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强筋胶囊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补肾强筋胶囊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每组8只.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采用前交叉韧带离断法对右后膝进行KOA造模.造模4周后,补肾强筋胶囊组大鼠以补肾强筋胶囊药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以去离子水灌胃,每日1次,共灌胃4周.灌胃4周后,处死大鼠,取出右后肢膝关节,观察大鼠膝关节标本的大体结构.采用Micro-CT扫描仪对大鼠膝关节标本进行扫描,分析各组大鼠膝关节骨组织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α,HIF-1 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CD31、Endomucin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大体结构的影响.模型组膝关节软骨磨损严重,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腔内结构破坏严重,周围组织粘连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磨损较轻,关节间隙轻度狭窄.②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MicroCT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排列稀疏,周围可见明显骨赘;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排列较模型组紧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体积分数小(P=0.001,P=0.012),骨小梁数目少(P=0.013,P=0.034),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大(P=0.000,P=0.001;P=0.000,P=0.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体积分数大(P=0.001),骨小梁数目多(P=0.039),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小(P=0.022,P=0.039).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退变明显,软骨下骨小梁疏松,但补肾强筋胶囊组软骨下骨钙化程度较模型组低.③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型血管形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IF-1α、VEGFA、CD31、Endomucin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0,P=0.002,P=0.041,P=0.017;P=0.045,P=0.025,P=0.032,P=0.011).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IF-1 α、VEGFA、CD31、Endomucin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26,P=0.006,P=0.036,P=0.029).结论:补肾强筋胶囊可抑制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型血管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干预H型血管的形成,从而改善软骨下骨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损害关联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pSS发生肾损害的关键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南京鼓楼医院419例pS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Randomizr软件包按3∶1的比例随机分为模型组(315例)和验证组(104例),建模组根据有无肾损害分为2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非参数检验。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pSS患者肾损害的显著差异因子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图和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 结果:419例pSS患者中127例(30.3%)发生肾损害,其中肾功能不全89例(70.1%),血尿86例(67.7%),蛋白尿107例(84.2%),肾小管酸中毒49例(38.6%)。与无肾损害相比,肾损害组病程长[3.00(1.00,8.00)年与1.00(0.30,5.00)年; Z=2.33, P=0.005],更易发生乏力[35.1%(33/94)与23.5%(52/221), χ2=4.49, P=0.038]、血细胞(三系)减少[白细胞计数4.50(3.30,6.75)×10 9/L与5.40(3.70,8.05)×10 9/L, Z=2.02, P=0.043;血红蛋白99(79,111)g/L与120.00(109.00,128.00)g/L, Z=6.59, P<0.001;血小板计数152.00(89.25,204.25)×10 9/L与188.00(117.99,241.00)×10 9/L, Z=2.61, P=0.009],炎症反应更重[ESR 48.50(29.75,86.25)mm/1 h与26.00(11.00,52.00)mm/1 h, Z=5.83, P<0.001;CRP 5.80(3.40,18.45)mg/L与4.40(2.60,11.40)mg/L, Z=2.33, P=0.020],抗SSA/抗SSB抗体阳性率更高[79.9%(75/94)与62.0%(137/221), χ2=9.49, P=0.002;37.2%(35/94)与18.1%(40/221), χ2=13.31, P<0.001],而肺部累及相对较少[20.2%(19/94)与33.9%(75/221), χ2=5.93, 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LASSO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EULAR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9分[ OR值(95% CI)=9.019(3.294,24.689), P<0.001]、干眼症[ OR值(95% CI)=2.853(1.502,5.422), P=0.001]、贫血[ OR值(95% CI)=3.819(1.913,7.626), P<0.001]、补体C3[ OR值(95% CI)=2.453(1.233,4.879), P=0.011]、低白蛋白[ OR值(95% CI)=6.898(3.007,15.821), P<0.001]及CRP>8 mg/L[ OR值(95% CI)=2.168(1.136,4.139), P=0.019]是pSS患者肾损害的显著预测因素。预测组和验证组的AUC(95% CI)分别为0.851(0.806,0.896)及0.832(0.742,0.922),模型图和DCA均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临床效能。 结论:该模型预测因素简单易得,区分度及校准度良好,可作为一种早期筛选pSS肾损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活血化瘀方剂对重型颅脑损伤大鼠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sTBI)急性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规律,探讨活血化瘀方剂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2 kg/L)、模型组(生理盐水2 kg/L)、脑蛋白水解物组(BP组,5.6 g/kg)、桃红四物汤组(TH组,10.2 g/kg)、血府逐瘀汤组(XF组,15.6 g/kg)、通窍活血汤组(TQ组,9.6 g/kg)、补阳还五汤组(BY组,28.7 g/kg)7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建立sTBI大鼠模型;对照组不予创伤处理。各组分别于伤后6 h灌胃相应药物,伤后1、3、7 d进行NSS评分;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和NGF的阳性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伤后1 d即出现明显的颅脑损伤症状,表现为NSS评分明显升高,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BDNF和NGF阳性表达明显增加,说明sTBI大鼠模型制备成功,并随时间延长呈现一定自我修复能力。与模型组相比,XF组、TQ组和BY组NSS评分于伤后1 d即明显下降(分:6.6±1.5、6.1±2.0、5.7±2.4比9.4±1.5,均 P<0.05),而BP组及TH组NSS评分于伤后7 d才明显下降,且TQ组和BY组NSS评分下降幅度较其他药物组更加显著。与模型组比较,BP组海马组织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分别于伤后1 d、3 d明显升高,并随时间延长持续升高;4个活血化瘀方剂组Wnt3a和β-catenin的mRNA表达于伤后1~3 d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均于伤后7 d明显高于模型组,以BY组升高更为显著〔Wnt3a mRNA(2 -ΔΔCt):154.7±4.1比17.4±1.0,β-catenin mRNA(2 -ΔΔCt):17.05±0.45比2.74±0.13,均 P<0.05〕,其次为TQ组〔Wnt3a mRNA(2 -ΔΔCt):126.6±2.8比17.4±1.0,β-catenin mRNA(2 -ΔΔCt):8.70±1.19比2.74±0.13,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BP组BDNF和NGF的阳性表达在伤后1 d升高,但3 d达峰值后有所下降;4个活血化瘀方剂组BDNF和NGF的阳性表达于伤后1~3 d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均于伤后7 d明显高于模型组,其中TQ组和BY组在伤后1 d即明显高于模型组〔BDNF阳性细胞(个/MP):56.4±6.2、61.6±7.0比37.4±2.0,NGF阳性细胞(个/MP):58.4±5.0、62.4±4.4比53.4±3.6,均 P<0.05〕,且伤后7 d时升高幅度较其他药物组更为显著。 结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和补阳还五汤对sTBI急性期大鼠的神经再生修复均有一定疗效,但作用强度有所不同,以补阳还五汤和通窍活血汤起效更快、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循环补体预测标志物的筛选与初步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妊娠期高血压和蛋白尿发生的报道寻找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循环补体相关蛋白,探讨补体系统在HD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孕20周前血清,共纳入60例HDP和60例正常孕妇,按年龄和孕周1∶1配对。采用非标记蛋白质谱方法筛选12对血清标本中差异表达的补体蛋白,余48对用于初步验证。当差异倍数(FC)>1.2或<0.8,且 P<0.05时入选。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相应因子的预测价值。 结果:高血压孕妇血清补体C1亚单位(C1s)、C8 beta链(C8β)、C1抑制剂(C1-INH)的FC分别为1.19、1.23、0.73( t=2.07,2.06,-3.40; P均<0.05);子痫前期(PE)孕妇C1s、C8β、C1-INH、H因子相关蛋白5(CFHR5)、丛生蛋白(CLU)、C反应蛋白(CRP)的FC分别为1.39、1.50、0.72、2.49、4.38和1.82( t=4.36,5.61,-3.70,6.82,8.70,7.27; P均<0.05)。C1s、C8β和C1-INH联合对HDP的AUC值为0.89。CFHR5、CLU和CRP对PE的AUC值分别为0.88、0.92和0.91。 结论:HDP发生前,孕妇体内已出现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及调节紊乱。补体C1s、C8β、C1-INH联合检测有望用于HDP的预测,CFHR5、CLU、CRP可能是肾脏损伤性HDP的潜在预测分子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吸烟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视力损失多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光感受器的退化引起。主动、被动吸烟会增加AMD发病率及向晚期AMD进展的风险,并且影响湿性AMD的治疗效果。吸烟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膜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变薄,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性受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表达,VEGF增加血管通透性及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从而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吸烟可诱发氧化应激,导致氧化损伤,减少补体因子H表达,增加膜攻击复合物,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促进玻璃膜疣形成,诱导CNV形成。因此,在控制AMD发生、预防CNV形成中应充分认识吸烟与CNV以及AMD的关系,这对AMD的早期预防及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补体C5a通过调节树突细胞功能诱导Treg/Th17参与脓毒症的发病过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补体C5a参与免疫调节的机制。方法:选择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模型组(CLP组)和CLP+抗C5a单克隆抗体干预组(CLP+anti-C5a组),每组20只。构建CLP诱发脓毒症模型;Sham组只开腹不进行结扎穿孔。CLP+anti-C5a组于制模后立即腹腔注射抗C5a单克隆抗体0.15 mg干预;Sham组和CL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Kaplan-Meier法对各组小鼠进行累积生存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术后24、48、72 h外周血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4)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术后48 h肺组织及肾组织C5a受体(C5aR)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后48 h脾脏单个核细胞中树突细胞(DC)、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比例。结果:CLP组小鼠7 d累积生存率较Sham组明显下降(30.00%比100.00%;Log-Rank检验: χ2=47.470, P<0.001);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2及IL-4水平于术后24 h先反应性升高,48 h明显下降,随后于72 h逐渐升高,而IFN-γ水平于术后24 h开始持续升高至72 h;免疫组化显示,CLP组术后48 h肺组织和肾组织内皮细胞中均有大量C5aR表达;与Sham组比较,脾脏单个核细胞中DC比例〔(1.80±0.30)%比(6.90±1.20)%, P<0.05〕及Treg比例〔(0.38±0.02)%比(4.00±0.50)%, P<0.05〕均明显下降,Th17比例明显升高〔(0.83±0.08)%比(0.32±0.03)%, P<0.05〕,提示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给予抗C5a单克隆抗体干预后,小鼠7 d累积生存率较CLP组明显升高(54.54%比30.00%;Log-Rank检验: χ2=28.090, P<0.001);血清TNF-α、IL-12和IFN-γ水平进一步升高,而IL-4水平明显下降;肺组织及肾组织C5aR表达较CLP组显著减少;脾脏中成熟DC比例〔(5.10±1.20)%比(1.80±0.30)%, P<0.05〕和Treg比例〔(2.58±0.05)%比(0.38±0.02)%, P<0.05〕较CLP组明显升高,Th17比例较CLP组明显降低〔(0.54±0.05)%比(0.83±0.08)%, P<0.05〕。 结论:初步判断抗C5a单克隆抗体可能通过改善脾脏中成熟DC及T细胞极化状态进而改善脓毒症预后,C5a在脓毒症细胞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白细胞介素-17A、趋化因子配体19水平与狼疮性肾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趋化因子配体19(CCL19)水平与狼疮性肾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100例为疾病组,依据疾病活动指数将患者分为非活动组(32例)、轻度活动组(21例)、中度活动组(29例)、重度活动组(18例);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7A、CCL19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IL-17A、CCL19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IL-17A、CCL19对狼疮性肾炎疾病活动度为中/重度的诊断价值。结果:疾病组血清IL-17A、CCL19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2.63 ± 64.47)ng/L比(123.27 ± 25.12) ng/L、(566.98 ± 73.36) ng/L比(275.63 ± 50.48)ng/L]( t = 18.70、32.72, P<0.05);重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轻度活动组血清IL-17A和CCL19水平均高于非活动组[(331.42 ± 87.46)、(278.50 ± 74.19)、(232.34 ± 59.16)ng/L比(198.18 ± 46.22)ng/L,(662.33 ± 89.57)、(606.14 ± 79.25)、(552.84 ± 68.36)ng/L比(487.13 ± 62.19)ng/L],且随着疾病活动度的增加,血清IL-17A、CCL19水平均逐渐升高( F = 17.86、25.35, P<0.05);活动组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补体C 3、补体C 4均显著低于非活动组[(69.17 ± 13.25)ml/(min·1.73 m 2)比(86.18 ± 14.16)ml/(min·1.73 m 2)、(24.18 ± 5.11)g/L比(31.25 ± 6.35)g/L、(432.35 ± 95.22)mg/L比(675.42 ± 125.16) mg/L、(76.58 ± 17.51)mg/L比(121.42 ± 27.18)mg/L],血肌酐、尿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显著高于非活动组[(92.34 ± 16.24)μmoI/L比(53.21 ± 9.17)μmoI/L、(3.43 ± 0.82)g/24 h比(1.26 ± 0.23)g/24 h、(66.37 ± 12.28)mm/1 h比(35.62 ± 8.67)mm/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5.86、5.97、10.74、9.93、12.70、14.67、12.74,均 P<0.05);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IL-17A、CCL19与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补体C 3、补体C 4均呈负相关,与血肌酐、尿蛋白、ESR均呈正相关( P<0.05);血清IL-17A、CCL19二者联合诊断狼疮性肾炎疾病活动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61,优于各自单独诊断( Z = 2.24和3.16, P = 0.025和0.002)。 结论:血清IL-17A、CCL19表达水平随着狼疮性肾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狼疮性肾炎疾病活动度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剥脱综合征患者房水蛋白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剥脱综合征(XFS)患者房水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维吾尔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XFS伴白内障患者各10例,分别作为白内障组和XFS组。术中借助超声乳化手术通道吸取前房中部50~100 μl房水。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技术对房水中提取的蛋白进行分析,以白内障组作为对照组,并根据 P<0.05、差异倍数>1.5的标准筛选得到XFS组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来探讨XFS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及调控信号通路。 结果:与白内障组相比,XFS组共鉴定出25个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涉及细胞黏附、受体、水解酶、分子运输等。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4个,包括补体H因子相关蛋白1(CFHR1)、内质网分子伴侣BiP(HSPA5)、双糖链蛋白多糖(BGN)、FRAS1相关的细胞外基质蛋白2(FREM2)、血红蛋白亚基δ(HBD)、血红蛋白亚单位γ1(HBG1)、棕榈酰蛋白水解酶2(PPT2)等。表达上调的蛋白有11个,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TBP2)、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层粘连蛋白亚基α2(LAMA2)、凝血因子Ⅸ(F9)等。其中,FREM2为XFS组差异表达最显著的蛋白,其在XFS组个体样本中表达水平基本一致。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复合物、血浆脂蛋白颗粒和溶酶体腔;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显示,HBD和HBG1参与细胞解毒过程,PPT2参与水解酶活性,BGN和LTBP2参与糖胺聚糖结合。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CFHR1和F9参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FREM2和LAMA2参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通路。结论:XFS的进展可能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改变、血-房水屏障破坏以及潜在的炎症反应有关。显著下调的FREM2可能作为XFS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治疗价值探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行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文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85例,其中30例行单钳道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观察组),55例行传统开腹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应激指标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焦亡指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水平;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Visick分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80.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45,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0.38 ± 5.39) ml比(63.98 ± 10.35) ml、(20.88 ± 4.27) h比(39.98 ± 5.81) h、(58.03 ± 10.34) h比(76.02 ± 14.27) h、(6.04 ± 1.21) d比(8.74 ± 2.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Cor、E、NE、NLRP3、caspase-1、IL-18和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73 ± 8.57) μg/L比(87.46 ± 10.53) μg/L、(25.15 ± 4.21) μg/L比(37.08 ± 5.17) μg/L、(29.38 ± 4.09) μg/L比(46.85 ± 6.26) μg/L、(6.53 ± 1.17) μg/L比(7.86 ± 1.23) μg/L、(15.35 ± 2.23) μg/L比(18.73 ± 2.54) μg/L、 (239.32 ± 31.19) ng/L比(275.68 ± 36.07) ng/L、(24.97 ± 5.61) nmol/L比(33.61 ± 7.19)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30)比2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45, P<0.05)。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Visick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钳道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更佳,再出血复发率较低,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检出高级别子宫颈病变的阴道镜活检程序的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对高级别子宫颈病变[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及以上病变(CIN Ⅱ +)]检出的价值,并通过基于不同风险条件组合的阴道镜检查实践,进一步优化阴道镜活检程序。 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转诊阴道镜检查的346例患者,在阴道镜下对每例患者的子宫颈实施4个点的定位活检(包括异常图像区域的靶向活检和正常区域的随机活检),用于评估靶向活检和随机活检对检出CIN Ⅱ +的价值、多点活检的增量效应。分析基于不同风险条件(包括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检测结果和阴道镜诊断)的组合后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的效能。 结果:346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8岁(范围为22~61岁);活检后病理诊断为CIN Ⅱ + 190例,占54.9%(190/346)。(1)346例患者均进行了靶向活检,靶向活检检出CIN Ⅱ + 184例(96.8%,184/190),其中53例(27.9%,53/190)是在1级阴道镜异常表现(G1)的区域进行活检检出,131例(68.9%,131/190)是在2级阴道镜异常表现(G2)的区域进行活检检出。即以G2作为阴道镜下活检的阈值,阴道镜检出CIN Ⅱ +的敏感度为68.9%(131/190),而以G1为阈值时敏感度升至96.8%(184/190)。对每例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在阴道镜诊断为G1或G2时,分别增加2个或1个点的靶向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2)346例患者中,270例进行了随机活检,检出CIN Ⅱ + 6例(3.2%,6/190)。随着阴道镜下异常图像(包括G1、G2)累及象限数的增加,随机活检额外的CIN Ⅱ +检出率显著降低( P=0.010)。(3)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HPV 16型阳性和阴道镜诊断为G2是检出CIN Ⅱ +的高风险因素( P<0.01)。这3项高风险因素中,仅存在1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34.0%,第2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增加至51.0%(增加了17.0%),2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存在≥2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90.7%,第2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增加至92.6%(增加了1.9%),2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不存在任何1项高风险因素时,第1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为8.8%,第2个点和第3个点活检的CIN Ⅱ +检出率分别增加至17.6%和23.5%(分别增加了8.8%和5.9%),3个点活检可检出所有CIN Ⅱ +。 结论:在阴道镜检查中,通过靶向活检的多点活检增量效应可提高CIN Ⅱ +的检出率,随机活检作为靶向活检的补充,其作用有限。阴道镜检查时可根据子宫颈癌筛查结果与阴道镜诊断的不同风险条件的组合,相应增减活检点数,以优化阴道镜下活检程序,实现个体化的阴道镜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