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多尺度注意力的脊柱侧弯Cobb角自动估计算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X线图像Cobb角测量法是评估患者脊柱侧凸严重程度的"金标准".由于X线图像中肋骨和骨盆阴影重叠以及椎骨形态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工测量在寻找关键点时步骤复杂且耗时长,快速且准确的Cobb角自动测量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现有深度学习方法中基于分割的方法易受图像质量影响;基于关键点检测方法过于关注局部特征提取导致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椎骨为中心的标志点检测方法,来实现脊柱侧弯Cobb角自动估计算法.方法 构建一种基于融合多尺度和注意力机制M型椎骨检测网络(multi-scale attention M-shaped network,MSAM-Net).首先,使用多尺度金字塔拆分注意力(multi-scale pyramids squeeze attention,MPSA)模块和注意力特征融合(attentional feature fusion,AFF)模块提取椎骨特征和上下文信息,然后,根据椎体中心和角偏移量定位4个角标志点,以在脊柱侧弯评估任务中提高椎骨标志点检测的性能,进而实现近胸段、主胸段和胸腰段曲线的Cobb角估计.结果 为了评估Cobb角估计与真实侧弯角度之间的偏差程度,本研究算法基于AASCE MICCAI 2019挑战赛数据集,使用4种指标对Cobb角精度进行评估,分别是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ymmetric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SMAPE)、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D)、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MD)和切比雪夫距离(Chebyshev distance,CD).测试得到SMAPE为9.39%,ED为4.18;MD为5.92;CD为5.34.与基于分割和检测的5种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实现更好的Cobb角测量结果.结论 本研究可以准确识别和定位X线图像中椎骨,帮助医生测量AIS患者的Cobb角,为临床AIS诊断、手术计划和脊柱健康分析提供决策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有晶状体眼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眼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眼、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眼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体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143, 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体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404, 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342, 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 R2=0.661, 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 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体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前动脉返支为蒂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儿童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的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患儿资料。患儿均分期进行手术治疗:(1)术前通过按摩以及牵引支具逐渐牵拉桡侧软组织以及腕关节,最大化桡侧间隙。(2)取同侧下肢的腓骨头,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骨瓣移植重建桡骨远端以及腕关节的稳定结构。(3)至少6个月后,对于Blauth Ⅳ型及以上拇指发育不良的患儿进行示指拇化手术。通过测量桡偏角、腓骨生长长度以及桡骨/尺骨长度比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4例男性患儿,均右侧受累,年龄16~62个月龄,平均30.5个月龄。术后随访19~78个月,平均40.5个月。3例患儿伴Blauth Ⅳ型或Ⅴ型拇指发育不良,于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术后1年左右行示指拇化术。移植骨均顺利骨性愈合;桡偏角度平均纠正24°;重建的桡骨远端均获得了一定的生长,取板时的桡骨长度较术后6周时平均增长13.2%;桡骨/尺骨长度比较术前平均改善13.3%。结论:采用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腓骨头骺瓣治疗Bayne-Klug Ⅱ、Ⅲ型桡骨发育不良,重建桡骨远端具有纵向生长能力,可有效矫正桡偏畸形,避免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 Ⅲ型和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评估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 Ⅲ、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30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63例;年龄(5.8±2.9)岁;左侧62例,右侧68例;伸直尺偏外旋型106例,伸直尺偏内旋型2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至3 d,其中急诊手术20例。骨折分型:Gartland Ⅲ型64例,Gartland Ⅳ型66例。按照整复骨折手法、置入克氏针顺序和方式不同分为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 n=65)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 n=65)。通过数字影像学检查系统测量伤肢Baumamn角,评估术后肘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度数、术后Baumamn角改变及丢失角度和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所有入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骨折均愈合。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手术时间为(38.03±18.17)min,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手术时间为(24.99±12.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随访时间为(14.57±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5.04±5.72)d;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随访时间为(14.03±2.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4.26±4.9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后期随访中,伤肢发生肘内翻畸形共3例(其中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2例,分别为-6°和-5°;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1例,为-3°),克氏针松动2例(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各1例,均于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伤肢发生肘内翻畸形例数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2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1例)和克氏针松动例数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1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针道感染1例(为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患儿,出现于术后2周,予加强换药、外擦莫匹罗星软膏后治愈),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无一例针道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均无一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Volkmann挛缩和骨化性肌炎。术后3个月,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肘关节ROM角度,屈肘角度为(136.01±4.26)°、伸肘角度为(7.04±2.11)°、过伸角度为(6.11±3.67)°;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肘关节ROM角度,屈肘角度为(141.90±3.76)°、伸肘角度为(4.90±2.78)°、过伸角度为(3.27±2.27)°;两组伤肢肘关节ROM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术后即刻Baumamn角为(72.0±6.5)°,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术后即刻Baumamn角为(74.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术后12个月及以上(末次随访)Baumamn角丢失角度为(3.86±1.07)°,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术后12个月及以上(末次随访)Baumamn角丢失角度为(3.58±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Flynn肘关节功能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中优53例、良5例、可5例、差2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中优60例、良3例、可1例、差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治疗Gartland Ⅲ、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更短,后期肘关节屈伸功能和提携角外观恢复均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卒中后偏瘫肩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5.778, 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933、14.493, 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 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 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87, 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 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 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患者1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及手术相关指标;随访两处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末次随访测量患腕影像学参数: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采用DASH评分及Mayo评分评定患腕功能,并记录患腕与健侧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5.3±6.8)个月。所有患者桡骨远端及舟骨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0.6±2.8)周,舟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5±3.8)周,无延迟愈合、舟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平均掌倾角为(8.8±5.2)°、尺偏角(17.2±6.6)°、桡骨高度(11.5±4.8)mm;患腕平均DASH评分为(12.3±5.4)分;根据Mayo评分标准:优9例,良3例,可1例。患腕平均掌屈角度(49.4±8.2)°小于健侧(5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腕背伸、尺偏、桡偏、旋前与旋后角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舟骨骨折发病率低,临床应注意鼻烟窝压痛症状及完善CT扫描,避免漏诊。一期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与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舟骨骨折,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男24例、女45例,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5, P<0.001);下肢力线由术前的160.9°±0.5°改善至术后的17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03, P<0.001)。KSS膝评分由术前的(54.8±0.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85.0±0.5)分,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6.5±0.7)分提高至术后的(85.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45、36.58,均 P<0.001)。术中股骨与胫骨截骨量与术前规划相比截骨误差在2 mm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胫骨平台外侧97%,胫骨平台内侧100%,股骨远端外侧100%,股骨远端内侧99%,股骨后髁外侧93%,股骨后髁内侧100%;术后正位X线片测量角度误差在3°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股骨远端外侧角为100.0%,胫骨近端内侧角为100.0%,髋-膝-踝角为100%。除1例术后伤口发生脂肪液化外,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TKA假体安装准确、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炎性疾病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植骨的3D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畸形愈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植骨掌侧入路3D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畸形愈合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科采用不植骨掌侧入路3D截骨延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畸形愈合患者8例。术前行双腕X线及CT扫描,测量患侧桡骨较健侧短缩2.3~8.0 mm,平均(5.4±1.8) mm,尺偏角为6.4°~15.4°,平均(12.5±3.1)°,掌倾角为-17.2°~28.2°,平均(-1.9±18.0)°。用Mimics 21.0软件重建双腕三维图像,将健侧图像导入3-matic软件进行镜像,并与患侧图像拟合,设计出截骨平面和截骨角度。术后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并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腕关节的活动度、握力比(患侧/健侧)、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以及改良Mayo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5.3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5个月。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随访(106.25±11.88)°较术前(72.50±16.69)°显著改善,握力、VAS评分、改良Mayo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优6例,良2例。 结论:不植骨掌侧入路3D截骨延长矫正关节外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操作性较强,能够较好地纠正畸形,显著改善腕关节功能,避免了取髂骨及局部植骨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阶梯治疗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二期钢板内固定的阶梯治疗方案治疗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5年6月—2022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脱位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2~51(41.5±5.2)岁。患者均采用一期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二期钢板内固定的阶梯治疗方案。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二期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针道感染、正中神经炎症状、下尺桡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内固定断裂失效、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术后12个月,测量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前旋后角度,观察腕关节活动恢复情况;依据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MMWS)评定腕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一期、二期手术,2次手术间隔5~12(8.1±3.5)d。患者一期手术时间1.2~3.2(1.6±0.8)h、术中出血量50~200(90±35)mL,二期手术时间1.5~2.5(1.8±0.3)h、术中出血量30~100(45±15)mL。患者二期手术后住院时间13~28(15.6±5.6)d。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出现浅表针道感染1例,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1例,正中神经炎1例,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下尺桡关节不稳1例,有异常活动但无明显疼痛,未进行干预治疗。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13.5±4.6)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断裂失效、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8~3.7(3.1±0.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肢腕关节屈曲40°~70°(48.3°±3.5°)、背伸45°~75°(55.5°±3.2°),前臂旋前60°~87°(65.6°±5.1°)、旋后46°~82°(60.5°±4.6°)。术后12个月,MMWS为72~96(85.0±6.8)分,腕关节功能优13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5%(23/26)。结论:对于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一期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二期钢板内固定的阶梯治疗方案治疗,骨折均愈合,腕关节功能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折叠式可调节角度侧卧位固定架在危重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折叠式可调节角度侧卧位固定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入住ICU,意识障碍或镇静状态、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60例,按照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取侧卧位80°后使用固定架支撑,对照组患者取侧卧位80°后使用海绵三角枕支撑。2 h后使用三量数显角度尺测量2组患者躯干和床垫平面的角度,计算2组患者维持侧卧位的有效率;观察2组患者受压皮肤压疮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维持侧卧位的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33.3%(10/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3.25, P<0.001)。2组患者受压皮肤均无压疮发生。 结论:折叠式可调节角度侧卧位固定架可维持有效侧卧位,达到引流痰液、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增加氧合、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相比海绵三角枕承重力强,适用于不同体质量患者;小巧可折叠易于收纳;方便清洗消毒;性价比高;可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