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Kimura病5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Kimura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病理活检诊断的5例Kimura病儿童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鉴别诊断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5例患儿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2岁(4个月~ 10岁).5例患儿均有耳部周围(包括腮腺区、颈部)肿块,形态学上多以增生的淋巴组织为主,其中可见淋巴滤泡,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血管周围和滤泡旁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中3例可见嗜酸性微脓疡形成,1例病变为多灶性(腮腺区、颈部、腋下、肘部).实验室检查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IgE均升高,随访至今,除1例术后8个月后复发外,余未复发.结论 Kimura病作为一种特异性炎症反应性病变,在儿童期也有一定的发病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木村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 对2006~2017年确诊治疗的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复发;另3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患者复发.结论 木村病是一类罕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低剂量放射治疗以及抗IgE抗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d:YAG激光治疗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8岁,头皮多发性丘疹3年,伴瘙痒、刺痛.皮肤科检查:头皮多发红色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皮损组织病理学:表皮角化过度,棘层稍增厚,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以密集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肥大,部分突入管腔.诊断: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使用Nd:YAG激光治疗1次后,皮损全部清除,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5个月随访时皮损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皮样血管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间叶细胞肿瘤,病因不明.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中间级别的血管肿瘤,尤其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能存在一些交界性病变,需要依靠影像学、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检测手段相鉴别.因对该病病因认识的不同,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且越来越多的非创伤性的治疗方法被采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木村病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木村病(KD)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慢性特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组织肿块,特征为软组织内淋巴滤泡增生和嗜酸性肉芽肿形成.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近年来部分文献报道头、颈部木村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协助诊断.本病需与多种良性疾病鉴别,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还需除外临床表现相似的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本文总结2例KD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表现,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