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2 311例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抗体血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海南省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2013至2018年在海南省8个市(县)(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文昌市、琼海市、琼中县、五指山市)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抽样调查,收集2 311例关节炎症状就诊的患者血清标本,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IFA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确诊实验。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2 311份,166份阳性,阳性率7.18%。进一步用 WB方法确认,62份阳性, 莱姆病抗体阳性率为2.68%(62/2 311)。海南省不同地区关节炎症状患者的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0.636, P<0.001),琼中县阳性率最高,为8.81%(14/159);儋州市阳性率次之,为5.62%(5/89);东方市阳性率最低,为0.51%(2/394)。莱姆病血清抗体阳性率男性及女性分别是2.79%(33/1 182)和2.57%(29/1 129);各年龄组间的抗体阳性率在1.74%~3.64%,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10, P=0.740 ; χ2=1.938, P=0.747)。 结论:海南省8个市(县)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关节炎症状患者,但莱姆病抗体阳性率各市(县)存在差异,以琼中县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像学呈结节状占位的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HP)临床较为罕见,是一类原因不明、以局限性或弥散性硬脑膜增厚为特征的炎性反应性疾病。以头痛、复视、脑神经受累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与感染(如莱姆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如脑膜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2021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IHP患者,术前影像学显示病变呈结节状占位,初步诊断为脑膜瘤。入院后限期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IHP。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头痛症状改善,无复发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布鲁杆菌病合并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等感染合并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4月诊断的1例布鲁杆菌病合并MOGA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并总结文献报道的感染合并MOGAD的相关病例。结果:本例患者为44岁男性,主要表现为间断发热、食欲不振,后突发双下肢无力、麻木、疼痛伴排尿困难,随后出现右颈部疼痛。磁共振成像示脊柱及脊髓病变。脑脊液及血清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血培养示布鲁菌属(+)。诊断为布鲁杆菌病合并MOGAD。予以抗布鲁杆菌治疗及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回顾感染合并MOGAD的相关文献,共纳入22例患者,感染源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等,未发现布鲁杆菌感染合并MOGAD的报道。2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炎(63.6%,14/22)、视神经炎(40.9%,9/22)、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8.2%,4/22)、多相播散性脑脊髓炎(4.5%,1/22)及脑膜脑炎(4.5%,1/22)。20例患者行磁共振检查,其中存在脊髓病灶者12例(60.0%,12/20)、颅内病灶10例(50.0%,10/20)、视神经病灶6例(30.0%,6/20)。19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其中13例(13/19)细胞数增加,10例(10/18)蛋白增加。22例患者行激素治疗,95.5%(21/22)的患者有效,95.5%(21/22)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布鲁杆菌及其他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均可能合并MOGAD,临床表现相似,激素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PD91外膜蛋白A肽段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克隆并表达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伽氏疏螺旋体( Borrelia garinii, B. garinii)PD91外膜蛋白A(OspA)的126~274 aa肽段,并对其免疫保护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B. 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构建pET-30a-OspA-pep重组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IDA树脂层析纯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原性。将不同剂量的重组OspA-pep(rOspA-pep)蛋白(20、30、40、50、60、80、100 μg)免疫新西兰家兔,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免疫前后的抗体滴度,选取产生抗体滴度最高的剂量组为最佳剂量组。用最佳剂量组的免疫兔血清进行体外中和试验以检测rOspA-pep蛋白免疫后血清抗体的体外杀菌能力,同时用最佳剂量的rOspA-pep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观察其抗体滴度变化。 结果:重组质粒pET-30a-OspA-pep构建成功并在宿主菌体内高效表达。Western blot表明rOspA-pep蛋白与 B. garinii PD91的多抗有明显的免疫应答。IFA检测结果表明rOspA-pep蛋白免疫后的兔血清IgG抗体滴度明显升高(最高可达1∶2 480),40 μg为rOspA-pep的最佳免疫剂量。体外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剂量rOspA-pep蛋白免疫家兔后产生的抗体对10 6个/ml的 B. garinii和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Borrelia afzelii, B. afzelii)型代表菌株PD91和FP1的中和率达100%,对10 7个/ml的FP1的中和率为100%,对10 7个/ml的PD91的中和率为60%。用40 μg rOspA-pep在1 d和30 d免疫新西兰家兔2次后,其抗体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为3~4个月,之后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结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 B. garinii PD91的126~274 aa OspA肽段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诱导的抗体有较好的体外中和能力,可作为中国二代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医院蜱媒病患者血清抗体筛查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蜱媒传染病定点诊治医院—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收治的蜱媒传染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血清样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法检测森林脑炎、莱姆病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病(斑点热)抗体,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比较蜱媒病原体的检测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居住地区、蜱叮咬史等特征间的差异。结果:2023年5月至8月共检测525例蜱媒传染病患者血清,314例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9.81%(314/525),其中森林脑炎91例(17.33%),莱姆病153例(29.14%),斑点热142例(27.05%),复合感染68例(12.95%)。有明确蜱叮咬史病例的抗体阳性率(60.24%)高于无蜱叮咬史病例(51.85%),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就诊高峰期在5月至6月。医院对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94.51%。结论:2023年黑龙江地区存在森林脑炎、莱姆病和斑点热流行,应进一步加强蜱媒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莱姆病并发脂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EM)是莱姆病皮肤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罕有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报道。本例莱姆病合并脂膜炎患者无其他感染、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等所致脂膜炎的确切证据,临床上考虑脂膜炎可能与螺旋体感染相关。本病需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深部红斑狼疮、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等鉴别,治疗方法与预后尚不清楚,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物莱姆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名伯氏疏螺旋体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由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犬、猫、马、牛、鹿等多种动物易感,人也是该病原菌的易感宿主.人患莱姆病时的主要症状为游走性红斑、关节炎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患病动物常表现的症状是蜱叮咬部位被毛脱落、发热、蹄叶炎、跛行等.莱姆病流行广泛,但是诊断较为困难并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避免莱姆病对畜牧业以及宠物行业造成不利影响,亟需提高对莱姆病的关注.因此,本文对动物莱姆病及其诊断和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莱姆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不同基因型的中国莱姆病螺旋体菌株标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建立莱姆病螺旋体中国株5种基因型(巴伐利亚疏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狭义伯氏疏螺旋体和扬子疏螺旋体)的标准菌株,为菌株鉴定、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提供基础.方法 依据《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针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5种主要基因型,选取5株菌株(PD91、MD86、FP1、CS4和QX-S13).首先接种到BSK Ⅱ培养基中培养,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形态学特点.提取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并测序,将每株菌株不同代次培养物的产物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分析.随后使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方法鉴定菌株基因型,同时将不同代次菌株MLSA聚类分析结果进行比对,验证菌株遗传学稳定性.通过Illumina NovaSeq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菌株基因组特征.结果 5株菌株均具有莱姆病螺旋体典型形态学特征.经特异性基因检测及MLSA分型鉴定,依次为巴伐利亚疏螺旋体(PD91),伽氏疏螺旋体(MD86),阿弗西尼疏螺旋体(FP1),狭义伯氏疏螺旋体(CS4)和扬子疏螺旋体(QX-S13)基因型,聚类分析显示与相应基因型国际参考菌株位于同一分支.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5株菌株不同代次培养物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相似性达到100.00%,5株菌株10代次和20代次培养物MLSA聚类分析结果一致,遗传学稳定性良好.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基因组大小为1.26Mbp~1.80 Mbp,G+C含量为27.63%~28.20%,基因组功能和生物代谢模块分布基本相同,主要为维持细菌生长、繁殖、运动和应激等相关成分.结论 PD91、FP1、MD86、CS4和QX-S13共5株菌株具有莱姆病螺旋体典型生物学、形态学特征,基因型及分子特征稳定,可作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5种基因型的标准菌株.本研究可为建立中国莱姆病螺旋体标准化菌株体系提供基础,同时为菌株鉴定、莱姆病诊断试剂和疫苗研发提供相关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蜱及蜱传疾病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比较分析国内外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前景,为我国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有关蜱及蜱传疾病文献,使用CiteSpace6.2.R2对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文文献944篇,英文文献27 428篇.国内外蜱及蜱传疾病主题文献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文文献数远超过中文文献.国内研究热点为森林脑炎、莱姆病、非洲猪瘟、长角血蜱、草原革蜱等;国外研究热点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蓖子硬蜱、微小扇头蜱等.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方向一致,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研究前沿依旧侧重于森林脑炎、巴贝虫病、非洲猪瘟等疾病,并逐渐将分子技术应用于蜱传病原体检测等;国外研究前沿侧重于分子检测、疫苗、复合感染诊断等.结论 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国内外均在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One Health(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处于世界前列.但我国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与国外相比,仍需扩大先进技术的应用、完善与其他各国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以全健康理念为防治我国蜱及蜱传疾病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3 年第 6 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P1091神经莱姆病后持续症状与血液中IFN-α水平升高的相关性//Sergio A.Hernández,Katarina Ogrinc,Mi?a Korva,等神经莱姆病(LNB)患者尽管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仍可能会经历持续的症状.本文对79例LNB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CSF)中20种免疫介质进行为期1年的检测,来验证这些症状是否由适应性免疫反应异常引起.在研究初期,大多数介质高度集中在CSF感染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