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整合性康复方案辅以感知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早期整合性康复方案辅以感知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的120例重症医学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于2021年1~8月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采用早期整合性康复方案辅以感知刺激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意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命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听觉和言语等方面的意识状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当天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早期整合性康复方案辅以感知刺激疗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可有效减少其谵妄等不良并发症,改善肢体、方位感知觉等方面的意识状态,对促进良好预后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外周血补体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补体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外周血补体因子在患者认知损伤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9月到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就诊的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精神分裂症组),及通过广告招募的同期健康对照者88名(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补体C3、C4浓度,采用脂质体免疫法测定CH50浓度;使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比较精神分裂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补体因子浓度差异,并分析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外周血补体C4水平[0.20(0.16,0.25)g/L]低于健康对照组[0.23(0.19,0.27)g/L](均 P<0.05),C3、CH50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10项认知测验得分均显著下降( P<0.001)。精神分裂症组外周血补体C3水平与言语流畅性呈正相关( r=0.258, P<0.05),外周血补体C4水平与言语流畅性呈正相关( r=0.283, P<0.05),外周血CH50水平与言语流畅性呈正相关( r=0.330, P<0.01)、与注意性/警觉性呈负相关( r=-0.257, P<0.05)。 结论: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补体C4水平降低,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CT血管造影术辅助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评估与偏心设计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 ×3.5 cm~25.0 cm ×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 ×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 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p22.1微重复患儿1例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7号染色体短臂(7p)远端的7p22.2-p22.1微重复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择2023年3月2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应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患儿,男,剖宫产,表现为言语和运动发育障碍、智力低下、颅面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肝损伤及中度贫血等。患儿CNV-seq结果显示其染色体7p22.2-p22.1区存在1.90 Mb的重复,与7p22.1微重复综合征相关。结论:7p22.2-p22.1重复可能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发育和言语迟缓、颅面畸形及骨骼、心血管异常是7p22.1微重复患儿主要的临床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利妥昔单抗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利妥昔单抗相关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1月),收集RA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发生PML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利妥昔单抗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PML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脑脊液)结果、干预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0例,男性1例,女性9例;年龄51~83岁,平均66岁;均为中至重度RA,病程≥3年者9例,1例无病程记录。10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法用量均符合规定,均联合使用抗风湿药或糖皮质激素。9例患者有末次使用利妥昔单抗至发生PML的时间记录,7例为2~8个月,2例分别为16和18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6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记录,主要为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局灶性感觉障碍等。6例患者行头部MRI检查,均符合PML的影像学改变。4例患者行脑脊液乳头多瘤空泡病毒检测,3例病毒DNA阳性,1例阴性者经脑组织活检诊断为PML。诊断PML后1例未进行干预,3例无干预措施记录,5例单用或联用甲氟喹、米氮平治疗(其中2例联合血浆置换,1例加用糖皮质激素),1例联用米氮平和呋喃妥因治疗。7例因治疗无效死亡,2例存活但有严重神经损伤后遗症,1例未报告最终结局。结论:利妥昔单抗相关PML多发生于末次应用该药后2~8个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与其他原因所致PML相似,通常呈进行性加重,病死率高,幸存者可能有严重的神经损伤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皮质激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工耳蜗植入术应用于临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人工耳蜗电极插入引起的急性和延迟性听力损失对患者术后在声音定位、音调感知、言语识别率等方面影响十分重要。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和调节糖类、脂类及蛋白质代谢的功能,可通过多种机制减轻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造成的直接机械损伤和远期组织变化。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给药和局部给药,全身给药副作用多;局部给药途径较多但无统一标准。因此,糖皮质激素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应用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将从不同用药途径的研究结果和前沿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睡眠与认知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与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睡眠质量是否均存在损伤,并进一步探索其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集30例轻度AD,39例MCI患者,以及人口统计学相匹配的43例健康对照。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其睡眠质量,同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成套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其认知功能,并探索三组被试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关联。结果:轻度AD、MCI和对照组三组间的睡眠时间[0.0(1.0)分比1.00(2.0)比1.0(1.0)分, F=8.18, P=0.02]和日间功能得分[1.0(1.0)分比1.0(1.0)比0.0(1.0)分, F=8.73,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轻度AD患者的睡眠障碍得分与数字广度倒背(DSB)( r=-0.43, P=0.02)呈负相关,日间功能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r=0.39, P=0.03)呈正相关。而在MCI组中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分与DSB量表得分( r=-0.40, P=0.01)呈负相关,睡眠障碍得分与ADL( r=0.45, P<0.01)呈正相关,日间功能得分与数字广度正背(DSF)( r=-0.42, P=0.01)、DSB( r=-0.62, P<0.01)、与言语流畅性(VFT-S)( r=-0.33, P=0.04)呈负相关,PSQI总分与DSF( r=-0.45, P=0.01)、DSB( r=-0.44, P=0.01)呈负相关。 结论:轻度AD和MCI患者的睡眠时间延长,日间功能受损,且轻度AD和MCI患者的睡眠质量与记忆、注意和日常生活能力存在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康复医学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55例,对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瘫痪侧别、病程、损伤类型(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损伤程度(入院时有无意识障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限期手术、急诊手术)、言语功能(波士顿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功能(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此次发病后有无康复干预、D-二聚体和凝血象检查等进行详细记录。以Rancho Los Amigos认知功能分级为因变量,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吞咽能力分级、肢体运动功能(上肢、手和下肢Brunnstrom分期)、气管切开、尿路感染、低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可能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上肢Brunnstrom分期、尿路感染与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有关。结论:意识障碍、言语障碍、上肢运动障碍、尿路感染是颅脑损伤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耳蜗植入中的耳蜗电图:发展、应用和未来方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概述耳蜗电图的电生理及其历史,讨论其在人工耳蜗植入中新近的应用,并探讨在这个不断深入领域中所开展的研究。耳蜗电图是一种记录内耳不同组分和外周蜗神经对声刺激反应产生电位的电生理技术。耳蜗电图可解析为:① 耳蜗微音电位,② 听神经音电位,③ 总和电位,④ 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数十年来,随着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对记录电位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耳蜗电图历来主要应用于梅尼埃病的诊断评估。然而,近十年来耳蜗电图的应用聚焦到人工耳蜗植入上。具有残余听力的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联合电声刺激可以改善听力和言语。尽管术者在电极插入过程中尽量减轻组织损伤,但患者术后听力保存率各异。在植入耳蜗期间,当术者插入电极阵列时,实时耳蜗电图可以检测耳蜗局部区域诱发的频率特异性耳蜗微音电位。在耳蜗外记录耳蜗电图,记录电极可以放置于鼓岬、镫骨或鼓膜。耳蜗内耳蜗电图记录可以通过将记录电极插入耳蜗,或者使用人工耳蜗中的1个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术中耳蜗电图信号的丧失可能提示电极插入导致的耳蜗损伤,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在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时监测耳蜗损伤有望改善听力保留结果、改良手术技术以及改进电极设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儿童发病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与头颅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MRICS)的关系。方法:从我院住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及河南省CP登记管理系统中回顾性提取自2015年3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我院儿童康复科住院康复的18岁以下CP儿童病案信息,包括高危因素、头颅MRI结果以及临床特点等,并根据MRICS对其MRI结果进行分类。结果:共纳入1357例CP儿童资料,有头颅MRI结果者1112例,占比81.95%(1112/1357);其中MRI正常占比为13.49%(150/1112),异常占比为86.51%(962/1112)。在MRI异常CP儿童中,以白质损伤最多见,占比为43.97%(489/1112)。在高危因素方面,不同孕周、不同出生体重、是否多胎、是否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是否有脑出血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者其MRICS多为白质损伤,新生儿期有脑出血者仅有4.49%(4/89)MRICS为正常;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方式、是否合并病理性黄疸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 P>0.05)。在临床特点方面,脑瘫型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是否合并癫痫及语言-言语障碍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是否存在智力障碍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MRICS与CP儿童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具有密切联系,该分类系统有助于探讨CP发病机制及预测临床结局,建议在CP儿童临床诊疗及管理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