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水虻对金霉素菌渣的降解调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明确黑水虻 Hermetia illucens对金霉素菌渣的降解调控作用.[方法]选用同一天收集的黑水虻虫卵培育至3日龄幼虫,转入麦麸与金霉素菌渣不同质量配比(麦麸∶金霉素菌渣=1∶0,1∶1,2∶1,5∶1,10∶1和20∶1)混合养殖料中饲养,测定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体长与体重,依据幼虫和养殖残料中金霉素含量计算不同日龄金霉素降解率.[结果]金霉素菌渣在混合养殖料中的含量对黑水虻幼虫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对金霉素降解率产生显著影响.麦麸与金霉素菌渣不同质量配比混合养殖料饲养的黑水虻幼虫体长与体重在11日龄前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增加,13日龄时体长与体重出现下降趋势.麦麸与金霉素菌渣5∶1,10∶1和20∶1质量配比混合养殖料饲养时幼虫体长和体重大于对照(纯麦麸饲养组).通过计算不同质量配比养殖料饲养的不同日龄黑水虻幼虫对金霉素降解率,发现金霉素初始含量是影响降解率的重要因素,麦麸与金霉素菌渣5:1质量配比混合养殖料饲养的7,9,11和13日龄黑水虻幼虫对金霉素降解率分别为39.21%,68.94%,66.53%和68.26%,显著高于麦麸与金霉素菌渣10∶1和20∶1质量配比组.[结论]黑水虻能够减量化处理金霉素菌渣,养殖料中金霉素的初始含量对黑水虻幼虫生物学特征和对金霉素的降解率具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真菌发酵有效提升秸秆炭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我国农业废弃秸秆存量大,微生物发酵无法实现其彻底转化,仍造成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秸秆发酵废弃物可经热解炭化制备吸附剂用于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目的]探究以秸秆发酵废弃物为原料所制备秸秆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明确发酵过程对秸秆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机制,为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秸秆发酵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丝状真菌里氏木霉 QM6a 和棘孢木霉 T-1 为发酵菌株,分别对小麦和水稻秸秆进行固态发酵,发酵残渣经热解炭化后用于吸附典型有机偶氮染料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结果]发酵处理可缩短吸附平衡时间,有效提高小麦秸秆炭对 MB 的吸附效率,但对水稻秸秆炭吸附性能无明显提升作用.棘孢木霉 T-1 发酵的小麦秸秆经 600℃热解所得秸秆炭(BaWS 600)对 MB(50 mg/L)的吸附效率较天然秸秆炭(BWS 600)提高 53.6%.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有效模拟吸附过程,BaWS 600 的平衡吸附量比BWS 600 和BWS 800 高 119.4%和 299.4%.Freundlich模型可较好描述等温吸附过程,表明 MB 在秸秆炭表面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秸秆发酵将小麦秸秆炭比表面积提高 47.4%?245.8%不等,且可增加热解炭化产物表面含氧官能团丰富度,是MB吸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结论]真菌发酵过程可有效改善秸秆炭性状和污染物吸附性能,而棘孢木霉T-1 因具有更优的纤维素酶分泌能力,更适合作为发酵菌株用于改良秸秆炭污染物吸附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双碳"背景下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技术与途径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导致中药资源产业化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药药渣.目前对中药药渣的处理方式以堆积、填埋、焚烧为主,这些粗放低值化利用方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及潜在的环境污染."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的大背景之下,中药产业正迎来新一轮"低碳"风潮,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成为中药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突破口.该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药渣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酶转化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水热液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对中药药渣在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基质、制备活性炭处理废水、新能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结合中药药渣的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化开发利用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链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SRB-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对废弃煤矿地下水的修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酸性矿山废水(AMD)中含有高浓度的硫酸盐和金属离子,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硫酸盐还原菌(SRB)可以将SO42-还原为S2-,沉淀金属离子,并生成生物硫铁,其处理效率较高.文章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制备SRB的缓释碳源,考察了不同形式的碳源条件下SRB对酸性矿山废水特征污染组分的处理效果,并结合SRB原位生成的生物硫铁包覆颗粒,制备得到SRB-生物硫铁复合材料,通过批量实验和动态柱实验考查SRB-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对高浓度模拟废水和实际矿井水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在pH为 5.5时,将秸秆渣作为游离SRB的碳源是可行的,但与秸秆渣相比,秸秆生物炭的处理效率明显更高,将秸秆生物炭与乳酸钠结合制备的SRB碳源,激活SRB的时间更短,12 h内对SO42-和Fe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59.25%和 79.56%.在此实验范围内,随着生物炭投加量的增大,去除效率逐渐提高,在pH为 4.5~6.5的范围内,体系初始pH对SRB反应体系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SRB-碳源与生物硫铁包覆颗粒结合后对高浓度的SO42-和Fe2+模拟废水能保持高效且持久的反应活性.动态柱实验表明SRB-生物炭-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对酸性矿井水的特征污染指标有明显的修复效果,出水水质的大部分指标可满足地下水Ⅲ类标准,运行 15d后仍能保持稳定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pH和温度对蓝莓果渣花青素抑菌保鲜应用性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23
摘 要:本研究对蓝莓果渣花青素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颜色和性能进行对比评价,旨在探究其在食品保鲜应用中的性质呈现,推进蓝莓产业中副产物果渣的多途径、高值化利用.以含量、颜色、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能力、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为考察指标,研究pH和温度对蓝莓果渣花青素颜色和性能的影响,并以菌液电导率、蛋白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指标探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在pH2~8范围内,蓝莓果渣花青素呈现从深红到深紫的显著色差(P>0.05);在-18~70℃的处理温度条件下,蓝莓果渣花青素的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下降,整体颜色趋势偏向蓝绿色.蓝莓果渣花青素改变供试菌株细胞膜通透性,与菌液电导率、蛋白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正相关,抑制供试菌株的生长.蓝莓果渣花青素在不同pH和温度下应用性质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出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性及抑菌性,可应用于呈色保鲜剂开发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炉渣与生物炭施加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了解废弃物施加处理影响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微生物学机制,对稻田分别进行炉渣、生物炭单一施加和混合施加处理,分析施加处理条件下早、晚稻拔节期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并采用PCR-RFLP技术及克隆测序对稻田土壤中的产甲烷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拔节期,混施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盐度和pH;晚稻拔节期,混施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盐度,炉渣和混施处理显著提高pH.香农-威纳指数(H')和辛普森指数(D)显示:炉渣、生物炭和混施处理提高了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产甲烷菌主要含有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甲烷八叠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甲烷球菌目(Methanococcales)、甲烷胞菌目(Methanocellales)和Methanomassiliicoccales等6大类群,其中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为优势类群.从属水平的群落结构来看,与对照相比,3种施加处理均降低了早稻土壤Methanomassiliicoccus相对丰度;生物炭处理还降低了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初步认为Methanomassiliicoccus和Methanosarcina这2个菌属与CH4排放量减少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神经外科病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40例神经外科重症并行气管切开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住院时间34~86 d,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169例(70.4%);住院期间死亡18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4例,肺部感染3例,肺栓塞1例.并发症:气管血痂或痰痂堵塞气管套管4例,均经积极处理未出现窒息及严重后果;管脱出6例,其中4例立即再次更换气管套管,2例因不能配合在麻醉科协助下更换气管套管;气管切口感染2例;气管内食物残渣3例.结论 神经重症病人并发症中肺部感染是最常见并发症,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成为预防其发生的最重要环节,规范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气管套管的护理,保证分泌物的有效排出,保持气道通畅和肺部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能极大程度减少因肺部感染所致伤亡,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蝉拟青霉/黄芪双向发酵体系建立及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蝉拟青霉/黄芪药材、黄芪药渣双向发酵体系,探究发酵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变化.方法:选取正交设计法对接种量、发酵温度、湿度进行优化,并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NaNO2-Al(NO3)3比色法及香草醛-高氯酸氧化法对发酵黄芪及黄芪药渣菌质中的多糖、总黄酮、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药材菌质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6℃,湿度90%,接种比例3 mL/5 g,药渣菌质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6℃,湿度80%,接种比例3 mL/5 g;经发酵后,黄芪药材菌质中多糖、总皂苷含量略减少,而黄酮含量有所增加;黄芪药渣菌质中黄酮、皂苷含量均增加.结论:蝉拟青霉可对黄芪药材和药渣基质进行发酵,且发酵后菌质中有效成分的得率显著增加,增强了黄芪药材的药用价值,并为药渣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食管胸膜瘘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食管胸膜瘘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食管与胸膜腔异常沟通而形成瘘管,污染的消化液及食物残渣经纵隔进入胸腔,导致纵隔、胸腔和肺部的化学性炎症和细菌性感染.异物、外伤、感染、误服强酸、食管自发破裂、医源性损伤、肺切除、食管癌或贲门癌外科术后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该病.临床上该病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因为瘘引发的进食障碍、水和电解质紊乱、胸腔顽固性感染和营养衰竭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就食管胸膜瘘的病因、病理与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右足巨大痛风结节感染后创面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 男,44岁,因右足痛风结节破溃1月余入院.患者5年前右足第1跖趾关节开始出现米粒大小包块,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结节,未予以药物治疗及低嘌呤饮食控制,包块逐渐增大至"馒头"大小.入院前1个月余饮大量啤酒后出现包块红肿、疼痛,未予治疗,继而出现包块皮肤破溃,并有渗液,当地医院予以抗生素及局部换药治疗,效果不佳.专科查体:右足第1跖趾关节处痛风结节约7 cm×8 cm大小,表面皮肤分别见约2 cm×1 cm、1 cm×1 cm缺损各一处,有脓性及豆腐渣样液体溢出(图 1),跖趾关节活动受限,趾端血运、感觉未见明显异常. X线片检查:右足第1跖骨远端、趾近节趾骨近端骨质缺损、破坏.临床诊断:右足第1跖趾关节痛风结节感染.决定分两期手术修复:一期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足清创加痛风结节切除加第 1跖骨及趾近节趾骨变性骨质切除加 VAC处理(图2),并置入1根2 cm克氏针自趾远端贯穿至内侧楔骨固定残留组织.术后第7天去,除VAC装置后每日创口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清洗、换药.连续3次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后,于术后11 d,二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术.按设计切口切开皮瓣,在深筋膜深层寻找发自腓骨长肌-比目鱼肌间隔的皮支,调整皮瓣位置,分开肌间隔,保护穿支,确定截骨位置(腓骨中点两侧4 cm ),线锯锯断腓骨,艾丽斯钳抓持两端,向下翻转,电刀切断外侧间隔,继续翻转切断骨间膜,在长伸肌内保留腓血管束.结扎分支,游离整个血管,结扎远端.观察皮瓣边缘及腓骨髓腔渗血良好(图3),结扎切断蒂部,将腓骨嵌入第1跖骨缺损处,1根2 cm克氏针自趾远端贯穿至内侧楔骨固定,皮瓣边缘缝合于缺损边缘,在足背动脉搏动处取弧形切口,将组织瓣血管蒂吻合于足背动、静脉(1条动脉、2条静脉),通血后皮瓣颜色红润(图4).供区取同侧腹股沟区全厚皮片植皮,小腿石膏托中立位固定制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