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是一种异质性糖尿病,它表现出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又能检测到1型糖尿病相关的胰岛自身抗体[1,2],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或缓慢进展的胰岛素依赖1型糖尿病.中国LADA患者已超过1 000万[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TC术后首次131I清甲的疗效反应与a-TgAb和TgAb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患者的疗效反应及与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的相关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治疗的DTC患者98例纳入研究,分析术后首次131I清甲治疗效果,并根据治疗效果进行分组,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组间a-TgAb、TgAb水平差异,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98例DTC患者首次清甲后,清甲成功51例,成功率为52.04%.治疗前血清a-TgAb、TgAb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a-TgAb、TgAb水平均较同组降低,且治疗有效组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在BMI、病灶最大径、术后是否存在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年龄、清甲治疗时间、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TgAb、TgAb、病灶最大径、术后转移均会影响患者的疗效(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TgAb、TgAb及两者联合检测对患者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其AUC值分别为0.867、0.867、0.949(P<0.05).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清甲的效果与其血清a-TgAb和TgAb水平、病灶最大径、术后转移有关,且血清a-TgAb和TgAb水平及其联合检测对患者治疗无效具有-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2010—2020年健康人群麻疹和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抗体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0—2020年上海市健康人群麻疹、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的血清IgG抗体水平,分析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抗体变化趋势。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将上海市10 828名未患麻疹、风疹和流腮的健康人群纳入研究,分为0~7 月龄、8~11月龄、1~2、3~4、5~6、7~9、10~14、15~19、20~29、30~39、40~49、50岁及以上12个年龄组。采集血清样本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麻疹、风疹及流腮病毒IgG抗体水平,并分析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结果:10 828名对象年龄 M( Q1, Q3)为8岁(9月龄,20岁);男性占48.34%(5 234/10 828),女性占50.92%(5 514/10 828),性别信息不详者占0.74%(80/10 828);MMR免疫史不详者占27.03%(2 927/10 828)。10 828名对象麻疹、风疹及流腮病毒IgG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76.78%、64.46%和64.29%,各年份麻疹、风疹及流腮病毒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麻疹=1 049.50, P<0.001;χ 2风疹=1 103.11, P<0.001;χ 2流腮=782.59, P<0.001)。麻疹、风疹及流腮病毒IgG抗体GMC分别为541.45 mIU/ml、31.76 IU/ml和133.73 U/ml,各年份麻疹、风疹及流腮病毒血清IgG抗体GM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麻疹=180.74, P<0.001; F风疹=189.95, P<0.001; F流腮=122.40, P<0.001)。麻疹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高于风疹和流腮病毒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518.09, P<0.001)。 结论:上海市健康人群麻疹病毒IgG抗体水平较高,风疹和流腮病毒IgG抗体水平略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身抗体检测在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体内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自身免疫耐受机制失调会产生多种针对自身细胞、组织及器官的自身抗体。目前已发现越来越多的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与临床表现、疾病过程、临床并发症及预后存在关联。总结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活动度评估、预后判断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A组轮状病毒G1P[8]基因型VP7蛋白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A组G1P[8]轮状病毒VP7蛋白(G1 VP7);制备VP7多克隆抗体并进行抗体功能鉴定。方法: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G1 VP7蛋白,通过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后的G1 VP7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多抗血清,纯化得到G1 VP7兔多抗。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进行多抗功能验证。结果: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获得人A组G1P[8]轮状病毒可溶VP7蛋白,并且G1 VP7蛋白主要以三聚体形式存在;制备得到G1 VP7多抗,ELISA结果显示VP7多抗具有较高的效价;WB和ELISA实验表明VP7多抗能够识别多个G型轮状病毒的VP7;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进一步显示G1 VP7多抗可以结合不同A组轮状病毒,包括Wa株(基因型G1P[8])、DS-1(基因型G2P[4])、SA11(基因型G3P[2])、人G9P[8]株。此外,双夹心ELISA初步结果显示包被VP7多抗可以检测到轮状病毒临床样本。结论:本研究成功得到可溶G1 VP7蛋白并制备VP7多抗;G1 VP7多抗可以结合多种G型轮状病毒,为不同G型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及中和性抗体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年12月新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被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核酸检测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对实验室和技术人员要求高、操作繁琐以及存在“漏检”可能等,应联合特异性抗体对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人群实现大规模批量筛查,且抗体的检测可降低医务人员在呼吸道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暴露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SH受体抑制型抗体(TBAb)激活PI3K-AKT促使胫前黏液性水肿皮损原代成纤维细胞产生透明质酸胞外累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胫前黏液性水肿(pretibial myxedema, PTM)是以真皮大量透明质酸(hyaluronan, HA)沉积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TSH receptor antibody, TRAb)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局限性甲状腺相关皮肤病。本研究探讨TRAb及其两种亚型[刺激型抗体TSAb(M22)和抑制型抗体TBAb(K1-70)]对PTM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透明质酸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正常人及胫前黏液性水肿真皮成纤维细胞,用M22、K1-70及患者IgG分别刺激原代成纤维细胞,利用ELISA检测刺激原代成纤维细胞前后上清液中HA浓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EMIP、HAS2、PI3K-AKT通路蛋白及其磷酸化的变化。结果:患者IgG(TRAb 8.4 IU/L)可显著刺激PTM患者原代成纤维细胞的透明质酸胞外累积。同样,M22、K1-70处理PTM患者原代成纤维细胞均可上调上清液透明质酸含量,还显示K1-70刺激作用显著高于M22。IgG、M22及K1-70处理后,原代成纤维细胞HAS2表达增加,CEMIP表达减少;同时,p-PI3K及p-AKT增加。其中,对K1-70进一步研究,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HA产生可被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结论:TRAb尤其是TBAb,通过活化成纤维细胞PI3K-AKT信号途径,促进HA的酶(HAS2)增加,HA分解酶(CEMIP)减少,造成HA在成纤维细胞外聚集,从而导致PTM皮损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qPCR的两种试剂在HIV-1病毒载量检测中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检测HIV-1病毒载量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及性能参数。方法:两种检测试剂各采用3个批号对系列稀释的定值质控品检测,分析两种检测试剂的检测线性度和精密度。再用两种试剂对166例HIV抗体阳性样品和27例阴性样品分别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TaqMan病毒载量检测试剂与系列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决定系数为 R2=0.978,Xpert病毒载量检测试剂与系列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决定系数为 R2=0.987;对不同浓度定值质控品检测结果的不同批号间和总变异系数均<7%。两种试剂不同批号检测定值质控品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试剂对血浆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对阴性样品检测的符合率为100%,在40 cps/mL的临界值处的观察一致性为50%,在其量化下限附近缺乏一致性,线性范围内检测结果之间的决定系数为 R2=0.946。Bland-Altman分析显示,偏差均值为0.41 log10(IU/mL)。 结论:两种试剂检测性能均良好,在HIV-1病毒载量检测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体延迟产生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抗体延迟产生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MPP患儿285例,将病程14 d内血清抗体IgM 2次检测均为阴性,且IgG 2次检测抗体滴度无4倍及以上增高或减低的36例患儿设为抗体延迟产生组;将14 d内血清抗体检测IgM阳性或IgG 2次检测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或减低的患儿249例设为抗体阳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抗体延迟产生组中位年龄0.75(0.30,2.78)岁,显著小于抗体阳性组5.50(3.73,7.20)岁( P<0.001)。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低水平是造成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延迟产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37),当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低于7.155 mmol/L时,预测发生肺炎支原体抗体延迟产生的敏感度为0.819,特异度为0.833。与抗体延迟产生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为新生儿期住院病史( P=0.007)和先天性心脏病( P=0.001)。抗体延迟产生组11.11%(4/36)发生痉挛性咳嗽、41.67%(15/36)发生喘息及33.33%(12/36)发生腹泻,显著高于抗体阳性组的0.40%(1/249)、24.50%(61/249)和9.64%(24/249)( P<0.05)。抗体延迟产生组63.89%(23/36)出现发热,显著低于抗体阳性组的92.37%(230/249)( P<0.001),发热持续天数[2.50(0.00,4.75)d]也显著低于抗体阳性组[7.00(5.00,8.50)d]( P<0.001)。抗体延迟产生组19.44%(7/36)发生大叶性肺炎,无一例发生肺外表现,显著低于抗体阳性组的75.50%(188/249)和14.86%(37/249)( P<0.05)。 结论:MPP患儿抗体延迟产生多见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低于7.155 mmol/L的患儿,尤其当存在新生儿期住院病史及先天性心脏病时。该类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以痉挛性咳嗽、喘息为主要特征,出现发热、大叶性肺炎和肺外表现概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动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变化特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7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周的血清IgM与IgG抗体进行分析,按恢复期抗体水平分为IgM(-)/IgG(+)和IgM(+)/IgG(+)组,比较影响抗体水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因素。结果:发病后0~3天,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抗体阳性率,而发病两周后抗体阳性率高于核酸。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gM转阴的因素包括年龄、核酸转阴时间、是否使用新冠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及临床分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核酸转阴时间( P=0.020)和临床分型( P<0.01)为影响IgM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随核酸转阴时间延长,IgM转阴延迟;与无症状和轻型患者相比,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IgM转阴时间延迟,抗体水平更高。 结论:血清学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动态检测抗体水平对于免疫功能评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