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浆细胞浸润在常见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浆细胞浸润在常见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2年9月至2022年8月病理档案中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病理活检的常见淋巴结病变(不包括浆细胞肿瘤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聚类分析浆细胞的浸润模式、克隆性、IgG及IgG4的表达特征,总结浆细胞浸润在常见淋巴结病变中的潜在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结果:共收集236例常见淋巴结病变(不包括浆细胞肿瘤性病变),包括58例Castleman病,55例IgG4相关性淋巴结病,14例梅毒性淋巴结炎,2例类风湿性淋巴结炎,18例Rosai-Dorfman病,23例Kimura病,13例皮病性淋巴结炎,以及53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均以淋巴结肿大和伴有不同程度浆细胞浸润为特征;通过病理形态观察淋巴结结构是否破坏帮助确定良恶性;根据浆细胞分布特点进行淋巴结病的初步诊断;分析浆细胞及IgG和IgG4表达特点,并结合临床是否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全身多器官受累等排除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累及淋巴结,常见淋巴结病如Castleman病、Kimura病,皮病性淋巴结炎和Rosai-Dorfman病偶可伴发IgG4-RD,免疫组织化学IgG4/IgG>40%,血清IgG4水平升高应作为考虑IgG4-RD的标准,尤其需要鉴别的是多中心性Castleman病易并发IgG4-RD。结论:实际工作中一些淋巴结病变、部分淋巴瘤存在浆细胞浸润,并检测到IgG4阳性浆细胞,并非都与IgG4-RD有关,常规分析浆细胞浸润特征和IgG4/IgG表达的比值(>40%),并结合临床表现对做好鉴别诊断和减少误诊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在发病后启动直接口服抗凝药治疗的实用"1-2-3-4 d"规则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业已证实,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或缺血性卒中发病后早期开始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 DOAC)进行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转归不良风险。对于启动抗凝治疗的时机,现有的指南根据卒中严重程度提出了"1-3-6-12 d规则";具体而言,TIA以及轻度、中度和重度卒中患者分别在发病后1、3、6和12 d启动抗凝治疗。不过,该规则建议的启动时间可能晚于临床实践。因此,日本吹田国家心脑血管中心的Kimura等根据卒中严重程度探讨了更实用的最佳DOAC启动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腺错构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胰腺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良性病变,发病率低,无典型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现报道1例患者术前行CT、MRI以及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扫描,行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术(Kimura法)+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胰腺错构瘤。通过分析其临床、影像和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复习,以期有助于胰腺错构瘤的术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及会诊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眼部Kimura病的10例患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检查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眼部Kimura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30岁;单眼病变6例,双眼病变4例;病变累及眼眶软组织为主3例,累及泪腺为主5例,累及眼睑为主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眶周或眼睑皮下扪及质韧肿物,可伴眼睑肿胀下垂及眼球突出移位,运动受限;3例曾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病史;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34个月;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均升高。3例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均单眼发病(右眼1例,左眼2例),年龄25~60岁,病变累及眼睑和眼眶1例、眉弓及内眦部皮肤各1例,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眶肿物或皮下结节,病程5个月至2年。10例(11只眼)眼部Kimura病患者行肿物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泪腺区或眼眶纤维肌肉脂肪组织内或眼睑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及腺体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嗜酸性微脓肿形成,部分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3例(3只眼)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行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小至中等大小血管增生,血管内衬胞质丰富红染的突入管腔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均表达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E26转录特异性相关基因等血管内皮标志物,血管周围可见中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但无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结论: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好发,组织病理学形态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皮肿胀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Kimura病是一种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而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显著肿胀为特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9-6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木村-竹本分型与可操作的胃炎评价系统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癌风险分层中的一致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以癌症风险为导向的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与可操作的胃炎评价系统(OLGA)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根除后慢性胃炎患者胃癌风险分层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并成功根除 H. pylori的97例慢性胃炎患者。随访期间对患者进行统一放大内镜检查,应用木村-竹本分型法判断胃黏膜萎缩范围,分为无或轻度萎缩、中度萎缩和重度萎缩。根据新悉尼系统,对内镜下5个部位行活体组织检查的病例进行OLGA分期,分为0、Ⅰ、Ⅱ、Ⅲ和Ⅳ期。分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Kappa一致性检验评估两种分级系统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计算胃镜下胃黏膜萎缩分级对高风险组织学分期的预测能力。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两种分级系统一致性的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最终完成随访的病例共97例, H. pylori根除后随访时间为(37.38±13.18)个月。无或轻度萎缩患者OLGA Ⅲ~Ⅳ期比例低于中、重度萎缩患者[21.7%(10/46)比63.0%(29/4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6.07、13.30,均 P<0.001)。中度与重度萎缩患者的OLGA分期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种分级系统胃癌高风险评估的一致率为73.2%(71/97)。木村-竹本分型与OLGA分期的相关性中等( r=0.47),95%置信区间(95% CI)为0.30~0.61( P<0.001)。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分级系统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为0.46(95% CI 0.29~0.64, P<0.001)。对于 H. pylori根除后的慢性胃炎患者,使用木村-竹本分型的中、重度内镜萎缩分级识别OLGA分期高风险的灵敏度为77.21%(95% CI 62.16%~88.53%),特异度为69.81%(95% CI 55.66%~81.66%),AUC为0.735(95% CI 0.636~0.820, P<0.01)。随着 H. pylori根除时间的延长( H. pylori根除后<18、18~36、>36个月),木村-竹本分型与OLGA分期对萎缩评估的一致性降低[7/8、84.4%(27/32)、64.9%(3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 P=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 pylori根除后>36个月( OR=3.443,95% CI 1.117~10.614, P=0.031)和胃溃疡( OR=3.928,95% CI 1.177~13.110, P=0.026)是木村-竹本分型与OLGA分期一致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H. pylori根除后慢性胃炎的内镜与组织学变化一致。在 H. pylori根除后的短期内(≤36个月),内镜下高风险分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中等的特异度,可一定程度上预测高风险的组织学分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木村病合并肾脏损害的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木村病患者肾脏改变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木村病肾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20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明确且资料详细的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有无肾脏受累分为肾脏损害组与无肾脏损害组,进行对照比较,对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共经病理诊断明确木村病60例,男性48例,中位年龄33(3,62)岁,中位病程36(12,111)个月。完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测的49例患者中,合并肾脏损害18例,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肾脏损害组( n=18)和无肾脏损害组( n=31)患者在起病年龄、性别比例、头面部以外脏器受累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无肾脏损害组比较,肾脏损害组患者病程较长,超敏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较高,血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及总IgE中位值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肾脏受累的患者中,达到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6例,其中5例患者完善了肾活检检查,肾脏病理诊断结果为膜性肾病2例、微小病变型肾病3例,肾活检组织中均未显示间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此类患者对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均可达到肾病综合征缓解;治疗肾病的同时,木村病导致的淋巴结肿大也得到良好的控制。 结论:木村病患者可合并多种肾脏病变表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病理可为膜性肾病或微小病变型肾病。经过积极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均可达到完全缓解,淋巴结肿大控制良好。木村病和肾脏病变之间的关联机制尚需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幽门螺杆菌(Hp)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癌患者60例(胃癌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胃良性病变患者60例(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患者60例(胃癌前病变组),均进行血清PG检测、Hp检测及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评估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患者比较,胃癌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PGR)均明显降低,而PGⅡ水平和Hp感染率[71.67%(43/60)]均明显升高( F=108.14、71.75、38.43,χ 2=6.89,均 P < 0.05)。与胃良性病变组和胃癌前病变组比较,胃癌组的木村-竹本分型明显加重( H=38.91, P < 0.05)。胃癌组血清PGⅠ和PGR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降低,而PGⅡ水平随病理分期的增高而上升( F=65.79、5.66、53.32,均 P < 0.01);但各期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胃癌组各期患者的木村-竹本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PGⅠ、PGⅡ、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664、0.881。 结论:血清PG、Hp联合内镜下木村-竹本分类能够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木村-竹本分类法有助于胃癌患者在内镜筛查中进行风险分层,并与血清PG水平存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Kimura病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Kimura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淋巴增殖性炎性疾病,发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以头颈部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升高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总体呈良性病程。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以颈部肿块起病、病程中出现肾脏累及引发肾病综合征、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Kimur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Kimura法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1例行Kimura法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为胰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Kimura法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手术时间120~210 min,术中出血量50~480 ml,无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7~26 d,未发生腹腔内出血,术后胰瘘3例,予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浆液性囊腺瘤14例,黏液性囊性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6~53个月,无肿瘤复发。Kimura法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Kimura法和Warshaw法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Kimura法和Warshaw法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术后免疫状况(IL-2、CD 3-、CD 4+/CD 8+)及术后并发症(脾静脉血栓形成、脾梗死、B/C级胰瘘、腹腔脓肿、胃底静脉曲张)等。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Warshaw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Kimura组;两组手术前后免疫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Warshaw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Kimur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我们认为Warshaw术式具有简单、出血少、学习曲线短等优势,且不会影响术后免疫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