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自分泌运动因子/溶血磷脂酸信号损伤对糖稳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自分泌运动因子(ATX)/溶血磷脂酸(LPA)信号对糖稳态的损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库分析HBV对ATX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BV细胞株HepG2215、稳定表达HBV反式调节蛋白HBx和PreS2的HBx-HepG2和PreS2-HepG2细胞、对照组HepG2细胞的ATX蛋白表达水平.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HBx和PreS2对ATX启动子作用.构建稳定表达HBx和Pre-S2的小鼠分泌胰岛素细胞HBx-NIT、PreS2-NIT,检测两者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利用rAAV8-1.3HBV经尾静脉注射C57BL/6小鼠复制HBV小鼠模型,NC为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的C57BL/6小鼠.小鼠按2 g/kg腹腔注射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GTT).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糖分析仪分别检测小鼠血清LPA、血清胰岛素和血糖浓度.结果 HepG2215细胞AT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P<0.05).PreS2与ATX启动子共转染组萤光素酶活性高于ATX启动子转染组(P<0.05),HBX与ATX启动子共转染组的萤光素酶活性高于ATX启动子转染组(P<0.05).HBx-HepG2细胞AT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细胞(P<0.05),PreS2-HepG2细胞高于HepG2细胞(P<0.05).添加不同浓度LPA后NIT细胞胰岛素分泌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μmol/L LPA相对表达量与胰岛素分泌呈负相关(r=-0.990,P<0.05).HBx-NIT细胞添加Ki16425前的胰岛素水平低于NIT细胞(P<0.05),PreS2-NIT细胞低于NIT细胞(P<0.05).NIT、HBx-NIT和PreS2-NIT细胞添加Ki16425后的胰岛素水平较添加前高(P<0.05).实验组血清LPA相对表达量、平均空腹血糖浓度、注射葡萄糖后的60、120 min平均血糖浓度和血糖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平均值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注射葡萄糖后15 min血清胰岛素浓度、血清胰岛素水平的AUC值较对照组低(P<0.05).用HBV小鼠GTT血糖AUC绘制的ROC曲线显示,曲线面积为 0.770(95%CI:0.556,0.984),特异性为 60.00%(95%CI:0.122,0.738),敏感性为 90.00%(95%CI:0.555,0.998).用HBV小鼠空腹血糖浓度绘制的ROC曲线显示,曲线面积为0.865(95%CI:0.703,1.027),特异性为80.00%(95%CI:0.444,0.975),敏感性为60.00%(95%CI:0.262,0.878).实验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小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V反式调节蛋白HBx和Pre-S2上调ATX的表达,增强ATX/LPA信号,导致胰岛素分泌抑制,糖耐量异常,糖稳态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A-JC4对老龄大鼠术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双受体激动剂DA-JC4对老龄大鼠术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SD大鼠45只,雌雄不拘,21~23月龄,体重530~6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5):假手术组(S组)、外科手术组(O组)和DA-JC4组(G组)。O组和G组水合氯醛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G组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24和48 h时腹腔注射DA-JC4 10 nmol/kg(溶于1 ml无菌生理盐水)。术后第3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Bax、Bcl-2、活化的caspase-3、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术后第14-18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功能。 结果:与S组比较,O组术后第15-18天、G组术后第18天逃离潜伏期延长,O组和G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活化的caspase-3、Bax、LC3Ⅱ、HMGB1、IL-1β和TNF-α表达上调,Bcl-2、LC3Ⅱ和Beclin-1表达下调( P<0.05);与O组比较,G组术后第15-18天逃离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活化的caspase-3、Bax、HMGB1、IL-1β和TNF-α表达下调,Bcl-2、LC3Ⅱ和Beclin-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DA-JC4减轻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柞树叶总黄酮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柞树叶总黄酮对四氧嘧啶诱发高血糖小鼠的降血糖作用,探讨其潜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将健康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生理盐水溶液(45 mg/kg)建立化学性糖尿病模型。将造模组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盐酸二甲双胍150 mg/kg),总黄酮低(100 mg/kg)、中(200 mg/kg)、高(400 mg/kg)剂量组,单体黄酮低(25 mg/kg)、中(50 mg/kg)、高(100 mg/kg)剂量组。各给药组均按0.2 ml/10 g小鼠体重灌胃给药,1次/d,连续灌胃14 d,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第7、14天,测定小鼠体重及空腹血糖值;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测定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β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柞树叶总黄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14 d,柞树叶总黄酮各剂量组及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紫云英苷各剂量组血糖值降低( P<0.01或 P<0.05),AUC下降( P<0.01或 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 P<0.01或 P<0.05);UPLC-MS/MS鉴定了柞树叶总黄酮中12个黄酮苷及苷元类成分。 结论:推测柞树叶降糖的物质基础为其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柞树叶总黄酮及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紫云英苷单体黄酮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活性,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发挥降血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黄丹参对高脂饮食诱发的胰腺纤维化大鼠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大黄丹参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腺纤维化大鼠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大黄丹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4组均喂以高脂饲料连续10周建立胰腺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各组以相应药物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造模结束后取材。光镜、电镜观察胰腺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生化检测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胰腺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JNK)、葡萄糖调节蛋白(GRP)及半胱氨酸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2(Caspase-12)信使RNA(mRNA)及蛋白表达。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模型组胰腺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均可见内质网肿胀、细胞间隙变窄等病理变化,大黄丹参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以上病理变化。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SOD[(24.71±2.35)、(33.80±3.21) U/ml]、GSH含量[(61.41±5.57)、(101.34±17.32) gGSH/L]含量高于模型组(12.77±3.17、32.05±5.5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黄丹参低、中、高剂量组MDA[(7.10±0.61)、(6.13±0.63)、(5.47±0.57) μmol/L]、TG[(0.43±0.08)、(0.38±0.06)、(0.22±0.03) mmol/L]含量低于模型组(8.27±1.12、0.69±0.13, P<0.01),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TC[(0.58±0.19)、(0.39±0.15) mmol/L]含量低于模型组(1.18±0.44, P<0.05)。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胰腺组织JNK蛋白及mRNA(0.74±0.09、0.69±0.10;0.33±0.04、0.25±0.02)低于模型组(0.99±0.12,1.00±0.00, P<0.05);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P-JNK蛋白(0.50±0.06、0.52±0.13)低于模型组(1.13±0.11, P<0.01);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胰腺组织GRP蛋白及mRNA(0.67±0.13、0.38±0.14;0.51±0.02、0.26±0.02)低于模型组(1.09±0.18、1.00±0.00, P<0.05),大黄丹参中、高剂量组胰腺组织Caspase-12 mRNA(0.68±0.08、0.36±0.06)低于模型组(1.00±0.00, P<0.01);大黄丹参高剂量组Caspase-12蛋白(0.41±0.10)低于模型组(0.95±0.13,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大黄丹参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维持内质网应激稳态来抑制胰腺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苯基丁酸对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4-苯基丁酸(PBA)对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PBA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4-PBA组采用左下肢、胫骨骨折和股部软组织损伤并失血方法制备大鼠创伤性失血休克模型,假手术组仅行麻醉、结扎血管,不进行创伤失血。4-PBA组大鼠每天灌胃4-PBA 0.5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大鼠治疗72 h后,观察3组大鼠死亡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肝脏病理变化;采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组大鼠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内质网应激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PBA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187.24±31.09)、(364.17±28.98) U/L]明显低于模型组[(367.12±44.19)、(872.34±30.41)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30、6.091,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水平[(30.17±5.41) U/mg、(783.22±25.21) mg/g]高于模型组[(19.30±4.81) U/mg、(551.28±19.38) m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01、3.226,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MDA和GSH水平[(4.11±0.38) nmol/mg]低于模型组[(7.02±0.59) n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9,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153)蛋白表达水平(1.63±0.22、1.99±0.28、1.53±0.20)低于模型组(2.31±0.23、3.09±0.31、2.89±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87、2.943、3.810, P<0.05)。4-PBA组大鼠肝组织凋亡比例[(8.12±0.28)%]低于模型组[(15.32±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9, P<0.05)。 结论:4-PBA可显著减轻创伤性失血休克大鼠肝损伤,与其抑制内质网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手术后产妇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11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n=75):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采用重比重布比卡因(3.33%葡萄糖配置)9~11 m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待胎儿娩出后,E组立即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0.15 mg/kg,浓度为1 mg/ml,泵注时间为30 min,C组则静脉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0 min。术毕开启PCIA泵,E组镇痛泵配置为舒芬太尼100 μg+艾司氯胺酮1.25 mg/kg+昂丹司琼8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镇痛泵配置为舒芬太尼100 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给药后即刻、给药后5、15 min和30 min的HR、SBP和DBP;记录术后2、6、12、24 h和48 h静息及咳嗽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术后0~12 h、12~24 h、24~48 h、0~24 h和0~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和首次镇痛时间;随访术后3、6个月慢性疼痛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产妇在给药即刻、给药后5、15 min和30 min的HR、SBP和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组术后2、6、12 h静息、咳嗽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均 P<0.05);与C组相比,E组首次镇痛时间明显延长[(176.8±18.3)min vs (148.5±16.9)min, P<0.05],E组术后0~12 h、12~24 h、0~24 h和0~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显著低于C组(均 P<0.05),但术后24~48 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E组术后3个月[13.4%(9/67) vs 18.8%(13/69), P=0.392]和6个月[10.7%(6/56) vs 16.1%(10/62), P=0.391]慢性疼痛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艾司氯胺酮可优化剖宫产术后短期镇痛效果,且不增加精神反应,但不能预防慢性疼痛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源性活性肽spexin调控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活性肽spexin调节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饮食16周诱导肥胖模型(DIO)小鼠和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分别腹腔注射spexin(50 μg/kg),连续给药3周,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分析各组小鼠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及血浆生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Krüppel样转录因子9(KLF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基因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脂肪组织KLF9、PGC-1α、GLUT4及p-p38/p38蛋白水平。结果:与DIO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spexin给药组小鼠体重和脂肪均明显减少( P=0.043和 P<0.001),血糖、胰岛素及HOMA-IR均显著下降( P<0.001、 P=0.008和 P<0.001),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水平均显著提高( P=0.006和 P=0.002);与db/db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spexin给药组小鼠的体重和脂肪均明显减少(均 P<0.001),血糖、胰岛素及HOMA-IR均显著下降( P=0.041、 P=0.009和 P=0.007),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水平均显著提高( P=0.008和 P=0.031)。与DIO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脂肪组织KLF9、PGC-1α及GLUT4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基因( P<0.001、 P<0.001和 P=0.005);蛋白( P=0.047、 P=0.022和 P=0.001)],而p-p38/p38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P=0.002);与db/db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脂肪组织KLF9、PGC-1α及GLUT4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基因( P<0.001、 P<0.001和 P=0.005);蛋白( P=0.001、 P=0.004和 P<0.001)],而p-p38/p38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P=0.001)。 结论:外源性活性肽spexin可能通过调控p38MAPK介导炎症和KLF9-PGC-1α-GLUT4通路介导葡萄糖摄取,改善DIO小鼠和db/db小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micro-PET/CT在活体大鼠脑出血模型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micro-PET/CT对活体大鼠脑出血(ICH)模型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32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其中28只在大鼠大脑右侧基底节区注射0.125 U/μL胶原酶Ⅳ构建大鼠ICH模型(ICH模型组),其余4只以0.9%生理盐水代替胶原酶Ⅳ构建假模型(假手术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ICH模型组大鼠按脑出血后的时间分为7个组:6、24、48 h和3、5、7、14 d,每组4只。假手术组和7个ICH模型组均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 18F-FDG micro-PET/CT显像, 18F-FDG micro-PET/CT勾画感兴趣区(ROI)法和多田公式分别计算ICH模型组各时间点的脑血肿体积。大鼠显像后取脑,观察脑内血肿情况。同一时间点2种方法得出的脑血肿体积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并将2种方法得出的脑血肿体积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为0分; 18F-FDG micro-PET/CT显像结果显示大鼠大脑 18F-FDG分布均匀。ICH模型组大鼠在出血后6、24、48 h和3、5、7、14 d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分别为(2.21±0.30)、(3.51±0.66)、(2.83±0.20)、(2.12±0.50)、(1.44±0.37)、(1.02±0.25)、(0.51±0.12)分; 18F-FDG micro-PET/CT显像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大鼠大脑右侧基底节区均见 18F-FDG摄取减低或缺损; 18F-FDG micro-PET/CT勾画ROI法测得的脑血肿体积分别为(24.05±3.00)、(27.19±1.25)、(25.58±1.57)、(21.94±0.98)、(19.88±1.53)、(18.35±2.11)、(16.29±1.53) mm 3;多田公式计算的脑血肿体积分别为(23.17± 1.93)、(26.09±1.35)、(24.64±1.95)、(21.31±1.32)、(19.07±1.64)、(17.29±1.38)、(15.63±1.98) mm 3。2种方法计算所得的ICH模型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的脑血肿体积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8~3.06,均 P>0.05)。2种方法所得的脑血肿体积呈显著正相关( r=0.99, P<0.001)。ICH模型组大鼠解剖后,大脑右侧基底节区均可见不规则血肿形成,与 18F-FDG micro-PET/CT显示的放射性稀疏及缺损区相对应。 结论:18F-FDG micro-PET/CT能准确显示ICH后血肿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其可以作为活体验证大鼠ICH模型构建成功与否的新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身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型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型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 SCCN1基因所致全身型PHAⅠ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 SCNN1 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 SCNN1 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 SCNN1 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 SCCN1 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 SCCN1 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 SCCN1 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 SCCN1 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 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双硫仑样反应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双硫仑样反应(disulfiram-like reaction,DLR)小鼠模型,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该模型血清乙醇及其产物乙醛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5只,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 n=21)和对照组(S组, n=14),分别给予拉氧头孢溶液(M组:10 mg/mL,0.02 mL/g)和生理盐水(S组:0.02 mL/g)定时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共2 d;于末次注射后1 h给予乙醇溶液(20% v/ v, 0.01 mL/g)灌胃;此后20 min自眶静脉采血50 μL。建模后M组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组7只,于乙醇灌胃后30 min分别给予5%葡萄糖(GS组)、地塞米松/维生素C(DC组)及GSH溶液(RG组)腹腔注射(0.01 mL/g);其后0.5、1、1.5和2 h分别自眶静脉采血50 μL,留取血清标本后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乙醇及乙醛的含量。两组数据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M组3个亚组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样本均数多重比较用Dunnett- t检验分析。 结果:M组血清乙醛水平(2.96±0.52)mg/100 mL高于S组(2.07±0.22)mg/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96, P<0.01)。GS及DC两组乙醇及乙醛水平差异在干预后不同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GS及DC两组比较,RG组乙醛及乙醇水平于干预前(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各时点乙醛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 h, P<0.05;1 h、1.5 h和2 h, P<0.01)。RG组乙醇水平与GS组比较,于干预后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h, P<0.01;0.5 h、1.5 h、2 h, P<0.05);与DC组比较,于干预后1 h及1.5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h, P<0.01;1.5 h, P<0.05),于0.5 h及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SH可促进乙醛及乙醇的代谢,降低C57BL/6小鼠血清乙醛和乙醇水平,可作为治疗DLR的有效解毒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