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CAR T细胞治疗疗效预测及安全性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传统治疗在部分重度和难治性患者中效果有限.近期研究显示,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在SLE治疗中展现出了具有前景的疗效.生物标志物在精准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至关重要,CAR T细胞治疗与安全性评估标志物包括传统标志物和与CAR T细胞疗法相关的标志物.传统的SLE病情监测标志物,仍可用于CAR T细胞治疗基线随访和病情监测,如血清抗双链DNA、抗单链DNA和抗核小体等自身抗体的滴度下降,血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以及尿蛋白/肌酐比值的改善,均提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CAR T细胞疗效监测标志物分为B细胞和T细胞标志物.输注后,B细胞数量下降,B细胞表型以初始B细胞为主,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表明治疗取得了疗效.输注前,初始T细胞(CD45RA+CD27+)和中央记忆型T细胞(CD45RA-CD62L+CD27+)的高比例则提示更强的抗肿瘤效应;患者的CAR T细胞表达与早期记忆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如T细胞因子7和淋巴增强子结合因子1,提示这些患者对CAR T细胞疗法更为敏感.输注后,CD25、CD69和CD137等T细胞激活标志物,以及CD57、PD-1和Tim-3等耗竭标志物的高表达,提示T细胞的杀伤能力受到限制.CAR T细胞治疗安全性标志物不仅包括CAR T细胞分泌的效应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和IFN-γ),还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1和IL-8),其水平可用于评估CAR T细胞疗法最常见的毒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高水平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对于预测CAR T细胞治疗后发生严重CRS和ICANS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基线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可预测血液毒性,由IL-8、IFN-γ和IL-1β组成的感染相关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输注后出现严重感染的风险.CAR受体结构设计、清除淋巴细胞的化疗方式,患者曾接受的治疗选择及自身免疫状态等都会影响CAR 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在当前及未来将开启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应纳入全面、规范的检测和评估体系,为CAR T细胞疗法在SLE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应用,提供比较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净化治疗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10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BP)治疗MSAP和SA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3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02例MSAP、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6例)和BP组(56例);根据预后不同两组又分别分为对照生存组(43例)与对照死亡组(3例)、BP生存组(37例)与BP死亡组(19例);根据每次治疗持续时间将BP组进一步分为BP短时组(4 h≤T<8 h,38例)和BP长时组(8 h≤T≤12 h,1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住院日平均费用、预后、BP持续时间对血尿素氮改善的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生存组比较,BP生存组乳酸、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水平降低,SIRS持续时间缩短[12(7,16)d比5(3,9)d, HR=0.19,95% CI 0.11~0.35, P<0.0001]。BP短时组清除血尿素氮水平较BP长时组更明显(χ 2=4.44, P=0.035)。入院时APACHEⅡ评分( OR=1.33,95% CI 1.087~1.617, P=0.005)及功能衰竭的器官数量( OR=3.445,95% CI 1.426~8.323, P=0.006)是BP治疗下影响MSAP或SAP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预后极差的患者,BP治疗仍难以逆转MSAP或SAP病情发展趋势及预后。 结论:BP能有效清除MSAP、SAP患者急性期蓄积的代谢产物,缩短SIRS持续时间。每次BP治疗持续时间4~8 h可能更有利于改善病情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和液体管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具有挑战性的危重症之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作为各种危重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对ARDS患者救治的影响力也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尽管CRRT技术尚未被纳入指南推荐,但大量研究已经显示CRRT能改善ARDS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其中对ARDS炎症因子的清除与液体管理的影响值得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在肾内科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在肾内科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肾内科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62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肾功能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影响。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氮(BUN)水平等肾功能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的外循环凝血、穿刺点渗血、导管脱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 结论:无缝链接式护理联合流程管理模式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能够依据肾内科患者健康恢复的目标进行目标设定为流程导向,持续提高肾病患者的管理质量,同时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情况,降低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细胞介素-35在血液系统疾病免疫逃逸中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细胞介素(IL)-35是最新发现的IL-12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和调节性B细胞(Breg)产生,其诱导肿瘤细胞逃避免疫识别与清除,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IL-35在多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高表达,由于其免疫抑制作用,IL-35逐步成为近年相关研究热点,并为研究疾病的免疫抑制治疗提供新思路。笔者拟就IL-35在血液系统疾病免疫逃逸中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净化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清除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依据血药浓度评估血液净化技术对急性虫螨腈中毒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经验。方法:2022年本院收治2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虫螨腈中毒患者,动态监测血液中虫螨腈及其高毒性代谢产物溴代吡咯腈浓度,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例1摄入13 h后给予首次血液灌流,灌流l h时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28.82%,灌流2 h时回升并超过灌流前水平。完成3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仍超过首次灌流前浓度,分别达到248 ng/mL和1 307 ng/mL。摄入130 h后血虫螨腈浓度呈下降趋势,溴代吡咯腈浓度在130h达峰值3 164 ng/mL,178 h下降至2 707 ng/mL。病例2在摄入150 h后血液中虫螨腈、溴代吡咯腈浓度分别达到392 ng/mL和7 733 ng/mL,进行四次血液灌流,首次血液灌流后血液中虫螨腈浓度下降率37.75%,溴代吡咯腈浓度下降率为38.02%。给予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治疗85 h,溴代吡咯腈浓度维持在4 234~6 410 ng/mL。预后:病例1随访至12 d后失访,未查证到死亡信息;病例2死亡,生存期为247 h。结论:血液灌流仅可部分清除溴代吡咯腈,CVVHDF清除溴代吡咯腈能力差。虫螨腈和溴代吡咯腈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大,摄入后快速进入各组织,易在脂肪等组织蓄积,其后缓慢释放回血液,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较长,虫螨腈的峰值浓度出现早于溴代吡咯腈。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消化道清除毒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SAP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SAP的发展与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关系密切。在SAP的综合治疗中,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可以清除炎症介质、改善内环境稳态、改善脏器功能、降低血脂、调节免疫,能显著改善SAP患者病情,是治疗SAP的重要手段。本文就CBP治疗SA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容积动力学是一种分析输入液体容量的方法学。与同位素示踪方法不同,容积动力学是在输液过程中连续多次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Hb)水平,以Hb衍生的血浆稀释度作为输入数据、尿量作为输入变量的两室组成动力学模型,可提供两室之间(即血浆容量与间质液)液体分布时间过程的信息,适用于麻醉、手术、脱水和低血容量患者补充晶体液。容积动力学还可以量化应力、低血容量、麻醉和手术引起的液体分布与清除的变化。影响容量复苏的伴随因素很复杂,包括性别、年龄、血流动力学状态〔如平均动脉压(MAP)〕、健康与应激状态、肾功能、意识及手术麻醉状态等,可影响液体的半衰期、分布和容量。研究容积动力学能够使研究者深入了解晶体液在体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秦英智教授领导的团队,对晶体液在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临床针对危重患者的容量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血透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联合组给予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远红外线及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后,联合组、氯吡格雷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内瘘通畅率分别为90.91%(20/22)、77.27%(17/22)、59.09%(1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流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均高于治疗前,而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远红外线理疗联合氯吡格雷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