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赞臣辨治咽喉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民国海派医家张赞臣辨治咽喉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方法:以张赞臣1931年出版的《咽喉病新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同时期所发表文章等文献资料中的咽喉病相关内容,对张赞臣辨治咽喉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张赞臣立足经典、溯源辨彰,同时积极汲取西医精华,贯彻中医为本、西学为用的原则,其临证特色可概括为:咽喉病证治种类全面,治法详尽,辨证多样;详察病因,从本论治;咽喉疾病,内外兼治;重视预防,寓于日常四个方面.结论:张赞臣辨治咽喉病经验独到,辨证精确,治法多样,研究继承张赞臣治疗咽喉病的经验特色,有助于丰富咽喉病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对现代咽喉疾病辨治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本草问答》探究唐宗海中西汇通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本草问答》是晚清著名医家唐宗海所撰的本草药理专著,体现了唐宗海中西汇通的学术色彩.本文简要介绍唐宗海的生平与成书背景,分析《本草问答》阐发汇通中医药理论的特点,认为该书在立足阴阳五行水火气血理论,重视药物自然属性的同时,引用物理学、化学、气象学、西医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以补充论证中医观点.从"衷中""参西"两个方面讨论唐宗海在《本草问答》中体现的中西汇通学术思想,总结认为《本草问答》是一部以中医议论为主,兼有西学观点,通过借鉴或对比,力图证明中医药理观点正确性的著作,此亦为中西汇通学派学术思想的基本构成,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对我国针灸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受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影响,我国近代针灸理论著作吸纳西医知识,应用西医医理阐述针灸原理,并将经络腧穴理论与西医知识比附;临床论著引介新颖技术,采用西医疾病论述针灸治疗,并对操作规范有所关注;针灸教育加入西医课程,学科设置逐步细化.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促进了我国近代针灸理论与西学汇通,为针灸临床增添了新颖技术与经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针灸教育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近代药学教育的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梳理药学教育独立之初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经验和教训.通过文献查阅法,总结归纳法,认为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中医药体系受到西医西药的强烈撞击,近代药学教育开始出现,其高等、中等、初等教育的机构还不能形成体系.但是,其奠定了药学教育的基础,培养出来的药学人才对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心医学与气络学说对中医“心主神明”论及其基础研究的影响及作用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中医传统理论当中心脏与心理情志是紧密相连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脑主神明”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当代中医学科的划分上,心理情志类疾病已经归属于脑病门类之下,心脏与心理情志之间的关系基本被割裂开来.然而,双心医学的出现,虽然在西方医学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但却为中医学传统的“心主神明”论找到了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其基础研究必定会找到医学界对心脏与心理情志之间的深层联系.气络学说的发展与完善是中医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重要发展与创新,有助于将中医宏观的整体辨证思维与现代微观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双心医学领域为中医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西域医学为引论中西医结合
编辑人员丨2023/8/6
西汉以来随着丝绸之路逐渐开辟,中医药与西域医药不期而遇,有过很好的融合.清末民国时期,西学东渐,西医西药传入中国,与中医药有过激烈的碰撞.部分中医药学者认识到中医学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被提出,目前中西医结合主要有“中为西用”“西为中用”以及“中西医结合”三种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的检视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8年10月12日,笔者受邀参加第638次香山科学会议"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论坛,并就"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进行发言.发言内容既有专家学者观点的引用,也有个人的检视和思考.现将发言稿整理成文,和同道研讨.1 中西医结合的起承及发展1.1 中西医结合的起承西学东渐始于明清,但直至20世纪初,西方医学才凭借积蓄一百多年的技术能力在我国站稳脚跟,并与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短兵相接,形成竞争态势.双方既有废存的水火不容,也有实用的吸收汇通.张锡纯先生主张"衷中参西",以中医理论为纲,以西医方法为补,以治愈为最终目的,是中西汇通的典型代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民国针灸译著《最新实习西法针灸》内容及其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最新实习西法针灸》是由日本针灸医籍《实习针灸科全书》翻译而成,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将解剖学引入经穴定位中的针灸医籍.该书在民国初年探索针灸科学化的进程中编译出版,分为针术之沿革、经穴解剖学、针灸学治病以及实验谈(医案)4个章节,其西学内容丰富,将解剖与经穴的定位相结合,是较有特色的内容.同时,该书将西医病名、西医治病系统应用于针灸治病中,对突破我国传统针灸的固有模式有所启示.本文主要介绍该书的版本概况、编译者信息、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论述此书的内容特点及对近现代针灸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学术传承之否定要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药传承数千年来,许多老中医疗病虽效如桴鼓,但很难为近现代医学所理解,其传承日益令人堪忧.近代中医药在西学东渐大潮下屡遭挫折,源于其中蕴含大量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中医药传承的关键所在.隐性知识的传承,关键就在于否定的应用.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中否定的应用有着3个要义:①否定的主体应是自我;②否定的关键在于空,就是要做好接纳的准备;③无条件积极关注.只有否定自己过去的经验,全身心地体会老中医临床,积极接纳老中医隐性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达到真正的扬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脏腑体用学说指导下的"三部诊疗"中西医结合辨证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三部诊疗"作为脏腑辨证拆解式的中西医结合辨证策略,是以"病证结合"与"脏腑体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辨寒热为辨证框架,结合现代医学检验方法,引申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中西医结合辨证策略."三部诊疗"是围绕"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以"主症"定"证"辨证模式为第一部,以"西医疾病"定"脏"为第二部,结合"单证"或"复合多证"确立证候诊断为第三部,作为脏腑辨证拆解式的辨证策略,以期为西学中临床医生与中医临床医生解决临床辨证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或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