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在中上胸椎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在中上胸椎骨折中的置钉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治疗中上胸椎骨折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和徒手置钉组(透视下徒手置钉)。机器人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43.1±8.91)岁(范围18~65岁);体重指数(26.15±3.97)kg/m 2(范围16.3~41.7 kg/m 2);术前Cobb角20.9°±2.83°(范围10.7°~33.9°)。徒手置钉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4.2±9.10)岁(范围20~67岁),体重指数(25.97±4.02)kg/m 2(范围17.1~43.2 kg/m 2);术前Cobb角21.3°±3.01°(范围11.6°~35.1°)。比较两组置钉准确率、置钉一次成功率、完成置钉时间、总手术时间、椎体前缘穿透率、机器人组螺钉置入角度与术前规划一致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骨折椎体数为37个;置钉时间为(16.11±5.82)min;置入螺钉总数为230枚,其中227枚一次置钉成功,成功率98.70%(227/230);1枚螺钉穿透椎体前缘,穿透率为0.43%(1/230)。徒手置钉组骨折椎体数为35个;置钉时间为(21.09±7.31)min;置入螺钉总数216枚,其中195枚一次置钉成功,成功率90.28%(195/216);12枚螺钉穿透椎体前缘,穿透率5.56%(12/216)。两组置钉时间、一次置钉成功率、穿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和徒手置钉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137.23±12.68)min和(140.23±13.1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术前规划图像和术后CT扫描的轴位、矢状位图像中,螺钉置入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enaissance脊柱手术机器人辅助治疗中上胸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高、术中风险明显降低、手术安全性高,置钉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LC-Ⅱ螺钉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LC-Ⅱ螺钉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收治并手术治疗的老年脆性骨盆骨折45例患者的资料。按骨盆骨折FFP分型:Ⅲa型26例、Ⅲb型19例。闭合组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73.2±9.2)岁(范围62~90岁);骨盆骨折FFP分型:Ⅲa型12例、Ⅲb型10例;接受闭合复位、经髂前下棘下方指向骶髂关节并穿透骶髂关节置入改良LC-Ⅱ螺钉固定后环,合并前环骨折者前环行INFIX固定。开放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72.8±6.6)岁(范围60~87岁);骨盆骨折FFP分:型Ⅲa型14例、Ⅲb型9例;接受腹直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后环行重建钢板和(或)骶髂螺钉固定。入院后行骨盆X线片及三维CT检查,并完善术前准备。采用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Majeed康复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改良LC-Ⅱ螺钉固定骨盆后环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0.5~3年的随访,骨盆骨折均愈合。闭合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8±1.9)d(范围3~9 d),手术时间为(42.0±12.9)min(范围25~70 min),术中出血量为(29.1±6.7)ml(范围20~40 ml)。术后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7例、良11例、中4例,优良率81.8%;根据Majeed康复标准:优10例、良6例、可6例,总优良率72.7%;末次随访时骶髂关节疼痛VAS评分,0分10例、<3分7例、4~6分5例。随访期间无内固定螺钉松动。开放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9±3.8)d(范围5~20 d),手术时间为(89.1±29.5)min(范围50~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9.2±214.3)ml(范围220~1 000 ml)。术后按照Matta的X线复位评估标准:优16例、良4例、中3例,优良率87.0%;根据Majeed康复标准评价:优12例、良6例、可5例,总优良率78.3%;末次随访时骶髂关节疼痛VAS评分,0分14例、<3分6例、4~6分3例。随访期间开放组2例发生后环钢板松动,4例发生前环耻骨支钢板螺钉松动,但无复位丢失。结论:改良LC-Ⅱ螺钉治疗老年脆性骨盆骨折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初步临床结果显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股骨颈骨折倒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时后上方螺钉in-out-in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股骨颈骨折倒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时后上方螺钉容易穿出股骨颈皮质后再穿入股骨颈髓腔内导致in-out-in,在传统术中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中无法准确显示。由于后上方螺钉穿出股骨颈皮质处靠近上支持带动脉,存在潜在的医源性损伤,可能导致术后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近年来骨科医生广泛关注后上方空心螺钉in-out-in。本文针对股骨颈骨折倒三角空心螺钉内固定时后上方螺钉in-out-in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及如何避免后上方螺钉in-out-in等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枢椎峡部螺钉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枢椎螺钉内固定术中置入枢椎峡部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0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合并椎动脉高跨的上颈椎病变患者74例,其中男51例、女23例,年龄29~71(53.2±7.6)岁。患者均接受枢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枢椎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峡部螺钉组(38例)和椎板螺钉组(36例)。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置钉时间、螺钉长度、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Upendra螺钉分级标准评估枢椎峡部和椎板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Odom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以及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围术期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手术时间为(125.75±13.64)min,短于椎板螺钉组的(145.53±20.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峡部螺钉组螺钉长度为(16.24±2.35)mm,短于椎板螺钉组的(20.67±2.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7, P<0.001)。峡部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透椎动脉孔后壁2例,术后无螺钉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椎板螺钉组术中发生螺钉穿破椎板皮质4例,术后并发椎板螺钉松动脱出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峡部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椎板螺钉组的22.2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 P=0.033)。2组74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30.8个月。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m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各时间点VAS评分及m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峡部螺钉组和椎板组置入螺钉数分别为55枚和50枚,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6.4%(53/55)、94.0%(4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56, P=0.906)。末次随访时,按照Odom评分标准评价,峡部螺钉组临床疗效优65.8%(25/38)、良21.1%(8/38)、可13.2%(5/38),椎板螺钉组优63.9%(23/36)、良19.4%(7/36)、可16.7%(6/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5, P=0.803)。 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峡部螺钉和椎板螺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在置钉准确性方面,峡部螺钉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5~63岁[(45.5±9.8)岁]。16例采用数字化术前设计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数字规划组),19例采用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2 d采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30.1±8.9)个月]。数字规划组手术时间为(114.7±16.1)min,术中出血量为(323.4±26.1)ml,短于或少于常规手术组的(179.8±67.3)min、(392.6±87.8)ml( P均<0.01)。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分别为(14.1±2.3)分、(15.4±2.3)分、(17.1±1.8)分,高于常规手术组的(13.7±2.2)分、(15.0±2.5)分、(16.8±2.1)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各时间点组内改良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末次随访时,数字规划组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常规手术组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轻微创伤性关节炎,1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数字规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16),常规手术组为21.1%(4/19)( P>0.05)。两组均未出现螺钉穿透关节、内固定失败及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数字化术前设计辅助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常规微型钢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与徒手透视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和徒手透视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对退行性腰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14例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MIS-TLIF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58例患者接受了机器人辅助下MIS-TLIF,为机器人组,其中男16例,女42例女性;年龄为(56.7±8.1)岁;56例患者接受了徒手透视下MIS-TLIF,为徒手组,其中男19例,女37例,年龄为(57.2±8.6)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分析比较两组影像学指标,包括螺钉放置的准确性、关节突关节侵扰(FJV)、融合状态以及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变化。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5年,内容包括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在术前及术后VAS和ODI评分、失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比徒手组长[(158.5±12.1)min比(146.4±15.4)min, P<0.001]。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机器人组医师的术中透视次数低于徒手组[(13.8±3.9)次比(74.7±6.8)次, P<0.001]。机器人组A级螺钉置入准确率高于徒手组[87.5%(203/232)比70.1%(157/224), P<0.001],而临床可接受的螺钉置入比例(A和B级)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228/232)比96.9%(217/224), P=0.330]。徒手组FJV分级明显高于机器人组(0.43±0.68比0.13±0.43, P<0.001)。在术后的随访中,两组间椎间融合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机器人组近端邻近节段的椎间高度下降小于徒手组[(0.63±0.38)mm比(0.92±0.35)mm, P=0.001]。机器人组1例患者的椎弓根螺钉穿透了椎弓根外壁,术中做了相应调整。徒手组有2枚螺钉置入过深穿透前方皮质,术后出现轻度腹部不适,于术后3 d缓解。 结论:与徒手透视MIS-TLIF相比,机器人辅助MIS-TLIF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选择,虽增加了手术时间,但其置钉准确性更高,且减少了医师术中辐射剂量以及邻近节段的退变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支撑-牵张效应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稳定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内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利用内固定物分担髋关节传导的负荷。当前开展的研究大多围绕股骨近端的外侧壁、内侧壁、尖顶距及棘轮机制等学说,基于这些学说设计的单一头颈螺钉或双头颈螺钉的髓外、髓内设计均无法完全避免股骨头穿透的发生。根据股骨近端骨小梁的分布及骨折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提出的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可阐明内固定术后头颈螺钉所受应力的动态变化趋势,在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稳定的支撑-牵张效应,阐明了骨折术后内固定螺钉穿透股骨头的发生原因和机制。根据支撑-牵张效应理念,建议采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以预防螺钉穿透股骨头,为未来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效原因及DHS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DHS固定治疗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0例;年龄为34~91岁,平均67.7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5例,31-A2型13例,31-A3型4例。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从骨折线与内固定的关系确定术后支点的位置,并测量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内侧力臂和外侧力臂。将32例患者根据内固定术后支点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13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及以内,B组19例,支点在髓腔中心外。比较两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头颈螺钉切割但均未穿透2例,退钉8例,髋内翻畸形10例,股骨颈短缩畸形15例。两组患者除骨折AO分型外其余术前一般资料及内固定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51.12 mm(39.4~57.9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23.37 mm(15.1~31.0 mm),3例患者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而B组患者的内侧力臂(动力臂)长度平均为63.71 mm(52.3~74.5 mm),外侧力臂(阻力臂)长度平均为9.94 mm(3.1~18.3 mm),1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两组患者内固定失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 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发生失效与术后重建的支点位置有关。DHS仅适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中心及其内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而不适合应用于骨折线(重建后支点)靠近髓腔外的骨折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徒手技术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徒手技术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后路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脊柱后路手术的92例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73例,年龄(63.6±9.8)岁。依据置钉技术不同分为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组(34例)和徒手组(58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突关节侵扰程度、术后并发症、侧凸矫正率,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价置钉准确率。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的基线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侧凸矫正率及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的VAS和ODI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性显著高于徒手组[90.9%(416/458)比80.1%(697/870), P<0.001]。从手术节段上看,在T 1~12节段及L 1~S 1节段,机器人组置钉准确性高于徒手组[分别为91.5%(130/142)比77.8%(186/239), P=0.001;90.3%(271/300)比80.8%(502/621), P<0.001];而S 2骶骨翼髂骨(S 2AI)螺钉,机器人组置钉准确性与徒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9/10)比93.8%(15/16), P=0.727],但机器人组穿透皮质螺钉的偏出方向与徒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3)。机器人组Nash-Moe 2度和3度椎体置钉准确率均优于徒手组[分别为88.9%(88/99)比71.0%(115/162), P=0.001;89.2%(83/93)比60.2%(68/113), P<0.001]。此外,徒手组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率和等级均高于机器人组(均 P<0.001)。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41)。 结论:使用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在ADS患者后路手术中能显著提高置钉准确性并减少对关节突关节的侵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治疗老年脆性骶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治疗老年脆性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2年6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创伤骨盆科采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治疗30例老年脆性骶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18例,年龄(71.03±8.25)岁(范围60~89岁)。根据老年脆性骨盆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 of the pelvis,FFP)分型,Ⅱ型22例、Ⅲ型2例、Ⅳ型6例。术前根据S 1通道的平均CT值及是否具备贯穿通道规划手术,术中采用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螺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通过Gras分级评估骶髂螺钉位置,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 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00±6.68)min(范围18~35 min),透视次数(27.13±5.16)次(范围18~34次),出血量(30.53±6.61)ml(范围23~38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03±7.80)个月(范围8~25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分别为5(5,6)分、4(3,4)分、3(2,3)分和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03.26, P<0.001);术后2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分别为88(83,90)分、91(87,92)分和92(90,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9.59, P<0.001);术后第3天根据Gras分级评估骶髂螺钉位置,其中Ⅰ级28例、Ⅱ级2例,无一枚螺钉穿透皮质骨或进入骶管、骶孔。术中均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28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54±1.57)个月(范围3~7个月)。2例患者骨折未愈合,其中1例因骨盆前环伤口感染而取出骨盆前环钢板,1个月后骨盆CT扫描提示骶髂螺钉松动;另1例考虑与患者过早的负重有关。 结论:对老年脆性骶骨骨折,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置钉准确率高,可有效减轻疼痛,骨折愈合率高,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