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科护理员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老年科护理员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集绍兴市3家医院同时期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老年科护理员102人为观察组,以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老年科护理员100人为对照组,调查护理员的一般资料,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问卷》调查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情况,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调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情况,用《心理弹性量表》调查心理弹性情况,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调查社会支持情况。采用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发生工作场所暴力的护理员《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均分为(1.49±0.48)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CL-90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惧因子分明显增加( P<0.05)。观察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总分(34.51±9.87)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CL-C总均分、再体验、回避、警觉因子分明显增加( P<0.05)。发生工作场所暴力护理员SCL-90总均分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均 P<0.05),多元线性分析显示,心理弹性、坚韧与控制、乐观、社会支持、主观支持是影响护理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结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老年科护理员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提高其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加以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对淋巴瘤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恶性淋巴瘤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将90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父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和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价患儿父母干预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水平。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PCL-C得分明显降低,PTGI得分明显升高。干预后研究组警觉增高、回避症状、反复重现反应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别为(7.26 ± 1.13)、(8.80 ± 1.95)、(5.67 ± 1.16)、(21.73 ± 2.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9 ± 1.63)、(9.92 ± 3.05)、(6.10 ± 0.68)、(24.10 ± 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70~3.484, P<0.05或0.01)。干预后研究组人的关系、个人力量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别为(21.66 ± 4.66)、(18.28 ± 5.04)、(73.93 ± 8.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9 ± 4.39)、(16.43 ± 2.71)、(66.46 ± 6.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415、2.161、4.877, P<0.05或0.01)。 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淋巴瘤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个体经历创伤事件后以高警觉、闪回、回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现就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发病机制、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ICU记忆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EMDR)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ICU记忆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广东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6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认知训练,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8次EMDR治疗。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ICU记忆量表(ICUM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ICUMS中事实记忆、情感记忆、妄想性记忆维度得分和总分分别为(19.48 ± 5.14)、(10.45 ± 2.62)、(7.06 ± 2.62)、(37.00 ± 6.12)分,对照组分别为(24.58 ± 7.38)、(13.58 ± 4.07)、(9.48 ± 3.57)、(47.64 ± 9.9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14~5.22,均 P<0.05)。干预组PCL-C量表中警觉性增高、回避/麻木、重新体验症状群得分和总分分别为(8.09 ± 2.13)、(10.42 ± 2.62)、(7.24 ± 2.69)、(25.76 ± 4.25)分,对照组分别为(9.30 ± 2.35)、(12.73 ± 2.11)、(9.24 ± 2.51)、(31.27 ± 4.9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20~4.85,均 P<0.05)。 结论:EMDR治疗可有效减弱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ICU记忆和改善PTSD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园艺疗法对轻度围生期抑郁产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园艺疗法对轻度围生期抑郁产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旨在为围生期抑郁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许昌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4例轻度围生期抑郁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园艺疗法。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产后抑郁症筛查量表(PDSS)、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价产妇抑郁症状、产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产妇医学应对方式。结果:2组干预前PDSS、PCL-C、MCM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干预后睡眠/饮食失调、焦虑/担心、情绪不稳定、精神错乱、内疚/羞耻、自杀的想法因子得分和PDSS总分分别为(8.95 ± 1.37)、(9.53 ± 1.57)、(10.02 ± 0.79)、(7.78 ± 1.43)、(9.36 ± 1.81)、(7.14 ± 1.56)、(61.86 ± 3.78)分,低于对照组的(10.11 ± 1.45)、(10.96 ± 2.41)、(10.81 ± 1.43)、(8.61 ± 1.67)、(10.35 ± 1.64)、(7.84 ± 1.72)、(67.93 ± 5.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20~7.239, P<0.05);试验组干预后警觉性增高反应、回避反应、反复重现反应得分及PCL-C总分分别为(7.12 ± 0.81)、(9.12 ± 1.61)、(5.42 ± 1.09)、(21.66 ± 2.03)分,低于对照组的(7.93 ± 1.32)、(9.81 ± 2.07)、(6.16 ± 1.35)、(23.89 ± 2.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01~5.463, P<0.05);试验组干预后回避、屈服应对得分分别为(10.78 ± 2.14)、(9.81 ± 2.74)分,低于对照组的(11.89 ± 2.78)、(10.86 ± 2.66)分,面对得分为(17.39 ± 2.59)分高于对照组的(15.95 ± 2.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413、2.971、2.085, P<0.05)。 结论:园艺疗法可缓解围生期抑郁产妇的抑郁水平,降低其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提高其积极的医学应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情绪面孔识别注意偏向的行为和眼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社交焦虑水平大学生在加工不同情绪面孔时注意偏向的行为和眼动特点。方法:根据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得分筛选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26人和27人,通过点探测任务测量被试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同时记录被试在观察愤怒、厌恶和中性面孔时的眼动特征。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高社交焦虑组在面孔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分别为(0.97±0.10)和(0.93±0.15);高社交焦虑组在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分别为(660.97±125.38)ms和(687.81±150.90)ms,高社交焦虑被试对靶刺激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在不同一致性条件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率: F(1,51)=15.25, P<0.01;反应时: F(1,51)=7.85, P<0.01],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不受一致性条件影响(均 P>0.05)。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首次注视潜伏期和对中性面孔的首次注视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102)=15.01, P<0.01];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总注视次数与对中性面孔的总注视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102)=4.38, P<0.05]。 结论:不同社交焦虑水平的大学生均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早期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但只有高社交焦虑者在行为水平上表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慢性创伤对失独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功能影像度中心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慢性创伤对失去独生子女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51例失独所致PTSD父母,按失独原因分为子女死于突发事件的PTSD父母35例(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及子女死于疾病等慢性因素的PTSD父母16例(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另招募50名当地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采用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 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估受试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采集所有受试者静息态功能MRI数据并计算DC值。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DC值的差异,采用post-hoc分析比较任意两组间DC值的差异;并将显著差异脑区的DC值与CAPS总得分及各子项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间DC值差异脑区为右侧颞下回(MNI:x,y,z=66,-27,-21)、右侧颞极(MNI:x,y,z=54,15,-9)、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2,21,-15)、双侧内侧额上回(MNI:左x,y,z=-3,60,18;右x,y,z=6,63,12)、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45,-36,51)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与HC组相比,急性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升高的脑区均为右侧颞下回(MNI:急性x,y,z=63,-27,-21;慢性x,y,z=63,-21,-27),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降低的脑区为右侧颞极(MNI:x,y,z=45,21,-15)及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8,24,-12),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降低的脑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45,-36,51)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相比,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升高的脑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33,-39,42)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DC值降低的脑区为右侧颞极(MNI:x,y,z=51,12,-9)、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2,21,-15)及双侧内侧额上回(MNI:左x,y,z=0,57,15;右x,y,z=3,57,15)。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左侧中央后回DC值与CAPS中C1(回避创伤相关想法感受)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r=-0.606, P=0.028)。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左侧内侧额上回DC值与D4(警觉过高)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r=-0.416, P=0.020)。 结论:急性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功能异常,其中前者高度警觉症状可能与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异常相关;而后者更显著的回避行为则可能是由中央后回等躯体感觉相关脑区的功能异常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学院校本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应对方式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本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情况及其应对方式,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3月9—16日选取西安医学院本科生883名,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民用版(PCL-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CL-C评分为(24.34 ± 8.12)分,重新体验维度(7.19 ± 2.61)分,回避/麻木维度(9.87 ± 3.49)分,警觉性增高维度(7.28 ± 2.85)分,PTSD阳性检出率为8.2%(72/883)。大学四年级学生、应对倾向以消极应对者PTSD症状评分更高,分别为(26.37 ± 9.26)、(26.49 ± 9.48)分( F值为3.065, P<0.05; t值为-9.357, P<0.001);积极应对评分与PTSD症状呈负相关( r值为-0.130, P<0.001),消极应对评分与之呈正相关( r值为0.244, P<0.001);专业思想坚定的医学生PTSD评分更低,为(23.23 ± 6.92)分( F值为21.650, P<0.001)、消极应对评分更低,为(8.21 ± 4.65)分( F值为6.567, P<0.001)。 结论:医学院校本科生PTSD阳性检出率为8.2%,其严重程度与年级和应对倾向有关。应在医学生中采取适当的危机干预,促进积极应对,加强专业认同度,促进其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创伤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认知-存在团体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创伤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103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给予认知-存在团体干预,时间为2个月。观察两组健康知晓掌握度、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前后疾病感知(BIPQ)、创伤应激障碍(PTSD-SS)、创伤后成长(PTGI)、功能恢复情况(NFD、FMA、ADL)。结果:①观察组健康知晓掌握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干预后观察组个人控制、对症状识别、治疗控制、情感陈述各维度BIP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③干预后观察组对创伤事件的反复重现体验、主观评定、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回避症状各维度PT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④干预后观察组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精神改变、个人力量及欣赏生活各维度PTG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⑤干预后观察组NFD评分低于对照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⑥观察组专业技能、健康教育、人文关怀、工作效率等维度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护理工作中,认知-存在团体干预能增强患者疾病认知度,提高对疾病感知能力,通过减轻创伤应激障碍,进一步改善创伤后成长水平,利于促进术后功能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认知加工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与创伤经历有关的精神障碍,核心症状包括闯入或重复体验、回避、负性认知和情绪的改变以及过度警觉。认知加工疗法(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CPT)通过阻止回避、释放真实情感、识别和挑战“阻滞点”等核心治疗步骤,可能通过改变小脑、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改善PTSD症状。目前国外已有大量实证研究验证了CPT的疗效,但国内却尚未见推广该疗法。因此,本文拟总结CPT在不同人群的临床应用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以期为CPT的本土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