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调气解毒"思想论治癌因性疲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癌因性疲乏是一种典型的身心共患疾病,患者常伴随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主观疲劳感,严重影响生命质量.本文结合癌因性疲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程特点,从宗气虚衰、气机壅遏、癌聚毒损3个分期维度,分析癌因性疲乏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在调气解毒的治疗总原则下,提出培本补虚调平衡、解郁散结稳气机、攻邪解毒消癌肿之法,构建癌因性疲乏发生发展及康复阶段身心同调的中医药治疗策略框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黄雅慧从"痰泻"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缓解期多表现为便次增多、便中夹有黏液、偶见少量脓血、黏膜活检炎症指标明显改善等."痰泻"之名首见于《医宗必读》,黄雅慧教授基于书中对痰泻的论述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病位虽在肠腑,实则与脾肺肾密切相关.黄教授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核心病机为湿阻酿痰成瘀,临证以通、化二字为治疗大法,使津气通利、水湿得化而痰泻得止.针对气虚不运、湿流于下,施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培土生金以培本;针对阳虚不温、水气流滞,施以四神丸合真武汤加减益火补土以治标;针对湿滞痰阻、气滞血瘀,施以苓桂术甘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蠲饮祛瘀以求缓.临证常取佳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创新性人体机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传统机能学实验以验证性动物实验为主,强调固定的步骤程序和操作规范,几乎不涉及临床使用的动态检测技术、仪器等。此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由探索的机会,与临床、科研结合不够紧密,不符合医学教育早临床、早科研、自主学习的要求,不能充分实现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南京医科大学近年大力推行的人体机能实验是以人体为实验观察对象,可直接获取人体数据的实验模式,与临床结合紧密,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索自主研发穿戴式实验仪器,实现多路生理信号的长时程检测,实施体验探究式教学设计等,构建了人体机能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沉浸式学习,将医学教育基础和临床结合、实训和虚拟互补、教学与科研融通,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虚拟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标准化病人作为医学教育教学与考核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面临着招募、培训、维护等多重困难。随着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虚拟标准化病人正在逐渐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它兼具标准化病人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优点,能够有效地解决标准化病人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弥补标准化病人的不足。本文对虚拟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主要介绍了虚拟标准化病人的产生背景、在医学教育各领域中的应用和初步评价、开发技术等,以期为虚拟标准化病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刘绍武从“脾虚生风”分期辨治痛风性肾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刘绍武教授秉《黄帝内经》“脾主四肢”之论,认为痛风性肾病以脾虚生风、反伐脾土为起病之因;湿浊壅塞三焦,化生湿热为传变之机;湿瘀互结、伤耗肾络为致病之本。临证强调分期论治,早期以调和肝脾为主,使肝随脾升而风邪自散,关节自和;中期以斡旋三焦,清利湿热为要,使湿浊去而蛋白消;晚期以培补肾元,化湿消瘀为贵,通肾络之不和,使邪去正安。刘老针对疾病早期,常以四逆散使气机和顺,邪无以生;中期常用调肾汤化裁,使三焦湿浊可化,湿热得清;晚期善用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使正气复而湿瘀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工融合在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就医工融合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卫生"教学改革中应用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同时重点阐述了本校践行医工融合的教育理念。将食品科学融入在"食品卫生"的教学革新的方案中,借助食品科学对于食品卫生乃至整个产业链的理解和运用,取"食品科学"之"长",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之"短",完善教程体系,优化"双师型"师资配置,改进教学方式。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与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使之达到理论与应用相呼应、培养具备新时代该领域岗位胜任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系统梳理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的进展、优缺点、注意事项和未来趋势。方法:以流行病学、教学、虚拟仿真作为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论文检测系统,筛选并采用叙述整合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类、整合和分析。检索国内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筛选纳入现有流行病学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进行整合和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章(中文7篇,英文15篇),大多为面向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教学项目。检索到国内流行病学虚拟仿真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24项,省级一流课程21项。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仍处在起步阶段,交互程度多为中等,主要用于3类场景:提高复杂概念和结构的可视化程度,借助低风险、低成本的虚拟环境培训操作技能,作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的有效补充。效果方面,利于学生理解流行病学相关现象和原理,具有突破时空限制、降低教学成本和风险、提高学生专注度和满意度等优势。但也面临起步阶段基础不足,部分学生出现抗拒心理和生理不适等问题。未来需优化开发流程、程序设计等方面,同时应对成本测算、效果评价、课程整合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论: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一环,鼓励结合医防融合的医疗卫生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虚拟仿真教学,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虚拟实验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充分发挥虚拟实验平台的优势。有些传统教学无法开展的实验项目和一些重要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平台上进行学习,并在学习完成后,参加相应的考核。两者的完美结合,可解决目前实验课实验成本过高和实验内容有限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强化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升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ICC置管术虚拟仿真平台的构建及临床培训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虚拟仿真培训平台,并探讨其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20年与2021年参加某省PICC专业技术高级培训班的118名护士参与本研究。其中2020年( n=51)培训以理论授课结合操作实训的形式进行,2021年( n=67)在原有培训形式的基础上引入虚拟仿真平台作为补充。使用SPSS 23.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年的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评价平台的应用效果。通过满意度调查和学习日志,了解平台的使用感受。 结果:2021年参与培训护士的理论成绩为(96.56±3.17)分,操作成绩为(94.06±2.16)分,其中操作成绩优于2020年( t=-11.37, P<0.001),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7, P=0.853)。2021年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护士中63人(94.0%)认为本平台能辅助提高培训效果;61名(91.0%)护士期待虚拟仿真技术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与培训中应用。 结论: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提升临床护士置管操作培训的效果和满意度,为相关技能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口腔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口腔医学生培养中,实验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牙体预备是每个口腔学生必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以邻 洞预备训练为例,将虚拟仿真教学与改良的实体教学深度融合,遵从"以虚辅实,能实不虚"的原则,从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口腔医学实验教学效果出发,以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的需求进行思考,启动邻 洞牙体预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对应实体训练教具有望完成该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在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