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鼠动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组织对下肢水肿引流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老年下肢水肿的小鼠模型中观察下肢静脉和动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结缔组织(PACT)通路对血管周围水肿的引流作用,为理解老年人下肢水肿的引流和清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方法:分别在BAIB/C小鼠下肢足踝部静脉和动脉血管周围组织间隙中注射不同剂量的荧光素钠生理盐水(FluoNa),制作下肢水肿模型,然后在股动静脉鞘水平,采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记录血管PACT通路对于水肿的引流作用。结果:通过追踪足踝部FluoNa在组织间隙中的扩散和流动,结果显示:(1)除在注射点局部扩散外,还能够在下肢静脉、动脉PACT通路及伴行动静脉间组织间隙中连续流动;(2)这种沿血管外膜的流动过程分为传输和扩散:沿血管长轴传输,同时垂直于血管长轴,向血管周围组织扩散;(3)在下肢静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时,静脉PACT通路显像;(4)在下肢动脉外膜分别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动脉PACT通路显像;(5)当在动静脉伴行血管附近给予小剂量和大剂量FluoNa液体时,不仅静脉PACT通路和动脉PACT通路显像,且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组织间隙也同时显像;(6)组织学分析显示,被FluoNa染色的组织是动脉和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结论:下肢组织水肿中的组织液不仅能被静脉和动脉PACT通路引流,且当大量组织液聚集时,还可被动静脉伴行血管间的组织间隙引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不同位置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CSVD)其他影像学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87例,根据大脑不同部位EPVS的严重程度分组,分析不同位置EPVS严重程度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LIs)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中EPVS普遍存在。不同等级的侧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PWMH)( β=1.604, P<0.001, OR=4.971,95% CI:2.015~12.263)、CMBs( β=1.224, P=0.018, OR=3.339,95% CI:1.232~9.383)、LIs( β=0.626, P=0.047, OR=1.871,95% CI:1.009~3.470)是基底节-EPV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WMH( r=0.614)、DWMH( r=0.622)、LIs( r=0.532)与基底节-EP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 P<0.01)。 结论:CSVD其他影像学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基底节-EPVS有关,可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基底节-EPVS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微创手术”和“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dult spine deformity”“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检索2022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OLIF的解剖学优势、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以及解剖学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共98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研究,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术中通过大血管鞘和腰大肌之间的天然间隙放置工作通道,从椎间隙斜前方直达手术节段完成间接减压,避免了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感染风险。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在冠状位、矢状位的脊柱畸形,但矫形能力相对有限;可通过置入带角度的融合器及合理规划融合器置入区域矫正腰椎前凸角,有效恢复躯干平衡。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时需注意,由于其特殊的手术入路,操作时会对腰交感链及腰丛神经、腰椎节段动脉及髂血管、终板等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结论:OLIF是微创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及恢复躯干平衡,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及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等优势。由于其对脊柱畸形的矫形能力相对有限,为避免OLIF解剖学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完善CT、MRI及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胶质淋巴系统与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胶质淋巴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脑内液体转运和物质清除系统。它通过血管周围间隙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4,促进脑脊液与间质液流动交换,清除代谢废物,维持大脑内部环境稳定。脑水肿是由脑组织内液体积聚过多所致。最近的研究显示,胶质淋巴系统在脑内液体的摄入和排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胶质淋巴系统的改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发生脑水肿的重要原因。文章就胶质淋巴系统在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形成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内H型血管在去势骨质疏松症模型中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并观察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骨内H型血管(CD31/EMCN染色双阳性)的表现,探讨骨密度与骨内H型血管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切除卵巢组(ovariectomy,OVX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完整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无菌纱布包裹暂存于生理盐水中,以备Micro CT扫描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并剔除其表面软组织,经固定、脱钙、脱水及包埋等处理,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两组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Micro CT扫描,OVX组骨密度为(0.11±0.01)g/cm 3,假手术组为(0.21±0.01)g/c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OVX组骨小梁体积分数为11.52%±1.77%,假手术组为25.8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VX组骨小梁数目为(1.67±0.33)个/mm,假手术组为(2.95±0.8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OVX组骨小梁厚度为(0.06±0.01)mm,假手术组为(0.07±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OVX组骨小梁间隙为(0.29±0.15)mm,假手术组为(0.19±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两组间骨小梁数目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两组骨小梁参数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小鼠的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两组骨标本同一部位H型血管的显像面积,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9.14%±0.99%,而假手术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9.33%±1.22%,OVX小鼠胫骨干骺端H型血管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切除小鼠双侧卵巢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模型中,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存在骨内H型血管的改变,这提示H型血管可能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发1例超声特征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对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可疑复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超声影像学资料及血清降钙素和癌胚抗原水平,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50岁,甲状腺髓样癌术后每3个月行超声复查1次。常规超声发现2枚可疑结节,对其行超声造影检查,发现1枚左甲窝偏上结节提示微血管造影呈中央向周围均匀增强特点(倾向良性结节);1枚甲状腺峡部断端结节提示微血管造影呈边缘快进高增强、整体向心性慢进低增强特点(倾向肿瘤复发,建议手术)。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7.5 μg/L(正常值<3 μg/L),降钙素184.5 pg/ml(正常值<9.25 pg/ml),行甲状腺右叶及峡部切除术,左甲窝内及上方结节、双颈部Ⅱ~Ⅵ区及肌肉间隙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峡部髓样癌,左甲窝上方结节未见癌。结论:超声造影通过结节微血管灌注的表现可进一步提高鉴别结节良恶性的准确性,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检查对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可疑复发结节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小血管病与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总体负担评分与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SSNHL患者作为病例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紧张性头痛或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RI评估CSVD表型,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 EPVS)和血管源性腔隙,然后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SNHL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有序多分类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SVD总体负担与SSNHL患者听力受损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86例SSNHL患者以及9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对照者。两组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WMHs总体评分分类、脑室周围WMHs评分分类、深部WMHs评分分类、CMBs、中重度EPVS、CSVD总体负担评分及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空腹血糖≥6.1 mmol/L[优势比(odds ratio, OR)2.14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2~4.432; P=0.038]、甘油三酯≥1.7 mmol/L( OR 7.012,95% CI 2.962~16.597; P=0.000)、CSVD总体负担评分>1分(与0分相比,2分: OR 4.095,95% CI 1.364~12.291, P=0.012;3分: OR 5.776,95% CI 1.888~17.614, P= 0.002;4分: OR 7.900,95% CI 2.526~24.706; P=0.000)与SSNHL显著独立相关。有序多分类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空腹血糖后,平坦下降型听力损失( OR 1.276,95% CI 1.131~1.618; P=0.044)和全聋型听力损失( OR 1.029,95% CI 1.002~1.058; P=0.038)以及CSVD总体负担为中度( OR 1.318,95% CI 1.036~1.677; P=0.025)和重度( OR 2.330,95% CI 1.232~4.406; P=0.009)与SSNHL患者听力损伤程度显著独立相关。 结论:CSVD总体负担中重度与SSNHL独立相关,且与SSNHL患者听力损伤程度独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黏多糖贮积症的颅脑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症(MPS)患儿的颅脑病变的MRI表现,以及MRI各征象之间、MRI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19例MPS患儿颅脑MRI影像资料,对MRI图像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形态异常、齿突发育不全、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椎管狭窄、颈髓异常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进行分析及半定量评价。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MRI各征象之间、各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9例MRI图像中,血管周围间隙增宽11例,脑白质异常信号9例、蛛网膜下腔增宽14例、脑室扩张10例、蝶鞍形态异常14例、齿突发育不全13例、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5例、椎管狭窄11例、颈髓异常2例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7例。MRI各征象与年龄均无相关性。白质异常信号与血管间隙增宽之间存在正相关( r=0.600, P=0.007),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与脑室扩张存在正相关( r=0.719, P=0.001),而椎管狭窄与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之间均无相关性。 结论:MPS颅脑受累的MRI涉及范围广泛,表现包括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胼胝体受累多见),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扩大,椎管狭窄以及颈椎椎体终板不规则,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MPS的诊断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新发皮质下小梗死(RSSI)伴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探讨RSSI伴认知障碍患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2月至12月收治的RSSI患者115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其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评分≥26分,45例)及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评分<26分,7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EPVS体积等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RSSI伴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进一步根据EPVS视觉分级将患者分为EPVS无-轻度组及中重度2组,比较2组患者不同认知功能域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EPVS分级及体积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结果:RSSI伴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血肌酐水平、基底节区EPVS(BG-EPVS)中重度患者比例、BG-EPVS体积均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患者,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G-EPVS体积是RSSI伴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421, 95%CI:1.028~1.965, P=0.034)。在RSSI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BG-EPVS中重度组患者的MoCA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域评分明显低于无-轻度组患者,Stroop色词测验(SCWT)和连线测试(TMT)复合Z分及执行功能总复合Z分明显高于无-轻度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SSI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BG-EPVS分级及BG-EPVS体积均与执行功能总复合Z分呈正相关关系( r=0.439, P=0.001; r=0.410, P=0.001)。 结论:BG-EPVS体积是RSS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BG-EPVS分级及BG-EPVS体积均与认知功能中的执行功能损伤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