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脊髓电刺激对慢性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ES)对慢性脊髓损伤(SCI)后部分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EES治疗的慢性SCI患者。分期植入EES装置,EES植入后第3天开机,进行约10 d的测试观察(Ⅰ期终点);有意愿继续治疗者植入可充电永久刺激器装置,术后1年进行评估(Ⅱ期终点)。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估脊髓功能,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评分(NRS)、轻触觉(LT)和针刺觉(PP)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评价工具(ISAFSCI)、等量表评估EES对疼痛、浅感觉、肌张力、排便和排尿、排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检查评估排便和排尿功能,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下肢肌电反应,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技术评估下肢浅表组织灌注和氧代谢。结果:共纳入4例患者,均完成Ⅰ期评估,2例完成Ⅱ期评估。Ⅰ、Ⅱ期终点各有1例患者ASIA分级提高。Ⅰ期终点,4例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痉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NRS由术前的平均6.50分降至3.00分,MAS由平均15.25分降至12.87分;ISAFSCI量表评分显示,所有患者下肢的排汗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面肌电图记录到EES对下肢的不自主肌肉痉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Ⅱ期终点评估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保持良好。Ⅰ期和Ⅱ期终点评估LT和PP评分变化均不明显。I期终点,4例患者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的NBSS和NBD平均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2.5分、21.00分,降至35.75分、17.00分;尿动力学及肛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Ⅱ期终点评估排尿和排便功能进一步改善。Ⅰ期终点,fNIRS观察结果显示,EES可以显著提高下肢浅层组织的血红蛋白浓度。结论:初步研究显示,EES有助于改善慢性SCI患者的疼痛、肌张力、排尿和排便及组织灌注等部分自主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疗大数据对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一种利用医疗大数据算法筛选临床数据库中能够用于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核心指标。方法:基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朝阳急诊病房临床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检索技术,以数据库中老年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气、实验室指标集合数据,使用计算机语言Python批量计算出影响老年肺炎患者死亡的关键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实验室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本研究使用的筛选方法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入选265例患者,死亡64例,存活201例。取每例患者入院首次检测指标的数据,最终从472项指标中筛选出2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关键指标,包括:血常规指标7项、血气指标3项、肿瘤标志物指标3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4项、营养及器官功能相关指标6项。①肺炎死亡患者血气关键指标:51.6%(33例)的患者Cl -浓度为97~111 mmol/L,81.2%(52例)的患者血乳酸(Lac)为0.5~2.5 mmol/L,87.5%(56例)的患者H +浓度为0~46 mmol/L。②肺炎死亡患者血常规关键指标:46.9%(30例)的患者血红蛋白(Hb)为80~109 g/L,67.2%(43例)的患者血中嗜酸粒细胞比例(EOS%)为0.000~0.009,51.6%(33例)的患者血中淋巴细胞比例(LYM%)为0.00~0.09,50.0%(32例)的患者血中红细胞计数(RBC)为(3.0~3.9)×10 12/L,54.7%(35例)的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WBC)为(0.0~9.9)×10 9/L,48.4%(31例)的患者血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为10.0%~14.9%,48.4%(31例)的患者血中C-反应蛋白(CRP)为0.0~49.9 mg/L。③肺炎死亡患者肿瘤标志物关键指标:76.6%(49例)的患者血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TPSA)为阴性(比值为0),92.2%(59例)的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为0.0~11.0 μg/L,75.0%(48例)的患者糖类抗原125(CA125)为0~104 kU/L。④肺炎死亡患者凝血功能关键指标:68.8%(44例)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57~96 s,73.4%(47例)的患者D-二聚体为0~6 mg/L,93.8%(60例)的患者凝血酶时间(TT)为14~22 s,89.1%(57例)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的抑制率为0%~53%。⑤肺炎死亡患者营养及器官功能关键指标:92.2%(59例)的患者B型脑钠肽(BNP)为0,46.9%(30例)的患者前白蛋白(PA)为71~140 mg/L,90.6%(58例)的患者尿酸(UA)为21~41 μmol/L,75.0%(48例)的患者白蛋白(Alb)为10~20 g/L,93.5%(60例)患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比值)为0~0.9,84.4%(54例)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为0~6.68 μmol/L·s -1·L -1。⑥ 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A和Lac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A可使死亡风险降低0.9%,Lac可使死亡风险增加69.4%;实验室指标与患者死亡预测模型预测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0,说明本研究使用的筛选方法效果较好,通过本研究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老年肺炎患者预后。 结论: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从急诊病房临床数据库中筛选出23项用于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的核心指标,为临床评估老年肺炎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宁波市儿童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分析及其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宁波市儿童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类型及构成,并分析其与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785例儿童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分析当地儿童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类型及构成情况;并从中选取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携带者238例和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对照组)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的785例儿童中,共有571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携带者,检出率为72.7%,包括α-地中海贫血228例、β-地中海贫血337例、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6例,涵盖17种变异类型、25种基因组合形式。对照组、α-地中海贫血组和β-地中海贫血组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 F = 125.03、86.24、141.06、192.99、121.46、198.63、178.06, P均< 0.001);本次检测中常见的4种基因型-- SEA/αα、β IVS-Ⅱ-654/β N、β CD41-42/β N、β CD17/β N患儿HCT、Hb、MCH、MCV和RDW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5.03、3.34、6.24、10.33、6.83, P均< 0.05)。 结论:宁波市儿童地中海贫血基因型具有多样性,不同基因型的红细胞参数差异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提取小鼠骨髓细胞,将骨髓细胞分为对照组、蔓荆子组、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蔓荆子组的给药浓度为0.01 mg/ml和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给药浓度为0.001 mg/mL,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细胞经1 Gy照射。使用酶标仪检测细胞活力,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道检测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FITC和藻红蛋白(PE)通道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2)体内实验: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15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 n=5)、照射组( n=5)和蔓荆子+照射组( n=5)。对照组小鼠进行假照射(0 Gy),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小鼠进行一次性2 Gy全身照射。将蔓荆子提取物用二甲基亚砜(DMSO)配制为500 mg/ml的蔓荆子溶液,灌胃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蔓荆子+照射组小鼠于照射前给予蔓荆子提取物(400 mg/kg)0.2 ml,连续给药7 d,照射后10 d处死小鼠。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外周血血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BMNC)计数,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检测骨髓造血细胞内ROS水平、人磷酸化组蛋白H2A变异体(γH2AX)和磷酸化的p38(pp38)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齐)。 结果:(1)体外细胞实验:与照射组比较,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骨髓细胞活力明显提高(585 485.00±37 335.80对460 384.55±53 786.37),ROS水平降低(12 260.67±232.34对17 969.67±467.24),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28.97±0.32)%对(35.33±0.3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5、18.950、23.161,均 P<0.01)。(2)体内实验:与照射组相比,蔓荆子+照射组小鼠的BMNC数量[(23.34±3.01)×10 6个/只对(16.73±2.57)× 10 6个/只]、白细胞数量[(2.80±0.35)×10 9个/L对(2.21±0.24)×10 9个/L]、红细胞数量[(10.54± 0.51)×10 12个/L对(9.68±0.26)×10 12个/L]、血小板数量[(339.80±49.42)×10 9个/L对(289.40±54.08)× 10 9个/L]和血红蛋白含量[(139.20±3.66)g/L对(129.20±3.87)g/L]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82、2.824、2.999、1.376、9.739,均 P<0.01)。与照射组比校,蔓荆子+照射组小鼠造血祖细胞的数量[(34 916.03±697.36)个/只对(26 388.04±241.78)个/只]和百分比[(29.83±4.32)%对(22.76±2.20)%]升高,造血干细胞的数量[(2 074.00±23.12)个/只对(929.40±166.52)个/只]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23、9.171、3.175,均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的ROS水平下降[(7 750.20±589.05)对(8 515.20±1 036.46),(9 360.20±831.97)对(10 291.40±767.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5、1.839, P=0.189、0.103);造血干/祖细胞中γH2AX的表达降低(693.20±4.82对751.60±32.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64,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pp38表达降低(1 181.20±11.28对1 183.60±49.70, 1 411.20±50.25对1 424.40±8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05、0.765, P=0.014、0.310)。 结论:蔓荆子提取物通过降低造血细胞的氧化应激和抑制造血干细胞内的DNA损伤来达到辐射防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南省100例异常血红蛋白E患者的血液学和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异常血红蛋白E(hemoglobin E,Hb E)杂合子及Hb E合并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病例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对100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提示为Hb E异常血红蛋白携带病例进行血细胞分析,并用Gap-PCR和PCR-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α-和β-珠蛋白基因常见突变类型。结果:100例疑似Hb E携带的病例,经基因诊断全部检出β-珠蛋白链CD26突变(HBB:c.79G>A),其中Hb E杂合子90例,Hb E合并αα/-α 3.7突变7例,Hb E合并αα/-- SEA突变2例,1例为Hb E合并-α 3.7/-α 3.7。Hb E杂合子血液学表型分析结果:Hb A2(26.02±3.64) %,Hb F (1.35±1.25)%,平均红细胞体积(78.83±4.68)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1.5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9.65±10.73) g/L,血红蛋白(141.08±16.53) g/L;Hb E复合α地贫时,α地贫基因的突变类型不同,血液学表型结果不同。 结论:云南省Hb E及Hb E合并α地贫的发生率较高,高效液相色谱能够有效检出Hb E,Hb E合并其它α地贫基因突变时,有较大差异的表型变化;仅依靠血液学结果进行产前筛查会造成Hb E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布鲁杆菌病早期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早期预测模型,以辅助提高布病的诊断效率。本文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5月9日至2021年1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布病患者2 381例作为病例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表观健康人检验数据13 25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信息及22项血细胞分析结果,使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5种算法构建布病早期预测模型;其中14 074例(病例组2 143例,对照组11 931名)用于构建布病早期预测模型,1 564例(病例组238例,对照组1 326名)用于测试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通过对5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对,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线下面积(AUC)为0.991,准确度、精确度、特异度和召回率分别可达95.6%、95.5%、95.4%和95.9%。依据SHAP图显示,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嗜碱粒细胞相对值(BASO%)结果较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C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体积(MPV)结果高的男性被预测为布病风险高。其中,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预测模型贡献度最大,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CV)次之。综上,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建立高灵敏度的布病早期预测方法,对布病患者的及早发现、尽快治疗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误服硝氯酚中毒死亡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男,5岁1个月。以“误服硝氯酚片4 d”于2020年2月3日入院。4 d前患儿误服硝氯酚10片(规格100 mg/片),服药1 h后出现恶心、呕吐,伴脐周疼痛,持续2~4 min可自行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洗胃、导泻、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治疗3 d后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偶有腹痛,出现精神差,住院期间查肝功提示丙氨酶氨基转移酶64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 025 U/L;肌酸激酶23 34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 159 U/L。因病情重,转诊至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0 ℃,脉搏155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90/59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19 kg,嗜睡状,颜面稍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红润,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55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克氏征均阴性。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8×10 9/L、中性细胞计数8.2×10 9/L、血红蛋白浓度110.0 g/L、血小板计数260×10 9/L;凝血功能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3.7 g/L、白蛋白31.0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3.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 574.0 U/L,肌酸激酶22 00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17.0 U/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诊疗经过:入院后立即予再次洗胃,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多烯磷脂酰胆碱、肌苷片、葡醛内酯片保肝、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头部亚低温治疗,行血液灌流2次治疗。入院4 h后患儿出现发热伴大汗淋漓,体温最高达39.5 ℃,精神极度萎靡,同时伴有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酸痛。6 h后患儿出现昏迷,昏迷评分7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入院11 h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全身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僵直,立即高质量心肺复苏,静推盐酸肾上腺素,同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内涌出大量鲜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营养不良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比较各因素对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0例食管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68例和营养良好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营养不良组年龄、新辅助放化疗、高血压、癌症家族史、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Ⅱ~Ⅲ临床分期和术后放化疗分别为67.190±6.591、45(66.2)、38(35.2)、16(23.5)、115.235±13.318、40.706±2.701、3.781±0.863、44(64.7)、39(57.4),营养良好组分别为64.120±8.754、68(51.5)、41(20.1)、16(12.1)、127.455±16.218、42.170±4.301、4.221±0.809、68(51.5)、56(42.4),经单因素分析,以上指标是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 t=-2.780、3.925、8.500、4.346、5.697、2.943、3.489、6.392、4.011,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是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 OR)=0.947、0.436、1.070、2.029, P<0.05]。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的ROC曲线显示:血红蛋白预测界值为119.5 g/L,敏感度为0.750,特异度为0.686。 结论:高龄、高血压、血红蛋白和总胆固醇是导致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发生营养不良的多因素预测模型,其中最佳截断值为119.5 g/L的血红蛋白浓度有助于预测食管癌患者发生营养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他克莫司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治SAA患者,应用免疫磁珠分选SAA患者外周血CD8 +T细胞,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全身照射(TBI)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方法制备SAA小鼠模型,其中未接受预处理的正常对照组10只;仅接受TBI组10只;接受TBI及DLI组15只。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内穿孔素、颗粒酶的表达及SAA小鼠模型中外周循环CD4 +/CD8 +细胞比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体外培养CD8 +T细胞培养基上清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构建SAA小鼠模型研究各组用药后血象恢复情况及生存时间。 结果:共纳入初治SAA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2~49岁(中位年龄35岁)。在IL-2浓度20.0、200.0和2 000.0 U/ml刺激时他克莫司可抑制CD8 +T细胞增殖( P<0.05)。应用他克莫司组SAA患者CD8 +T细胞内穿孔素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IL-2组[(2.25±0.76)%、(6.70±0.82)%比(9.10±1.90)%,均 P<0.05)]。应用他克莫司组CD8 +T细胞IFN-γ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5)。给SAA小鼠用药10 d后,他克莫司组SAA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计数均高于SAA组(均 P<0.05)。他克莫司组SAA小鼠CD8 +T细胞内穿孔素表达低于SAA组[(18.39±6.65)比(29.99±9.83), P<0.05)]。SAA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18.6 d,90 d存活率为0;他克莫司组SAA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4.6 d,90 d存活率为80%。他克莫司组SAA小鼠生存时间长于SAA组( P<0.05)。 结论:他克莫司对SAA患者免疫状态的调节与环孢素A类似,对CD8 +T细胞有免疫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指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并需要长期管饲喂养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发病3天内)喂养组(E组)和常规(发病7天内)喂养组(L组),收集两组4周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皮褶厚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指标。统计两组感染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组血清白蛋白在第3周时高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5);E组血清前白蛋白在第2周时高于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两组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同组4周末血红蛋白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5)。两组患者皮褶厚度和上臂肌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组NIHSS评分在第2周时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肺感染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组腹泻率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 结论:对于重症脑血管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具有安全性与有效性,可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连续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恢复正常,保持肌肉及脂肪容积相对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