肤滞留量筛选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制备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并对其表面特征、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放度及皮肤滞留进行考察.结果:最终处方:大豆卵磷脂量为7.5mg·mL-1,磷脂-胆固醇的质量比为3.16∶1,磷脂-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30.28∶1,磷脂-吐温-80 的质量比为3∶1.制得的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43.70±1.7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92±0.060),Zeta电位为-(9.65±0.61)mV.体外释放研究表明,白藜芦醇乙醇溶液在4h释放了80%,达到释放平衡;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在8h时的累计释放度为54%,24h内持续缓慢释放,符合Higuchi动力学模型.皮肤滞留实验结果表明,其在 2~6h时皮肤滞留量缓慢升高,证明其可以缓慢释放,且在6h时达到34.14 μg·cm-2.结论:优选的柔性脂质体重现性好、包封率高、粒径小,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皮肤滞留量高,适合于局部给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白簕多糖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研究白簕多糖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湿法制粒工艺制备颗粒,以成型率、休止角、溶化性作为颗粒剂制备工艺的考察指标.应用单因素法考察多糖与稀释剂配比、润湿剂浓度与用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对颗粒剂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多糖与稀释剂配比、润湿剂浓度、润湿剂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并进行工艺验证,计算综合评分评估制备工艺的可行性.结果 最优制备工艺为:赤藓糖醇与白簕多糖配比为3.22∶1、润湿剂乙醇浓度为73.68%、乙醇用量为17.51%,在该条件下制备的白簕多糖颗粒剂的成型率达93.60%,休止角为28.20°,溶化率达98.12%,平均综合评分为97.24.制得的白簕多糖颗粒剂在外观、粒度、水分、总糖含量等方面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颗粒剂项下要求.结论 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门诊药房自动发药机储位优化的实践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通过自动发药机储位的优化探索及效果评价,为医疗机构智慧化药房的建设和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我院2021年8月1日到2021年10月31日 自动发药机药品的每日出药数量,根据出药规律确定高峰期出药量,即机内最大储药量,结合单槽储药数量调整机内药品最佳储放轨道.此外,将处方联合使用药物配比高的药品分到临近层的轨道,缩短药品传输行程.结果 经过2021年11月到2022年1月(3个月)的储位持续优化,共调整药品品种180 种,单张处方调配时间由(20.65±6.94)s 缩短至(11.84±4.14)s(t=6.067,P<0.001),自动发药机发药率从78.69%提升至85.21%(x2=464.657,P<0.001),实时发药窗口发药率从28.49%增加到40.0%(x2=967.177,P<0.001),平均每日加药次数从(5.16±1.27)次下降到(2.10±0.70)次(t=11.783,P<0.001);上药时间从(3.78±0.54)h 缩短至(1.75±0.35)h(t=17.610,P<0.001).结论 采用高峰期出药量和处方联用规律的原则优化自动发药机储位,能有效、持续地提升机内药品储位利用空间,使自动化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加药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