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子毒性反应重现及配伍减毒效应的虚拟仿真实验设计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与干姜配伍是附子减毒的基本手段,但囿于医学伦理的相关规定以及动物实验的局限性,附子与干姜配伍减毒实验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难以有效开展;虚拟仿真技术为该实验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可能,且虚拟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高、可重复操作、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各类组学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筛选毒性生物标志物、预测中药毒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但应用范围仍有待扩大。在中药导致器官损伤方面,多用于研究肝毒性。在中药减毒机制方面,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更具优势,二者在探索炮制或配伍使中药减毒增效方面具潜在前景。将组学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相联用,有利于对中药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GC-MS代谢组学的牛黄解毒片配伍减毒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牛黄解毒片复方配伍的减毒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24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雄黄组(1.0 g·kg-1)和牛黄解毒片组(7.8 g·kg-1),每组 8 只,连续口服给药 14 d,采集各组小鼠的肝脏和肾脏,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肝脏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肾脏中肌酐(Cr)、尿酸(UA)的含量;GC-MS代谢组学分析肝脏和肾脏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与雄黄组比较,牛黄解毒片组小鼠肝脏中ALT、AST和肾脏中Cr、UA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肝脏和肾脏病理损伤减轻;筛选出柠檬酸、抗坏血酸、天冬酰胺、左旋多巴、苯丙氨酸等 17 种与减毒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涉及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等通路.结论 牛黄解毒片复方配伍降低了雄黄的肝肾毒性,减毒作用可能与回调氨基酸代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附子药理作用机制及减毒增效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效,但对心脏、肝脏等多系统具有毒性作用,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值得探究.目前,对附子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强心、保护血管、抗肿瘤、抗炎镇痛及保护神经系统等方面,并在不断挖掘新的方向,如调节免疫及改善糖尿病等.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地调控相关信号通路、离子通道等,在生物体内发生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和系统水平的改善.对附子的减毒增效的研究主要是在炮制方法的革新和药物配伍的作用机制等方面.随着科技发展,无胆炮制、微生物发酵技术等逐渐推广应用,不仅能在降低附子毒性的同时维持甚至提升附子的药理作用,还研发出某些疾病的专属性炮制品,对附子的毒理及配伍后药物成分研究也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对附子近年来的药理作用及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阐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更好地利用附子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病-证-症结合视域对方药配伍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当前疾病谱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传统中医的方药配伍已难以全面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故本文基于病-证-症结合的诊疗模式,结合西医学的发展成果,对传统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探索性思考.本文提出以辨证用药为君、辨病用药为臣、对症用药为佐及调和用药为使的组方原则,形成以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对症治疗与减毒增效为核心环节的治疗方案.本文致力于解决当前疾病谱增多、证候类型与症候群复杂化等临床问题,为中医临床组方用药提供新的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本草经典理论体系之饮片炮制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医临床用药有 2 个最重要的特色:一是药材炮制成饮片后方能入药,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功效属性均源自饮片;二是饮片需经临床医师辨证论治、复方配伍后使用,这样才能以君、臣、佐、使的和合之力发挥最佳疗效.炮制是形成性、味、归经等中药药性的重要阶段,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必经过程.炮制的自身发展也经历了从临床用药需求到药性形成需求的升华,从简单净制处理到水火共制成就药性的演变,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到生物变化的递进,从产地粗加工到减毒增效、改性存效的精妙工艺传承.从炮制称谓演变开始,系统梳理炮制方法变迁、炮制目的演进、炮制工艺的传承,以期勾勒出本草经典中蕴含的中药饮片炮制科学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桃仁现代研究进展和炮制方法历史沿革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桃仁Persicae Semen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在我国具有广泛且悠久的应用历史.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及现代研究文献报道,梳理桃仁的历史沿革,并对其现代炮制规范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为了全面理解药材,对桃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还特别关注了药对配伍使用角度.有助于从多个方面全面了解药材的特性和潜在效果,为后续对桃仁炮制前后主要成分、指纹图谱、药理活性变化和减毒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以期为其质量评价、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00至2023年雷公藤多苷研究热点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梳理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的研究现状与热点,为今后TG的深入研究与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中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关于TG的文献,使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数据合并、查重及清洗,采用Excel 构建年度发文量折线图,运用VOSviewer 1.6.13软件和CiteSpace 6.2 R2软件对其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相关图谱.[结果]共纳入1 752篇文献,2008年以来,发文量阶段性增长后,近几年有下降趋势;共涉及作者4 186位,其中核心作者75位,形成了以丁樱、李振彬、林娜、崔瑞琴、陈卫东等为代表的合作团队;主要发文机构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其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研究机构相对独立分散,多是中医类院校与其附属医院的合作,跨地区的合作较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共形成了6个聚类,研究热点主要是TG联合用药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及皮肤黏膜类疾病的临床研究,以及TG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近几年突现的关键词有皮炎湿疹、咪唑斯汀、炎症因子、免疫功能、他克莫司等.[结论]TG在肾脏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是研究热点,皮炎湿疹等皮肤黏膜类疾病、TG作用机制及炎症因子等领域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各团队间仍需加强合作,加强TG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并探索有效的配伍减毒方式,为今后TG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药物代谢酶的附子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温阳化气的功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应用体系.由于附子存在"效毒二重性",当过量服用和配伍不当时,其中所含的二萜类生物碱会对机体的心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坏,但其潜在机制是否与肝脏药物代谢酶的代谢相互作用有关仍不明确.本文从肝脏药物代谢酶角度阐述附子活性成分的代谢特性及其配伍对药物代谢酶的亲和作用和机制,扩大附子的用药范围,降低毒副作用,促进附子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以期为附子配伍减毒增效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及其合理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补骨脂肝毒性及其减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补骨脂因含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骨生长、神经保护等作用而广泛用于肾部疾病、脾胃病、肢体经络病、妇科病的治疗,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多次通报警示补骨脂相关制剂(如壮骨关节丸、仙灵骨葆胶囊、致康胶囊)引发的肝损伤问题,更有单味补骨脂引发肝损伤的临床病例报道,其肝损伤现象已成为当前行业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带来极大挑战.课题组前期基于脂多糖模型证实了补骨脂具有特异质肝损伤的属性,并从体内外角度相互验证了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补骨脂酚、补骨脂定或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NLRP3信号通路等引发肝损伤.通过对近年来补骨脂肝毒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探讨引起补骨脂肝毒性的主要毒理机制,并总结了配伍减毒和炮制减毒对减轻补骨脂肝毒性的重要意义,为补骨脂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