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化淋巴管皮瓣治疗继发性淋巴水肿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继发性淋巴水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淋巴系统紊乱的疾病,主要的病因是肿瘤术后和(或)放射治疗,其次是严重软组织创伤和慢性炎症过程。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案也随之涌现。目前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案主要集中于淋巴管与淋巴管吻合(LLA)、淋巴管与静脉吻合(LVA)、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VLNT)、血管化淋巴管皮瓣的移植(VLVT),显微外科治疗淋巴水肿均以重建生理性淋巴循环为主。LLA和LVA需要较高的显微技术;VLNT存在着供区医源性淋巴水肿的风险,并且对受区外观有一定影响;VLVT较好地规避上述治疗方案的不足,并且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供区可以直接缝合。本文就VLVT的发展、治疗机理、临床疗效、手术技术要领和技巧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淋巴水肿提供更多、更新的治疗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乳房重建在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手术后最常见的中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预防和治疗备受关注。乳房重建手术不仅恢复全乳切除患者的乳房外形,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即刻自体组织乳房重建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或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术(VLNT)能够有效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延期乳房重建联合LVA或VLNT可同时恢复乳房外形和治疗淋巴水肿,其中自体组织皮瓣起到桥接作用,促进淋巴回流,从而增益淋巴水肿的治疗。上述外科技术的进步,为乳房重建与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防治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助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管化淋巴结移植联合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化淋巴结移植(VLNT)联合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LVA组和VLNT联合LVA组。所有患肢术前均进行吲哚菁绿(ICG)近红外淋巴成像检查。LVA组:根据ICG淋巴造影结果在患肢选取4~5个水平,Z形切开至皮下脂肪层,显微镜下行淋巴管与皮下小静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VLNT联合LVA组:在腋窝区域标记肱动脉和肱静脉分支位置;切取带旋髂浅血管蒂和4~5个淋巴结的腹股沟皮瓣;患肢腋窝区行旋髂浅血管蒂与肱动脉和肱静脉分支的端-端吻合;根据ICG淋巴造影行LVA,具体同LVA组。术后观察患肢皮肤软组织情况及VLNT联合LVA组皮瓣血运情况;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上肢臂围周径(从腕部开始至腕上32 cm,每隔4 cm测量1次,共9个水平的周径)和上肢体积。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 ± s表示,同组手术前后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14例女性患者,每组各7例,均为单侧发病。术前2组患者年龄、病情分期、各水平患肢周径和患肢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患肢皮肤软组织情况良好,无一例出现丹毒、蜂窝组织炎或淋巴管炎等并发症。VLNT联合LVA组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口愈合良好,皮瓣无感染、坏死等并发症。术后1年2组患者患肢周径和体积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VLNT联合LVA组术后患肢(腕部、腕上4、8、12、16、20、24、28、32 cm水平)的周径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1),LVA组术后患肢(腕部、腕上4、8、12、16、20 cm水平)的周径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5);2组患肢体积均较术前显著缩小( P<0.05)。组间比较显示,VLNT联合LVA组患者术后患肢(腕上24、28和32 cm水平)周径减小程度及患肢体积缩小程度均较LVA组更显著( P<0.05)。 结论:乳腺癌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相对于单纯LVA治疗,选择VLNT联合LVA治疗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级显微外科的基础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显微外科以"微血管外科"初步问世,在具备了显微操作技术、抗凝技术、放大技术三个基本要素后,显微外科开始快速发展.1960 年Jacobsen和Suarez使用显微镜在实验室成功吻合了狗的颈动脉血管,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实验性研究,打开了显微外科快速发展的大门. 1963 年陈中伟院士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前臂离断再植,也标志着显微外科技术从实验研究逐步应用到临床实践,开启了显微外科的新时代.近年来,随着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及显微外科的培训专业化,显微外科手术也越来越复杂化、精细化.例如游离组织移植、穿支皮瓣的切取与应用、微小组织的神经血管修复等 [1-2].Koshima为减少供受区并发症,提出了"超级显微外科"[3]这一概念,将手术带入了微观的世界,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术式,大大提高了显微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自体血管化淋巴结移植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患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总结1例宫颈癌术后双下肢Ⅲ期合并下腹部Ⅱ期淋巴水肿患者行自体血管化淋巴结移植联合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患者的护理经验.通过保障皮瓣良好血供、预防淋巴漏的发生和做好全面的延续护理等措施,患者腹围、左下肢周径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水肿程度减轻,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住院9 d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及胸壁修复同期行吻合血管淋巴结组织移植及淋巴管静脉吻合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窝凹陷畸形及上肢淋巴水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同期行吻合血管的淋巴结移植及淋巴管静脉吻合修复乳腺癌术后腋窝皮下组织缺损及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选择乳房再造的方式就近选择适合淋巴结移植的供区,携带的淋巴结皮瓣转移至腋窝凹陷处.经上肢吲哚菁绿造影,可探及浅表淋巴管者,可同时行淋巴管-小静脉吻合以进一步改善淋巴回流.通过监测上肢周径的变化、同位素淋巴显像的变化以及患侧上肢水肿伴随症状的改善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0例乳房再造同时行吻合血管的淋巴结移植的患者中,其中携带腹股沟浅层淋巴结者18例,携带侧胸壁淋巴结者2例.2例同时进行了上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6个月患侧掌部、腕部周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前臂中点及上臂中点较术前有所缩小.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患侧上肢疼痛、肿胀明显缓解,丹毒等并发症发作减少.术后同位素淋巴显像显示移植淋巴结成活良好,淋巴回流有所改善、上肢周径减小.行上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者同位素淋巴显像可见皮下浅层淋巴回流征象.结论 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同期行吻合血管的淋巴结移植及前臂淋巴静脉吻合在修复乳腺癌术后腋窝皮下组织缺损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远期随访结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淋巴水肿手术治疗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不同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淋巴水肿的效果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选择淋巴水肿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数据库发表的有关淋巴水肿外科治疗的文献,按照纳入条件筛选文献并进行数据导出,所有数据应用R3.4.2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7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其中Charles术4篇,脂肪抽吸术9篇,淋巴管静脉吻合术33篇,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术23篇,联合治疗5篇(其中有文章涉及2种及以上手术治疗).脂肪抽吸术的相对容量减少率为96.86% (95%CI:87.38% ~ 106.33%,I2=0%),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相对容量减少率为34.64% (95% CI:19.80% ~ 49.47%,I2=72%),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术的相对容量减少率为36.85% (95% CI:12.40% ~ 61.30%,I2=81%).结论 随着对淋巴水肿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影像检查及外科技术手段的进步,外科治疗将有望成为淋巴水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乳房再造同期上肢淋巴水肿治疗和预防的现状及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外科治疗后遗留的乳房缺损、胸壁畸形、腋窝凹陷及上肢淋巴水肿等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该文介绍了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同期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背阔肌肌皮瓣/腹部皮瓣转移同时携带血管化淋巴结、淋巴管吻合、淋巴管-静脉吻合、自体脂肪移植填充、患肢脂肪抽吸等手术疗法,以及保守疗法和术中影像技术的应用.对其临床应用的现状、趋势和优缺点进行介绍和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化锁骨上窝淋巴结皮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围手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血管化锁骨上窝淋巴结皮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应用循证护理对6例行锁骨上窝带淋巴结皮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规范的护理管理,内容包括:成立下肢淋巴水肿专项管理小组、规范肿胀肢体周径测量和肿胀肢体照片拍摄、规范体位、心理、饮食、皮肤护理、手法淋巴引流等护理措施;规范患者重要观察要点,如供区出血、神经损伤等病情变化、密切监测带淋巴结皮瓣的四项指标(包括颜色、温度、肿胀度、毛细血管反应)、出院指导和延续性护理.术后门诊、电话及微信随访.结果 6例移植的淋巴结皮瓣均成活,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肢体水肿症状有缓解.术后随访6~24个月,6例水肿较术前减轻,周径减少1.0~6.5 cm,下肢皮肤较术前柔软,无淋巴管炎发作.结论 血管化锁骨上窝淋巴结皮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大,特别是术后皮瓣的血运观察.因此,围手术期正确、有效的护理管理和干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超显微外科技术在肿瘤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超显微外科得到了发展,将手术带入更加微观的层面.肿瘤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正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超显微外科作为一种侵入性较小且功能重建效果良好的肿瘤修复重建技术引起广泛关注.采用超显微外科技术能对直径为0.8 mm或更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进行解剖吻合,因此游离皮瓣可通过任意部位的无名血管进行血管化,进而用以修复缺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重建.借助超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淋巴重建,在肿瘤外科手术后淋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超显微外科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在肿瘤整形外科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