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近视行不同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以及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早中期角膜各区域上皮下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屈光手术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55例(11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22例(44眼)、FS-LASIK组18例(36眼)、LASEK组15例(30眼)。各组于术后1、3、6个月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各区域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对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间的神经纤维各参数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行SMILE术后早期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密度、分支密度、长度及宽度较FS-LASIK和LASEK术后更佳,修复速度也更快,较早达到术前水平。而FS-LASIK术后包括角膜瓣在内的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修复情况居于SMILE和LASEK之间,LASEK术后早期特别是中央区白色瘢痕样混浊明显,且不同区域的角膜修复速度最慢、质量最差。术后1个月,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中央的角膜神经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TBD)明显优于LASE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MILE组的主要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NBD)明显优于FS-LASIK组和LASEK组( HSD=4.367, P=0.005; HSD=4.237, P=0.008)。术后3个月,SMILE组中央CNFD、CNBD、CNFL明显优于FS-LASIK和LASEK组(均 P<0.05);LASEK组神经纤维宽度(CNFW)明显优于SMILE和FS-LASIK组( HSD=3.457, P=0.003; HSD=3.668, P=0.004)。术后6个月,SMILE组中央CNFD、CNBD以及CNFL均优于FS-LASIK和LASEK组(均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激光角膜屈光术后早中期,SMILE各区域的神经修复情况较FS-LASIK和LASEK均有显著的领先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CL-iLSCD)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角膜病门诊确诊为CL-iLSCD并接受药物治疗和随访的17例患者(25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为(36.4±6.9)岁。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和角膜缘尤其是上皮病变范围,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转归和相关因素等。结果:所纳入的患者有4~30年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史,中位数为10年;每日戴镜时间为(10.5±2.5)h。88.0%(22/25)的患眼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或疼痛、眼红和畏光等症状。常见体征为角膜上皮梳齿状和(或)漩涡状迟发性荧光素染色,上方角膜缘(11~1点钟方位)受累最多(25/25,100.0%),并伴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神经纤维长度降低等活体影像学表现异常。结合影像学参数综合等级评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各为5、11和8只眼。80.0%(20/25)的患眼曾发生误诊。停戴角膜接触镜并给予以人工泪液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所有患眼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其中13只眼治愈,12只眼好转。结论:CL-iLSC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早期体征较为隐匿。停戴角膜接触镜和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 50组[50 μg/mL,8只(16眼)]、NGF 100组[100 μg/mL,8只(16眼)]与NGF 200组[200 μ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NGF 50组、NGF 100组与NGF 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371, P=0.252; F=0.372, 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 P<0.05),各组间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05, P=0.119; F=0.923, 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后1个月NGF 100组与NGF 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 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 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 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均 P<0.05);在术后3个月NGF 200组大于NGF 50组与2个非NGF组,NGF 100组和NGF 50组均大于2个非NGF组(均 P<0.05)。 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胶原交联中核黄素浓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可以用于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感染性角膜炎、角膜融解和角膜基质水肿等病变。临床上常用的CXL方案为核黄素-紫外光交联,角膜中的核黄素浓度和分布是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角膜中核黄素浓度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荧光显微镜成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无创实时检测、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法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LDI-IMS)等,不同方法之间结果可能存在差异。现对目前研究中的核黄素浓度及其检测方法做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伴双眼角巩膜炎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2岁,于2020年12月15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门诊,主诉双眼眼红伴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患者就诊前1个月内曾于外院诊断为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葡萄膜炎,先后给予双眼阿昔洛韦滴眼液每2 h 1次,可乐必妥滴眼液4次/d,氧氟沙星眼膏每晚1次,普南扑灵滴眼液3次/d,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美开朗滴眼液2次/d,阿法根滴眼液2次/d,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每晚1次,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等药物治疗,但眼部症状仍进行性加重。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疾病史,否认发热、咳嗽、游走性关节痛、皮疹等全身症状。就诊当日进行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为0.4,左眼为0.8,眼压右眼为15.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33.3 mmHg,双眼球结膜重度弥漫性充血,右眼角膜透明,左眼颞侧角膜上皮假树枝样浸润(图1),角膜荧光素染色提示双眼角膜上皮弥漫性脱落,KP(+),前房清,前房中深,瞳孔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视网膜及黄斑未见明显异常。角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右眼角膜上皮及上皮下见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上皮下神经丛稀疏、断续;内皮面见条索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内皮层见散在小片状暗区(图2);左眼角膜上皮细胞水肿,疱样改变,片状缺损,伴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上皮下神经缺失,浅层基质水肿;内皮面见条索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内皮层见散在小片状暗区(图3)。辅助检查:血液沉降35 mm/h,类风湿因子58 U/ml,超敏C反应蛋白8.030 mg/L,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呈阳性,蛋白酶3-ANCA呈阳性,抗核抗体初筛实验(IIF法)呈1∶32阳性,HX荧光模型呈核颗粒型。根据临床表现,拟诊断为双眼免疫性角巩膜炎,给予患者双眼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4次/d、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入院后出现皮疹和关节炎,结合角巩膜炎症状和实验室相关检查后最终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于2020年12月29日来我院复诊,行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为0.7,左眼为0.9,眼压右眼为11.2 mmHg,左眼为16 mmHg;双眼球结膜充血大幅好转,角膜透明(图4),KP(-),余眼部情况同前。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复查发现:双眼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缺失,伴少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双眼角膜基质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角膜内皮偶见赘疣结构,内皮细胞形态欠均一,左眼角膜内皮面散在点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图5)。综合患者眼部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风湿科会诊意见修正诊断为双眼ANCA相关性角巩膜炎,眼部治疗维持原方案,同时给予患者全身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全身症状好转。患者于2021年3月2日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寡免疫复合物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pauci-immune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PICGN)(图6)。复查免疫指标胞质型ANCA阴性,蛋白酶3-ANCA 3.9 U/ml;9日后检查血液沉降17 mm/h,超敏C反应蛋白2.94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转归的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共聚焦显微镜(HRT-II)观察角膜内皮炎患者治疗前后各层细胞、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总结其变化特点。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角膜内皮炎患者32例,给予局部抗病毒及激素点眼,重度患者及伴有全身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给予口服抗病毒药,合并青光眼患者加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用HRT-II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检查,观察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朗罕氏细胞(LCs)的数量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角膜组织学改变的差异,以确定可反映疾病变化的观察指标。 结果:共聚焦显微镜特点:(1)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肿胀,细胞间出现大小不一缺损暗区,治疗4周后细胞排列规律,暗区变小。细胞密度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2)基底浅细胞层可见朗罕氏细胞聚集;治疗后,朗罕氏细胞密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细胞密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3)疾病进展期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稀疏纤细;治疗后密度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内皮细胞观察困难,失去六边形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治疗后,炎性细胞减少,可见KP,内皮细胞密度较前增加。四项指标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变化,可作为辅助判断病情的指标。结论:角膜内皮炎的病程中,除了内皮层,浅层组织也会受累,需在病情的观察和治疗中引起注意;HRT-II的相关指标可以辅助裂隙灯所见,了解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可作为指导临床角膜内皮炎药物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种客观检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腐霉菌性角膜炎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腐霉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明确诊断为腐霉菌性角膜炎的患者6例(6只眼),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8.7±11.3)岁。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点、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有效率和术后感染复发情况。结果:6例患者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病变表现为:溃疡表面干燥,溃疡周围可见毛刺征、卫星灶、伪足表现,2例患者(2/6)可见苔被形成,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免疫环结构。共聚焦显微镜未发现腐霉菌感染的特定特征。6例患者均对抗真菌药物反应不佳,均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治疗。3例患者(3/6)术后复发,初次手术后复发时间为4~6 d,再次手术后复发时间为2~3 d;其中2例患者复发后分别经过2次、3次角膜移植,但因复发未保住眼球,行眼内容物摘除术。结论:腐霉菌性角膜炎较为罕见,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方面与常见真菌性角膜炎难以区分,DNA测序是明确病原的关键;该病病情进展快,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率及眼内容物摘除率均较高。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89-59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眼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24岁双眼夜间视力下降2年男性患者,5年前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双眼近视眼,过敏性结膜炎病史3年,临床经检查诊断为双眼圆锥角膜。行双眼经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术后随访6个月,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核黄素与纤维氨基交联成功,圆锥角膜无进展。针对角膜屈光手术候选患者群体,临床应高度重视圆锥角膜的早期全面筛查,以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长期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8~15岁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基底神经丛和角膜透明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8~15岁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基底神经丛和角膜透明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5岁近视青少年,于戴镜前及戴镜后1、3、6个月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中央、上方以及颞侧上皮下的神经纤维密度(NFD)、神经纤维长度(NFL)、神经纤维走向(NFO)和神经纤维宽度(NFW)。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对角膜不同直径范围内的光密度进行检测。神经形态学参数、角膜光密度在戴镜前后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共16例(32眼)近视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例丢失,最终12例(28眼)完成随访。角膜中央区,NFD戴镜后较戴镜前1个月显著增加( P=0.003),3个月和6个月逐渐减低至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FL在戴镜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FO在戴镜后1个月和6个月均显著大于戴镜前( P=0.015,0.047)。NFW戴镜6个月较戴镜前显著增宽( P=0.029)。角膜颞侧,NFD戴镜后6个月内均与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FL戴镜6个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FO戴镜后逐渐增大,至戴镜6个月时和戴镜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NFW戴镜3个月后显著增加( P=0.002),6个月进一步增加( P<0.001)。角膜上方,NFD戴镜1~3个月轻度增加,6个月降低,均与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NFL戴镜3个月时较戴镜前增加显著( P<0.001),6个月缩短至与戴镜前无明显差异( P>0.05);NFO戴镜3个月和6个月与戴镜前相比显著增大( P<0.001, P=0.022)。角膜前层0~2 mm和2~6 mm范围的角膜光密度值在戴镜后6个月后较戴镜前显著升高( P=0.011, P<0.001)。 结论::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的形态和角膜光密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戴镜后角膜NFD先增加后降低,NFO弯曲程度增加,NFW普遍增粗。角膜透明度戴镜后6个月内稳定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离体及活体念珠菌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离体培养及活体状态下念珠菌孢子及假菌丝的典型特征,为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比对观察研究。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被诊断为念珠菌性角膜炎的26例(26眼)患者资料,同时取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进行实验室真菌培养,应用IVCM分别观察离体及活体状态下念珠菌孢子及假菌丝的典型形态。结果::离体与活体状态下念珠菌孢子均呈排列均匀的点状结构,形状类圆形,直径约2~5 μm,边界清晰;假菌丝呈高反光线状结构。活体状态下孢子反光明显增强,18眼呈分散排列点状强反光结构,11眼呈团雾状中强反光结构;假菌丝形态变异较大,2眼菌丝形体细长,5眼呈芽孢结构,可见分支,1眼呈高对比度的不规则细长短棒状,1眼可同时观察到不规则细长短棒状和芽孢结构。白色念珠菌假菌丝结构较细长,长度约20~150 μm,直径约2~10 μm,与母细胞连接处收缩呈缢痕;近平滑念珠菌假菌丝短粗,长度约30~100 μm,直径2~5 μm,部分可见高亮的分支芽孢结构。结论::念珠菌性角膜炎在IVCM下呈现典型的孢子和假菌丝结构,离体和活体状态下孢子形态较为一致,而假菌丝形态变异较大,IVCM可用于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