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胱抑素C对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并评估血清胱抑素C(Cys-C)对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TDR)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非随机对照的横断面临床研究.2022年1~10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9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0例,女性42例;年龄(58.24±12.49)岁;糖尿病病程(13.18±8.35)年,其中病程≥10年者38例;高血压29例,其中病程≥10年者16例;慢性肾脏病2期17例.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23例.所有患者均行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ys-C、血脂、肾功能检查,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根据2003年美国眼科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指南和国际临床DR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STDR组、非STDR组,分别为44、48例.STDR定义为重度非增生型DR、增生型DR、黄斑水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STDR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血清Cys-C、ACR预测T2DM患者发生STD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评判其对STDR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STDR组、非STDR组患者血清Cys-C分别为1.10(0.94,1.28)、0.91(0.83,1.02)mg/L;ACR分别为4.29(1.05,21.89)、1.39(0.77,3.80)mg/mmol.与非STDR组比较,STDR组患者血清Cys-C、ACR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4、-3.2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是ST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37,95%可信区间1.145~2.090,P=0.033),血清Cys-C每增加0.l mg/L,STDR发生的风险增加33.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1.065 mg/L联合ACR>5.84 mg/mmol预测T2DM患者发生STDR的AUC为0.661,特异性为95.8%.结论 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STDR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对STDR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囊蛋白-1调节铁死亡介导的线粒体稳态改善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肾功能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微囊蛋白-1(caveolin-1,Cav-1)通过调节铁死亡介导的线粒体稳态来对2型糖尿病(T2DM)伴发高血压大鼠肾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建立T2DM大鼠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R+T2DM组、pCDNA3.1(+)-NC组和pCDNA3.1(+)-Cav-1组,每组10只.测定大鼠收缩压、空腹血糖值(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浓度、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肌酐、尿素氮含量,并计算尿清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HE染色检测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肾组织中亚铁离子(Fe2+)、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二氢乙锭(DHE)荧光染色法检测肾组织中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1法)检测肾组织中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x-CT蛋白表达.结果 SHR+T2DM组收缩压(189.46±7.51)mmHg、FBG(23.46±1.28)mmol/L、FINS(1.62±0.15)mU/L、HOME-IR(1.52±0.13)、GHbA1C(689.31±45.81)nmol/L、血肌酐(83.69±4.25)mmol/L、尿素氮(19.32±2.54)mmol/L、UACR(76.51±8.09)、Fe2+(0.45±0.05)mg/g、丙二醛(58.32±3.26)nmol/L、活性氧含量23.46±1.84均高于对照组[(110.34±5.26)mmHg、(5.12±0.94)mmol/L、(0.68±0.07)mU/L、0.31±0.04、(310.48±23.26)nmol/L、(32.08±3.61)mmol/L、(6.89±1.86)mmol/L、8.31±0.94、(0.13±0.02)mg/g、(15.68±2.15)nmol/L、1.31±0.23],SOD活性(11.56±1.62)U/mg、MMP水平0.25±0.03、GPX4(0.35±0.04)和x-CT蛋白0.51±0.06表达均低于对照组[(35.61±2.17)U/mg、0.62±0.08、1.00±0.10、1.00±0.09](P<0.05);和SHR+T2DM组相比,pCDNA3.1(+)-Cav-1组收缩压(136.27±6.09)mmHg、FBG(10.37±1.05)mmol/L、FINS(0.91±0.10)mU/L、HOME-IR(0.64±0.08)、GHbA1C(426.17±25.94)nmol/L、血肌酐(51.36±3.87)mmol/L、尿素氮(10.71±2.18)mmol/L、UACR(38.62±4.18)、Fe2+(0.18±0.03)mg/g、丙二醛(21.39±2.64)nmol/L、活性氧含量5.47±1.06均明显降低,SOD活性(29.83±1.94)U/mg、MMP水平0.51±0.06、GPX4(0.86±0.09)和x-CT蛋白0.91±0.08表达升高(P<0.05).结论 Cav-1可通过抑制铁死亡来维持线粒体功能的稳态,进而对T2DM合并SHR大鼠的肾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血中NLR、MLR及PLR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9例初发M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初次治疗前的一般资料、血液生化和骨髓常规结果,计算NLR、MLR和PLR.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NLR的临界值为2.682、MLR的临界值为0.317、PLR的临界值为147.786,将患者分为高/低NLR组(n=61,n=98)、高/低MLR组(n=76,n=83)、高/低PLR组(n=59,n=100).与高NLR组比较,低NLR组血钙<2.5 mmol/L及肌酐<177μmmol/L时所占比例较高(P<0.05);低MLR组和高MLR组不同血钙、肌酐及DS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PLR组和高PLR组血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后,高NLR组、高MLR组及高PLR组完全缓解率均明显低于相应低组别(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100 g/L、高PLR是影响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是影响MM患者总生存(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LR、MLR、PLR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评估MM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变化对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衡水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首次行PPCI术治疗的235例STEMI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IN将患者分为CIN组和非CIN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术前、术后6 h、24 h、48~72 h的血清HMGB1、胱抑素C(CysC)、肌酐(SCr)水平差异性.对术后CIN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PPCI术后CIN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33例发生CIN,发生率14.04%.与非CIN组比较,CIN组患者入院时血糖(A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升高[(9.66±3.49)mmol/L 比(7.85±2.35)mmol/L、(15.08±4.33)%比(13.10±5.12)%、(124.03±13.87)ml 比(118.81±11.74)m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既往肾病及心力衰竭病史占比也较高(均P<0.05).CIN组术前、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血清HMGB1、CysC水平均高于非CIN组.术后24 h和48~72 h的血清SCr水平也高于非CIN组(P<0.05),但两组术前和术后6 h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G、术前和术后6h较高水平的HMGB1、CysC是PPCI术后CIN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CIN的曲线下面积(AUC)较大的是术后6 h和术前血清HMGB1水平,分别为0.974(95%CI 0.947~1.000)、0.964(95%CI 0.934~0.995),术后 6 h 血清 HMGB1 特异度最高.结论 STEMI 患者PPCI术后6 h和术前HMGB1对预测术后CIN的发生均具有良好预测价值,术后6 h HMGB1水平变化预测价值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1例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经过。患者为63岁男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个多月”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2.9%,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0、60、120、180 min血糖分别为14.98、25.86、27.21和24.92 mmol/L,C肽水平相对不足,无酮症倾向,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24 h尿蛋白定量181 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94 mg/mmol,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患者T2DM诊断明确,同时伴有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肾脏损伤等。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加用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联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降糖,停胰岛素泵后改用基础胰岛素,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减量胰岛素直至停用。经治疗患者体重下降,血脂改善,蛋白尿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慢性肾脏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MHR)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临床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并规律随访的CK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选患者基线MHR中位数分为两组:低水平MHR组(MHR≤0.347 8)和高水平MHR组(MHR>0.347 8)。规律随访3~42个月,肾脏不良预后事件定义为血肌酐翻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至少降为原来的1/2、新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接受肾脏替代治疗、肾脏或心血管事件原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肾脏累积生存率的差异,Cox回归分析法探讨与CKD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分层分析寻找可能影响MHR与肾脏不良预后关系的因素。结果:共405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9.77±14.82)岁,体重指数为(25.18±4.22)kg/m 2,女性占30.62%(124/405),吸烟者、饮酒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分别占39.51%(160/405)、35.06%(142/405)、73.33%(297/405)和38.27%(155/405)。与低水平MHR组( n=202)相比,高水平MHR组( n=203)CKD晚期人数、男性人数、患高血压人数较多(均 P<0.01),体重指数、白细胞、单核细胞、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血磷较高(均 P<0.05),而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eGFR较低(均 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HR水平与白细胞、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血磷呈正相关(均 P<0.01),与血红蛋白、eGFR呈负相关(均 P<0.01)。中位随访时间为8(4,16)个月,至随访终点,共113例(27.90%)患者发生肾脏不良预后事件。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水平MHR组相比,高水平MHR组肾脏累积生存率较低( χ2=8.277, 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MHR是CKD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HR=1.628,95% CI 1.050~2.523, P=0.029)。分层分析显示,不合并高血压时,MHR对肾脏不良预后的影响更为显著( HR=3.414,95% CI 1.091~10.686,交互作用 P=0.001)。 结论:MHR水平与CKD的严重程度及肾脏不良预后相关,高水平MHR可能是CKD患者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型糖尿病病程5年以下成年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1型糖尿病(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为成年T1D患者的糖尿病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省T1D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1至2017年入组的病程5年以下的成年T1D患者,对其入组时的横断面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记录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收集血、尿标本进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测量,以估算葡萄糖处置率(eGDR)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无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成年T1D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病程5年以下的T1D患者384例,女197例,占51.3%。患者起病年龄(24.6±12.5)岁,病程2.1(0.6,3.5)年,体质指数(BMI)(19.8±3.2)kg/m 2,腰臀比0.85±0.21,入组时糖化血红蛋白(9.8±3.3)%。62例患者(16.1%)有微量白蛋白尿。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较高,收缩压较高和胰岛素抵抗程度较重是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影响因素( t值分别为2.322、2.868和-2.373,均 P<0.05)。 结论:短病程的成年T1D患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并不罕见,血糖控制差及胰岛素抵抗是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风险的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68例T1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中QTc间期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QTc间期正常组(423例)和QTc间期延长组(145例),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T1DM病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糖化血红蛋白(HbA 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等。应用LASSO回归优化筛选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T1DM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使用1 000次增强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IC)综合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应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预测变量,包括T1DM病程、UACR、HbA 1c、LVEF、DPN、HDL-C及Sc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T1DM病程≥10年(OR=4.951)、UACR>300 mg/g(OR=1.759)、HbA 1c≥7%(OR=7.988)、LVEF≤50%(OR=8.501)、DPN(OR=1.708)、HDL-C(OR=0.198)是T1DM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均 P<0.05)。建立的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 0.786~0.858),预测结果接近于实际。DCA显示,在0~0.8的阈值区间具有最大效益。CIC表明,预测模型可以在阈值概率范围内有效区分出QTc间期发生延长的高危患者。 结论:包含6个预测变量(T1DM病程、UACR、HbA 1c、LVEF、DPN、HDL-C)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T1DM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对早期甄别这类高风险人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肌酐与前白蛋白比值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前白蛋白比值(Scr/PA)在心力衰竭合并肾衰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2023年4月23日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及心力衰竭合并肾衰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Scr/PA。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 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cr/PA与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血红蛋白(HGB)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判断 Scr/PA与NT-proBNP对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心力衰竭组相比较,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组甘油三酯[1.25(0.94,1.81)mmol/L比1.07(0.76,1.46)mmol/L, Z=-2.159, P=0.031]、D-二聚体[2.30(1.53,4.67)mg/L比1.63(0.64,2.96)mg/L, Z=-2.339, P=0.02]、NT-proBNP[18 500(9 575,30 000)pg/ml比4 865(1 600,9 800)pg/ml, Z=-5.637, P<0.001]、Scr/PA[0.233(0.188,0.351)mg/mg比0.064(0.044,0.103)mg/mg, Z=-8.197, P<0.001]更高,而白蛋白(33.9±5.2 g/L比36.3±4.3 g/L, t=-2.173, P=0.008)、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12.86(7.88,17.40)ml/(1 min×1.73 m 2)比65.82(48.66,86.32)ml/(1 min×1.73 m 2), Z=-9.794, P<0.001]、HGB[(91±24)g/L比(123±23)g/L, t=-7.489, P<0.001]更低。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白蛋白( OR=0.900,95% CI 0.830~0.975, P=0.010)、HGB( OR=0.948,95% CI 0.930~0.966, P<0.001)、Scr/PA( OR=1.639,95% CI 1.346~1.957, P<0.001)与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Scr/PA是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的独立危险因素。Scr/PA与NT-proBNP和HG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578和 r=-0.559( P均<0.001)。Scr/PA与NT-proBNP对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的预测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7(95% CI 0.881~0.973, P<0.001),0.797(95% CI 0.717~0.877, P<0.001)。 结论:Scr/PA是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NT-proBNP和HGB相关性较好。Scr/PA对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的预测价值优于NT-proBN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住院治疗的268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g≤UACR<300 mg/g)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常规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计算NLR、PLR和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检测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肌酐(Ucr),以α1-MG/Ucr、β2-MG/Ucr和RBP/Ucr作为反映肾小管损伤的指标。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对各组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炎性指标与肾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价值。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94例)的NLR和PLR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94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8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NLR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NLR、PLR四分位数的递增,患者UACR及RBP/Ucr、α1-MG/Ucr、β2-MG/Ucr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LR、PLR与UACR、RBP/Ucr、α1-MG/Ucr、β2-MG/Ucr均呈正相关( r=0.254~0.385,均 P<0.01),与eGFR呈负相关( r=-0.328、-0.151,均 P<0.01)。ROC曲线显示,NLR判定UACR>30 mg/g、eGFR<60 ml·min -1·(1.73 m 2) -1及肾小管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0、0.679、0.717、0.702、0.737,灵敏度分别为75.29%、85.87%、80.88%、83.74%、85.59%,均优于PLR(AUC分别为0.639、0.639、0.659、0.644、0.676,灵敏度分别为58.05%、75.00%、63.24%、65.04%、58.56%)和hs-CRP(AUC分别为0.597、0.559、0.618、0.644、0.653,灵敏度分别为62.50%、30.12%、63.93%、68.42%、70.87%)。 结论:NLR和PLR与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密切相关,NLR在综合反映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方面优于PLR和hs-CR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