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ernicke脑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0岁,2020年1月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B-2(WPSS评分3分)",分别于2020年1月、2020年3月和2020年5月应用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移植前骨髓原始粒细胞占0.020,微小残留病(MRD)0.77%,WT1基因定量18.658%,NPM1-A基因突变定量1.244%。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4 g·m -2·d -1,移植前10 d(-10 d)、-9 d,地西他滨20 mg·m -2·d -1,-10 d~-6 d,白消安3.2 mg·kg -1·d -1,-8 d~-6 d,环磷酰胺1.8 g·m -2·d -1,-5 d、-4 d,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 -1·d -1,-5 d~-2 d,司莫司汀250 mg/m 2,-3 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西罗莫司、霉酚酸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患者于2020年8月18日行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女供母,HLA 6/12,AB+供A+),回输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MNC)9.63×10 8/kg,CD34 +细胞3.84×10 6/kg。移植后11 d(+11 d)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3 d患者发生呕血,给予禁食水、抑酸治疗。患者高热,血培养、病毒、细菌、真菌筛查均为阴性,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未降。+8 d,患者出现皮疹。+9 d,患者发生上腹部烧灼感伴腹泻,考虑急性GVHD,加用甲泼尼龙2 mg·kg -1·d -1,体温降至正常。+13 d,患者血脂明显升高(甘油三酯38.18 mmol/L,总胆固醇8.65 mmol/L)。患者间断恶心、呕吐伴上腹不适,+14 d,患者出现乳糜血(甘油三酯41.70 mmol/L,总胆固醇7.49 mmol/L),停西罗莫司(此时西罗莫司浓度17.7 μg/L),改为环孢素A治疗GVHD,甘油三酯降至3.80 mmol/L,总胆固醇降至6.15 mmol/L。+25 d,患者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好转,血巨细胞病毒、EB病毒DNA阴性,环孢素A浓度165.5 μg/L。+26 d,患者昏睡,定向力、计算力障碍、四肢肌力下降,腰穿脑脊液压力100 mmH 2O,氯114.3 mmol/L,葡萄糖8.30 mmol/L,蛋白0.55 g/L。脑脊液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抗酸杆菌均阴性,脑脊液神经免疫病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AQP4、MOG、MBG抗体均为阴性。脑脊液和外周血病毒PCR筛查均阴性,脑脊液病原体二代测序(NGS)阴性。TMA筛查阴性。头颅平扫+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双侧颞叶深部(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左侧颞叶皮层多发异常信号并下丘对侧斑片明显强化灶。右侧小囊幕增厚并明显强化。结合患者近1个月进食差,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考虑不除外Wernicke脑病,给予维生素B 1 200 mg每8 h 1次治疗,+27 d患者神志转清,肢体肌力明显好转。患者维生素B 1<1.0 μg/L,明确诊断为Wernicke脑病,继续补充维生素B 1治疗。复查头颅MRI: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多发异常信号并双侧下丘、右侧小脑幕明显强化灶,较前部分病变信号明显减低,范围减小。+30 d,复查骨髓完全缓解(CR),MRD阴性,NPM1基因突变阴性,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完全供者型。+36 d,间断谵妄,给予奥氮平对症治疗后好转,+50 d,患者谵妄好转,停用奥氮平。随访至移植后8个月,患者无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环孢素A血浓度50 μg/L,原发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MRD阴性,STR-PCR完全供者型。头颅MRI: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多发异常信号并双侧下丘脑、右侧小脑幕病变强化灶明显减低,范围明显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的疗效及预后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5例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的儿童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的转归,初步评价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风湿科明确诊断并完整随访的难治性SLE患儿15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治疗时期(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6个月和12个月)患儿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医师整体评估(PGA)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判断贝利尤单抗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 ± s表示,计量资料两样本比较采用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儿男女比例为3∶2,起病年龄(7.93±4.99)岁;基础治疗时间4个月~5年1个月;以狼疮性肾炎(LN)为主要靶器官损害者8例,持续1年以上低补体血症为主者2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者2例;合并抗磷脂综合征2例;婴幼儿早发型SLE 1例。其中1例LN患者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及双膝关节股骨头远端梗死、3例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及髋关节梗死。患儿均经规范传统治疗诱导缓解3个月及以上,维持期存在疾病活动度轻-中度活动,糖皮质激素减药困难。应用贝利尤单抗基线时,SLEDAI-2000评分4~13分;PGA评分1~2.50分。基础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片)和抗疟药,依据靶器官损伤情况不同,同时应用环磷酰胺和/或雷公藤治疗。接受静脉注射贝利尤单抗后的药物安全性显示,本研究患儿中有1例治疗后4周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另外1例患儿于治疗后8周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分别给予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余13例患儿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治疗后4周,SLEDAI-2000与PGA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DAI-2000 P=0.002;PGA P=0.006),临床无复发病例。1例家族性冻疮样红斑狼疮患儿,治疗2周后,皮疹明显改善,治疗8周后出现低热伴皮疹增多;治疗16周后,体温正常,皮疹基本消退。 结论:贝利尤单抗治疗难治性儿童SLE临床有效,至今无严重不良事件记录。但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长期深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诱导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合成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并探讨其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死亡的影响.方法:以补骨脂酚为起始化合物,通过甲酰化和席夫碱反应获得补骨脂酚衍生物1、2,并经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鉴定其结构;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Anex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法检测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JC-1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DCFH-DA法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结果:根据波谱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合成获得1个新结构的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其化学名为2-{(E)-5-[(S,E)-3,7-dimethyl-3-vinylocta-1,6-dien-1-yl]-2-hydroxybenzylidene}hydrazine-1-carboximidamide(衍生物2).MTT法结果显示,补骨脂酚及其衍生物对MDA-MB-231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其中衍生物2对MDA-MB-231细胞显示较强的细胞毒性,其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13.11±1.09)、(6.91±1.78)和(2.23±1.32)μmol/L,但对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 毒性较低,作用 72 h的IC50 值为(31.23±1.58)μmol/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衍生物2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衍生物2作用后的MDA-MB-231细胞中Bax/Bcl-2比值增加,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胱天蛋白酶3激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增高.结论:新型补骨脂酚氨基胍衍生物可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且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较小,可作为抗三阴性乳腺癌的先导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补肾活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补肾活血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GeneCards、OMIM、CTD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构建PPI网络、"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对关键靶点进行GO、KEGG分析,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补肾活血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靶点.结果 网络药理学表明,补肾活血方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谷甾醇、异补骨脂查耳酮、阿魏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关键靶点为EGFR、SRC、JUN,主要通过PI3K/Akt、MAPK、Rap1、Ras、Ca2+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动物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方能降低胰岛素水平,增加各级卵泡数和黄体数,降低LH、T水平,升高E2、FSH水平,改善卵巢组织病理形态,颗粒细胞层数变多且规则排列,升高卵巢组织PI3K、p-Akt/Akt蛋白表达.结论 补肾活血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特性,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亲和超滤-液质联用技术筛选补骨脂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采用亲和超滤-液质联用技术筛选补骨脂Psoralea Fructus中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潜在活性成分.方法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rbB1,EGFR)为靶蛋白,将补骨脂水提液和EGFR蛋白液共同孵育,利用基于亲和超滤原理的超速离心法和解离剂对活性配体进行分离和筛选,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质谱技术对与EGFR蛋白亲和的补骨脂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通过计算结合变化率比较活性成分与蛋白之间的结合能力.结果 共筛选得到4 种与EGFR亲和的补骨脂活性成分,通过对结合变化率进行比较,发现psorachalcone A与EGFR蛋白结合变化率最大.结论 该研究为补骨脂防治子宫内膜癌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补骨脂肝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补骨脂因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而广泛用于肾部疾病、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妇科病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多次通报警示补骨脂相关制剂(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致康胶囊)引发的肝损伤问题,更有单味补骨脂引发肝损伤的临床病例报道,其肝损伤现象已成为当前行业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带来极大挑战.课题组前期基于脂多糖模型证实了补骨脂具有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并从体内外角度相互验证了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补骨脂酚、补骨脂定或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NLRP3信号通路等引发肝损伤.通过对近年来补骨脂肝毒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探讨引起补骨脂肝毒性的主要毒理机制,并总结了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对减轻补骨脂肝毒性的重要意义,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IRE1α/TRAF2/JNK信号通路在急性肝衰竭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潜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急性肝衰竭(ALF)是临床上最危重的一种肝脏疾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由于ALF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手段有限,成为肝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是ALF进展中一个关键的生物学过程,IRE1α/TRAF2/JNK通路作为内质网应激信号传导的一部分,在疾病的发展中发挥着放大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凋亡、抑制肝再生能力等作用.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瑰宝,从中药单体中寻找有效防治ALF的药物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在通过阐述IRE1α/TRAF2/JNK通路在ALF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总结红景天苷、楮实子、补骨脂+五味子、黄芩素、京尼平、山柰酚、白藜芦醇、沙棘多糖提取物、木犀草素等中药单体调控该通路的潜在价值,以期为ALF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补骨脂酚通过线粒体自噬抑制人肝癌Hep3B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中药补骨脂活性成分补骨脂酚(BAK)诱导人肝癌Hep3B细胞生长抑制的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法(MTT法)检测BAK对人肝癌Hep3B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相差显微镜观察BAK处理后Hep3B细胞形态变化;Hoechst/Mitotracker/Rhodamine荧光探针染色结合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分析BAK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考察BAK处理后自噬标志性蛋白溶酶体相关蛋白1(LAMP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SQSTM1蛋白(p62)以及线粒体自噬标志性蛋白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线粒体膜蛋白(Tom20)的表达情况;MTT法考察线粒体自噬抑制剂氯喹(CQ)、巴弗洛霉素A1(Baf-A1)对BAK诱导的肝癌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结果]BAK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Hep3B细胞生长;高内涵实验结果表明BAK能够升高线粒体质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BAK可以上调LAMP1、LC3、PINK1、Parkin表达量,下调p62、MFN2及Tom20蛋白表达;加入线粒体自噬抑制剂可显著逆转BAK诱导的Hep3B细胞生长抑制.[结论]补骨脂酚通过线粒体自噬抑制人肝癌Hep3B细胞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蛇含委陵菜抗炎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研究蛇含委陵菜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方法 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筛选蛇含委陵菜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提取物的水部位(FPA)、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部位(FPB)、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部位(FPC)的抗炎活性.进一步用MCI、Sephadex LH-20、正相和反相硅胶等柱层析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蛇含委陵菜FPB具有抗炎活性,并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1)、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2)、毛两面针素(3)、附子亭碱(4)、1,2-二羟基蒽醌(5)、熊果苷(6)、山柰酚(7)、桔皮素(8)、异鼠李素(9)、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10).结论 蛇含委陵菜FPB是其抗炎活性部位;从该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4、7~10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补骨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8
补骨脂Psoralea corilyfolia L.是一种常用的重要中药材,主要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诸多中医的处方成分.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补骨脂中分离鉴定出30余种化学成分,如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苯并呋喃类等,共同实现补骨脂的作用发挥.大量的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骨质疏松、增加皮肤色素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补骨脂中有少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检测,指明补骨脂的潜在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仍需继续研究.补骨脂还可通过影响肝再生、氧化应激、胆汁酸平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途径引起肝毒性,伴随补骨脂及其复方制剂用药过程中引起肝毒性的报道日益增多,补骨脂的肝毒性也受到广泛关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补骨脂的药理作用和毒性着手,综述该中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资源综合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