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在晚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华中阜外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行肠外营养支持,根据肠外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深静脉置管组(32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34例)和浅静脉留置针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免疫功能、留置时间及置管成功率,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局部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深静脉置管组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浅静脉留置针组,且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操作时间及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深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营养支持10 d后三组患者CD3 +、CD4 +及CD4 +/CD8 +均显著升高,CD8 +显著降低,三组患者CD3 +、CD4 +、CD8 +及CD4 +/CD8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患者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及局部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三种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均能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过相较于浅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及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更长,且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SVT)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建库至2022年11月27日有关中医药治疗SVT的文献,采用WPS表格 12.1.0.15990对中药频次及其性味归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SVT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文献281篇,包括内服方245首,涉及中药182味;外用方123首,涉及中药188味。其中,内服中药的高频用药有当归、赤芍、牛膝等,外用中药的高频用药有大黄、黄柏、红花等,均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高频内服中药药性多为微寒、平、寒性,药味以苦、甘味居多,归经以肝、心、脾、肺经为主;高频外用中药药性多为寒、温性,药味以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胃经为主。内服中药关联规则有22条,外用中药关联规则有7条。聚类分析中,内服中药可分为5类,外用药可分为4类。结论:中医药治疗SVT以清热、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随证搭配,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内微波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腔内微波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20例(522条患肢)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微波消融组(EMWA组, n = 201)和射频消融组(RFA组, n = 321)。于术后1周,1、6、12个月进行随访,主要有效终点为作用段静脉闭塞率,主要安全终点为手术操作和(或)设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术后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和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IVIQ)评分。 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周、6和12个月两组作用段静脉闭塞率为100%比100%、99.3%比98.9%、97.2%比9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因血管再通而再次手术的病例。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死亡等严重事件。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硬结、瘀斑、皮肤灼伤、切口感染、肢体麻木、血肿、血栓性浅静脉炎、热消融诱导血栓形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的VCSS和CIV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和12个月的VCSS和CIVIQ评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EMWA与RFA同样具有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好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高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重靶向治疗儿童难治性炎症性肠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3岁男童以间断腹泻、腹痛、黏液血便为主要表现,结合胃肠镜表现及病理结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先后使用激素、美沙拉嗪、英夫利昔单抗、沙利度胺、维得利珠单抗、硫唑嘌呤等药物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仍有复发,内镜下提示肠道溃疡无明显改善。经过乌司奴单抗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患儿达到了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期间患儿出现了难辨梭菌感染、深静脉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并发静脉血栓栓塞老年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12月30日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1例85岁PCH并发VTE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12月28日。本研究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血栓栓塞""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事件""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venous thromboembolism""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hrombotic events""AIHA""VTE""T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PCH并发VTE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5月30日。本研究获得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文号:2021ZH0089),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因"纳差、头晕、间断发热15 d,意识障碍1 d"入院。外院就诊时,患者出现血红蛋白(Hb)值进行性下降,输血前多次交叉配血结果均提示主、次侧不合,无法完成配血及输血治疗,遂转入本院进一步治疗。②入院时本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示,Hb值为37 g/L,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免疫球蛋白(Ig)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呈阳性,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呈阴性,冷热溶血试验结果呈阳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红系细胞增生为主,未见异常原始及幼稚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0.5%,且呈散在分布;单核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5%,细胞表型成熟;粒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67.0%,未见明显发育异常。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均示,右侧下肢深静脉、小隐静脉内血栓形成。③本例患者被诊断为PCH、高IgG血症,遂予甲泼尼龙2 mg/(kg·d)治疗,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洗涤红细胞输注。入院第9天,患者出现下肢VTE,立即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抗凝治疗,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入院第24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继续门诊予环孢素5 mg/(kg·d)治疗8个月,同时继续予利伐沙班(15 mg/次,2次/d)治疗1周,后改用利伐沙班(20 mg/d)继续治疗6个月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截至随访结束,患者未再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及VTE,一般状况良好。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6篇英文文献,报道65例AIHA并发血栓事件(TE)患者,包括52例温抗体型AIHA(wAIHA)、2例冷凝集素综合征(CAS),2例混合型AIHA,8例无明确分型患者,尚无PCH并发TE病例的文献报道。患者TE多发生于活动性溶血期间,且大部分未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TE包括VTE、内脏血管栓塞、颅内静脉(窦)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及其他器官血栓栓塞等。本例PCH并发VTE患者的VTE发生于急性溶血期,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论:本例患者在PCH急性溶血过程中,未及时行抗凝治疗,导致下肢VTE发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AIHA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期间,若无抗凝禁忌证,则应尽早行抗凝治疗预防T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络舒通丸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脉络舒通丸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 5 月—2023 年8 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骨科病房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 98 例,依据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49 例)和治疗组(49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挤出乳膏 3~5 cm涂在患处并轻轻按摩,2 次/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脉络舒通丸,12 g/次,3 次/d.两组治疗 15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血液流变指标纤维蛋白、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血栓素B2(TXB2)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83.67%(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皮肤肿胀、皮肤发热、患肢疼痛、条索状结节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T-1、TXB2 和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而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ET-1、TXB2、IL-1β和VEGF水平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与脉络舒通丸协同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并充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机体炎性反应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藤花脉络复新方内服与黄连膏外敷联合西医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继发静脉溃疡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观察藤花脉络复新方内服与黄连膏外敷联合西医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继发静脉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115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继发静脉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6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藤花脉络复新方内服与黄连膏外敷.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溃疡面积和疼痛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5.982,P=0.014);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溃疡面积无差别,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溃疡面积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无差别,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CRP、IL-6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无差别,治疗2周后,两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藤花脉络复新方内服与黄连膏外敷联合西医对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继发静脉溃疡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同期及分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非血栓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比较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和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同期治疗组(18例)和分期治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同期治疗组的手术时间(P=0.258)、出血量(P=0.314)和分期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住院时间(P<0.001)及住院总费用(P<0.001)要明显低于分期治疗组的总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期治疗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和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各1例,分期治疗组发生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3,P=0.686).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均痊愈.同期治疗组和分期治疗组患者肿胀、色素沉着和溃疡治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0).结论 同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术式具有和分期手术类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经济性方面优于分期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2022年间所有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资料.将使用腔内射频导管对大隐静脉主干进行闭合,对小腿和局部细小的浅静脉进行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的366例患者,共计497条肢体纳入观察组,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抽剥治疗的245例患者,共计326条肢体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手术并发症,治疗相关费用以及随访情况等.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长更短,术后皮下瘀血、隐神经损伤、血栓性浅静脉炎和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曲张复发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费用相对较高(P<0.05).结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腔内射频消融联合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确切、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时间成本更低、并发症更少,并且在追求美观化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TLR4/MyD88/MAPK信号通路探讨脉络舒通丸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脉络舒通丸抗血栓性浅静脉炎(STP)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脉络舒通丸低、中、高剂量组、地奥司明组(阳性药对照),每组 6 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耳缘静脉注射20%甘露醇建立STP兔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14 d.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各组兔耳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测定凝血 4 项;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耳组织Toll样受体 4(TLR4)、髓样分化因子 88(MyD8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c-氨基酸末端激酶(JNK)蛋白表达及相关磷酸化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病理损伤评分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 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升高(P<0.05);TLR4、MyD8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包括p38MAPK、ERK1/2 和JNK)蛋白及相关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脉络舒通丸低、中、高剂量组、地奥司明组兔耳组织病理损伤显著改善,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5 或P<0.01);血清中IL-1β、TNF-α和IL-6 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APTT、PT、T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TLR4、MyD88、MAPK(p38MAPK、ERK1/2和JNK)蛋白及相关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 或P<0.01).[结论]脉络舒通丸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MAPK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从而发挥抗血栓性浅静脉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