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诱饵受体3及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在CD 4和CD 8双阴性T细胞治疗裸鼠胰腺癌种植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诱饵受体3(DcR3)及其配体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L1A)在CD 4和CD 8双阴性T细胞(DNT细胞)治疗裸鼠胰腺癌种植瘤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抗体吸附法体外培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的DNT细胞。建立裸鼠胰腺癌种植瘤模型,随机分为DNT细胞治疗组(尾静脉注射1×10 8/ml DNT细胞悬液)、吉西他滨治疗组(尾静脉注射50 mg/kg吉西他滨)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50 d后测量各组裸鼠种植瘤体积和重量。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和qRT-PCR法检测各组裸鼠种植瘤组织DcR3、TL1A蛋白及mRNA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裸鼠种植瘤的细胞凋亡率。 结果:DNT细胞治疗组、吉西他滨治疗组、对照组种植瘤体积分别为(670.28±124.54)、(604.60±179.16)、(1738.80±391.39) mm 3,瘤体重量分别为(225.60±8.12)、(222.69±8.73)、(265.07±10.76)mg, DNT细胞治疗组、吉西他滨治疗组种植瘤体积和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DNT细胞治疗组、吉西他滨治疗组DcR3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0.56±0.02、3.74±0.19,0.57±0.03、3.40±0.39)显著高于对照组(0.39±0.04、0.92±0.05),而TL1A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0.41±0.03、0.83±0.11,0.40±0.05、0.79±0.08)显著低于对照组(0.81±0.05、1.7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DNT细胞治疗组种植瘤的细胞凋亡率为(53.2 ±11.2)%,吉西他滨治疗组为(56.2 ±8.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3±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 结论:DNT细胞对裸鼠胰腺癌种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DcR3-TL1A可能参与了DNT细胞的抑癌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是白细胞介素(IL)-1受体家族的一员,主要分为可溶性ST2(sST2)和跨模型ST2(ST2L),sST2是一种诱饵受体,竞争性与IL-33结合阻断IL-33/ST2L信号传导通路,促进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和心室功能障碍。测定sST2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或预后判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心房颤动、心肌炎、心肌病、急性主动脉夹层、肺动脉高压等心血管疾病与sST2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玉米大斑病菌c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因子StMR1互作蛋白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筛选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转录因子的互作蛋白,解析黑色素调控转录因子StMR1 调控玉米大斑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为解析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转录因子的调控网络,阐明病菌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玉米大斑病菌菌丝和孢子不同萌发阶段作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方法构建玉米大斑病菌cDNA文库,使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转录因子StMR1 的诱饵载体,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其互作蛋白并进行一对一验证.[结果]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文库插入的平均片段长度大于 1 000 bp,初级文库及次级文库的库容量为 1.2×107 和 1.04×107 CFU,重组率为 100%,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成功构建可以用于筛库的诱饵载体pGBKT7-StMR1,经初筛与复筛得到 3 个互作蛋白,一对一验证短链脱氢酶、糖基转移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蛋白均与转录因子StMR1 存在互作.[结论]成功构建了丰富度高且质量好的玉米大斑病菌cDNA文库并筛选到了与转录因子StMR1 互作的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血清铁调节蛋白2、诱饵受体3水平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讨血清铁调节蛋白2(iron-regulated protein 2,IRP2)、诱饵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水平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择AECOPD患者(AECOPD组)88例,检测血清IRP2、DcR3水平,追踪AECOPD患者临床疾病转归,根据临床疾病转归将其分为恶化组(22例)和好转组(6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COPD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IRP2、DcR3预测AECOPD患者疾病转归的价值.结果 恶化组近1年AECOPD发作次数、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合并休克、呼吸困难评分(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分级3~4级高于好转组(P<0.05).恶化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清IRP2、DcR3水平高于好转组,治疗2周后好转组血清IRP2、DcR3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恶化组血清IRP2、DcR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1年AECOPD发作次数、mMRC分级、治疗前IRP2、治疗前DcR3是AECOPD患者疾病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前IRP2、DcR3预测AECOPD患者疾病转归的曲线下面积为0.781、0.795,联合IRP2、DcR3预测AECOPD患者疾病转归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大于单独IRP2、DcR3预测(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IRP2、DcR3水平均显著增高,且与肺功能降低以及疾病恶化有关,检测血清IRP2、DcR3水平有助于对AECOPD患者疾病转归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花斑裸鲤红细胞发育相关基因KLF17启动子区域互作蛋白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为了进一步解析鱼类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确定相关基因KLF17是否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发挥功能.将高原裂腹鱼亚科鱼类的代表物种——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作为实验对象,以实验室前期花斑裸鲤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为基础,鉴定出红细胞发育相关基因KLF17启动子序列,以其启动子DNA为诱饵,对花斑裸鲤肾脏组织蛋白进行筛选,采用LC-MS/MS技术对候选结合蛋白进行鉴定分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花斑裸鲤肾脏组织中共筛选到576个与KLF17启动子区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去除未能鉴定到的蛋白,共有306个候选结合蛋白,其中包括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细胞色素P450酶、转铁蛋白、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丙酮酸脱氢酶、红细胞膜蛋白带4.1蛋白等与红细胞或造血相关的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候选结合蛋白涉及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免疫反应、信号传导、核酸与转录因子结合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表明,以上蛋白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包括氨基酸代谢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细胞色素P450代谢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研究筛选出的KLF17启动子候选结合蛋白主要有参与红细胞发育相关的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细胞色素P450酶、转铁蛋白等,经过功能分析发现它们参与HIF-1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血红素、珠蛋白基因表达、铁代谢、血管生成、糖酵解等途径激发红细胞的生成与发育,提示KLF17在转录水平上参与调控红细胞中血红素、铁和珠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为红细胞分化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同时,转铁蛋白作为参与铁和氧调节的交叉调控因子,它能够促进血液中铁的运输和增强血氧的结合能力,使得机体在低氧环境中长期生存,这也揭示了花斑裸鲤的低氧适应机制与HIF-1下游的转铁蛋白有关.研究可对下一步验证该蛋白与KLF17的互作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为解析高原土著鱼类造血系统发育和低氧环境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HbHDA6互作蛋白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4/4/6
次生乳管是天然橡胶合成和贮存的场所,是由橡胶树树干树皮中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次生乳管的数量与天然橡胶产量直接相关,而这些乳管的数量取决于形成层分化次生乳管的频率(乳管分化能力),是橡胶树产量育种的主要指标.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能诱导橡胶树乳管分化且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bHDA6)能够参与橡胶树乳管分化调控.由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因此该文使用冠菌素(COR)诱导橡胶树形成层分化产生次生乳管的实验系统,以分离形成层组织为材料,构建酵母双杂交 cDNA 文库,以HbHDA6 基因为诱饵来筛选酵母双杂交文库,确定与 HbHDA6 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表明:(1)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的均一化COR诱导橡胶树形成层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初级文库的容量为 6.34×106 CFU·mL-1,总单克隆数为1.27×107,文库重组率为100%;次级文库的容量为7.72×106 CFU·mL-1,总单克隆数为 1.54×107,文库重组率为 100%.初级文库和次级文库的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 1.1 kb和 1.2 kb.(2)成功构建了筛选 HbHDA6 互作蛋白的pGBKT7-HbHDA6 诱饵载体,并确认无自激活活性.(3)使用该诱饵载体对构建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进行筛选,并通过NCBI_BLAST比对和去除重复以后,获得了 22 个与HbHDA6 发生互作的蛋白,包括CLP1、ERF3、ERF4、HSP82、LARP6a、APT5、PP2A、FBA6 等.该研究成果为解析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转基因改良橡胶树的产胶潜力提供了候选基因,为高性能天然橡胶遗传改良育种提供了新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环状RNA编码蛋白质在胃肠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单链RNA,生成机制与线性RNA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研究已发现部分CircRNA可以通过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N6-甲基腺苷和滚环翻译等非帽依赖性蛋白翻译机制来编码蛋白质,且编码的蛋白质可进一步通过蛋白诱饵或其他作用机制来调控同源线性蛋白质或下游信号通路,进而发挥生物学功能.已有研究表明CircRNA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参与肿瘤生长增殖、侵袭转移和免疫调节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此,通过阐明编码CircRNA产生的蛋白质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达情况和作用机制,有望为肿瘤诊治提供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白菜种子cDNA酵母文库的构建及BrTTG1互作蛋白的筛选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通过构建白菜种子的cDNA文库,筛选WDR 40 蛋白TRANSPARENT TESTA GLABRA 1(TTG1)的互作蛋白,探究TTG1 参与MBW三元复合体调控种皮原花青素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棕籽白菜自交系'B147'的种子为材料,提取总RNA并建立cDNA文库,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诱饵载体pGBKT7-TTG1 并进行酵母双杂交筛库.[结果]酵母文库库容为1.2×107 CFU,文库滴度是 5.0×107 CFU/mL,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 1000 bp,诱饵载体在酵母中无自激活活性.通过构建的诱饵载体pGBKT7-TTG1 与构建的cDNA文库杂交,共获得了 38 个阳性互作蛋白,功能预测显示其中一个蛋白注释为MYB转录因子,注释为MYB73,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含有R2R3-MYB型抑制子保守基序C1 和C2,推测该基因为白菜中参与种皮颜色形成的R2R3-MYB型抑制子,暗示着白菜中可能存在不同MYB转录因子参与的调控网络,影响着原花青素的形成.[结论]本研究构建了白菜种子组织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获得了 38 个TTG1 阳性互作蛋白,首次挖掘到了可能影响白菜种皮颜色原花青素形成的R2R3-MYB型抑制子MYB73,为后期探究白菜种皮原花青素的调控网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人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域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及其自激活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构建人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免疫球蛋白可变区(immunoglo-bulin variable region,IgV)结构域基因酵母双杂交重组诱饵质粒,检测其在酵母中的表达情况,检测PD-L1 IgV蛋白细胞毒性和自我激活,以及PD-L1 IgV与人硫氧还蛋白(human thioredoxin,hTrx)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人PD-L1进行分析,并根据NCBI 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PD-L1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扩增PD-L1 IgV结构域的引物,以pENTER-PD-L1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克隆至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诱饵质粒及pGBKT7空载体分别转化至Y2HGold酵母细胞,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D-L1 IgK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PD-L1 IgV蛋白毒性及自我激活效应,并采用滴板法检测诱饵蛋白PD-L1 IgV与hTrx相互作用情况.结果 PD-L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成功构建了重组诱饵质粒pGBKT7-PD-L1 IgV,并获得Y2HGold阳性克隆子,PD-L1 IgV能在其中稳定表达.空载体pGBKT7、重组诱饵质粒pGBKT7-PD-L1 IgK在SD/-Trp、SD/-Trp/X-α-Gal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大小、数量一致,呈白色,在SD/-Trp/X-α-Gal/AbA平板上两者均不生长,表明PD-L1 IgV蛋白对酵母无毒性且无自我激活效应;滴板法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在SD/-Trp/-Leu平板上生长良好,仅阳性对照组可在SD/-Trp/-Leu/X-α-Gal/AbA平板上生长且呈蓝色,表明诱饵蛋白PD-L1 IgV、hTrx不存在自我激活现象,且两者之间也不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人PD-L1 IgV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PD-L1 IgV蛋白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且无自我激活效应,且与hTrx之间无相互作用.后续可利用hTrx构建肽适体文库,从中筛选可与PD-L1 IgV特异结合的肽适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盐碱胁迫诱导的猴樟酵母cDNA文库构建及CbP5CS上游调控因子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盐碱土壤环境是限制猴樟引种推广的主要因素,脯氨酸是植物适应盐碱胁迫过程中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筛选并鉴定出调控脯氨酸合成的转录因子对于猴樟耐盐碱分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猴樟实生苗为材料,在水培培养基础上,采用0 mmol/L和 10 mmol/L的Na2CO3 溶液分别进行处理,选取处理 6 h、48 h的根系组织,提取总RNA,构建盐碱胁迫诱导的猴樟根系酵母cDNA文库;以猴樟根系总DNA为模板,克隆CbP5CS启动子序列,采用Y1H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出与CbP5CS启动子存在互作的蛋白,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出调控猴樟脯氨酸合成的转录因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cDNA文库库容为 4.88×107 CFU/mL,总克隆数为 9.76×107 CFU,文库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在 1 000 bp左右,cDNA片段重组率为 100%,符合酵母杂交试验的要求.克隆出的CbP5CS启动子序列长 2 012 bp,成功构建出诱饵质粒pHIS2-CbP5CS,利用共转化方法从文库中筛选到 31 个与CbP5CS互作的EST序列.经酵母回转验证,31个EST序列均与CbP5CS存在互作.经NGS测序和BLAST比对搜索,获得6个转录因子基因,分别为锌指CCCH结构域蛋白 25 异构体 x1、AtbHLH104、转录因子 TFIIIC、RING/FYVE/PHD锌指超家族蛋白、GATA型锌指转录因子家族蛋白、AtbHLH96.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脯氨酸代谢响应盐碱胁迫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