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期性耐力项目训练强度分布的概念释义与应用方法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训练强度分布(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TID)是继负荷结构、统计、评价与监控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它综合了负荷监控、统计与评价等多种要素,是制定、监控和调整耐力训练负荷的新工具,兼具周期性、阶段性和普适性等特点,在周期性耐力项目训练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前期实践经验,从历史起源、概念释义、基本类型、负荷特征与方法学策略等方面对周期性耐力项目训练强度分布进行系统综述.作为负荷强度的延伸与拓展,训练强度分布一般指运动员在某一训练时期内(数日、数周、数月或年度)不同负荷强度运动时间的比例结构或不同负荷强度的训练量占总负荷量的百分比,它将负荷强度和训练时间统一在运动负荷的框架之内;TID主要包括高量低强度模式、高强度模式、乳酸阈模式、金字塔模式、两极化模式、反极化模式、反金字塔模式和平化型模式等多种类型.本文从实验流程、操作细节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方法学策略等方面对训练强度分布研究的应用方法学因素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与应用要点以及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探索与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高强度间歇运动改善定量负荷运动心率效果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安静心率、运动中心率的增加以及运动后心率恢复是全因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是运动健身中最常用的监控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改善定量负荷运动心率个体差异的表型和遗传因素,构建运动心率改善效果预测模型,为个体化运动健身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40名身体活动不足健康成年人完成12周HIIT,提取血液白细胞DNA进行全基因组解析,通过包括520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筛选影响运动心率改善效果的遗传标记,构建运动心率改善效果分子标记预测模型;计算权重后的多基因预测评分(polygenic predictor score,PPS),联合表型和遗传指标通过线性逐步回归构建运动心率改善效果预测模型.结果:(1)12周HIIT后,定量负荷运动心率显著下降(P<0.05),但效果存在个体差异,27%的受试者未有效降低运动心率(ΔHR≥0);(2)表型指标中初始运动心率、性别和年龄是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的预测因子,可解释24.5%的效果差异;(3)基于GWAS筛选出12个效果相关SNPs(P<1×10-5),去除冗余,由其中10个SNPs构建的分子标记预测模型可解释训练效果差异的37.7%,单个SNP的解释度在1.2%~8.1%;PPS高于11.45分时,HIIT对运动心率降低完全无效(ΔHR≥0),当PPS低于-7.728分时,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最好(ES<-0.8).(4)联合表型和遗传指标构建的综合预测模型中,PPS、初始运动心率、性别和年龄是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的预测因子,可在62.5%的程度上共同解释HIIT改善运动心率效果个体差异.结论:多基因预测评分、初始运动心率、性别和年龄可有效预测HIIT改善定量负荷运动心率效果个体差异.受试者的PPS高于11.45分时无训练效果,低于-7.728分时效果最佳.基于遗传和表型因素构建的运动心率改善效果预测模型将为制定效益最大化的个体化运动健身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心率变异性指标RMSSD和TLHRV在持续性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中的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运动后心率变异性指标相邻心跳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和心率变异性指数(TLHRV)是否可以应用于运动员不同运动强度的持续性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方法:14名上海市职业健将级女子足球运动员(22.9±2.0岁),在试验开始前2天均未进行过大强度运动,先后以两种不同强度(60% vVO2max、85% vVO2max)在跑步机上跑动3 km,60% vVO2max强度完成后受试者至少休息2天再开始85% vVO2max强度的测试.采用心率计(意大利HOSAND MINI cardio)记录受试者安静状态下坐位5 min的心率变异性(HRV)基线数据(Pre5,-5~0 min),以及跑动结束后坐位5 min (Post5,5~10min))和30 min (Post30,30~35 min)的HRV数据,采用心率表(芬兰SUUNTO T6d)记录受试者运动中的心率.采用Banister方法计算训练冲量(TRIMP),Saboul方法计算TLHRV.结果:在60% vVO2max和85%vVO2max强度的运动后,Post5 RMSSD较Pre5 RMSSD均出现了显著性降低(P≤0.01),Post30 RMSSD较Post5 RMSSD均出现了显著性增加(P≤0.01);60% vVO2max强度下Post5 RMSSD和Post30 RMSSD均显著高于85% vVO2max强度(P≤0.01);TLHRV与TRIMP两种运动负荷的计算方法相关(r=0.387;P≤0.05).另外,Bland-Altman检验结果显示,TLHRV%与TRIMP%的均值偏差非常接近0,14个点在d线上下分布均匀,且全部落在一致性界限内.结论:Post5 RMSSD可有效评价持续性运动的运动强度;TLHRV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负荷与TRIMP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应用于运动员不同运动强度的持续性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高发.自由操和跳马最容易引起踝关节损伤,诱发损伤的主要动作类型为空翻加转体后的落地或下法.这类损伤通常是由内部危险因素(个人解剖结构、生理和心理特征等)和外部危险因素(落地表面和器械的力学特征、体操规则等)共同造成.迄今,基于生物力学的落地冲击负荷监控、仪器的反馈、计算机仿真、保护装置,以及肌肉筛查等都是预防踝关节损伤的措施.本文综述体操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特征及生物力学预防措施,为体操项目训练和比赛中减少踝关节损伤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健康青年男性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能量消耗的推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两种常见力量负荷抗阻训练能量消耗水平,进而推导出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的能量消耗方程,为健康青年男性运动能量消耗的自我监控与科学健身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6名健康青年男性作为研究人群,采用Cosmed K4b2便携式心肺功能仪测试被试者单一动作与组合动作下的低力量负荷(25 RM)和中等力量负荷(12 RM)抗阻训练的能量消耗值,两种不同负荷抗阻训练的测试间隔时间为2天.分别以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测得的每分能量消耗为因变量,对应的身高、体重、BMI、体脂百分比、心率为自变量,研究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剔除无关变量,最后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得到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的能耗方程.结果:(1)中等力量负荷(12 RM)不同单一动作中,哑铃深蹲的能量消耗最高(P<0.01);低力量负荷(25 RM)不同单一动作抗阻训练中同样是哑铃深蹲的能量消耗最高(P<0.01).低力量负荷组合动作抗阻训练代谢当量为5.72 METs,中等力量负荷组合动作抗阻训练代谢当量为6.60 METs.低力量负荷(25 RM)抗阻训练属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力量负荷(12 RM)组合动作抗阻训练与单一动作中等力量负荷(12 RM)哑铃深蹲属于大强度体力活动.(2)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每分钟能耗(kcal/min)与体重、心率的回归方程分别为:EEm(25 RM)(kcal/min)=-2.553+0.005体重+0.074心率;EEm(12 RM)(kcal/min)=-5.983+0.031体重+0.084心率.结论:得出的抗阻训练能耗推算公式可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两种力量负荷抗阻训练的能量消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血管反应性在耐力性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认为:微血管反应性与耐力性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的无创性指标,但在高原训练阶段相关研究的结论尚不明确,这与高原上特殊的缺氧、干燥自然环境、海拔高度以及运动负荷等对运动员微血管反应性的复杂影响有关;微血管反应性应用于运动负荷、专项能力变化的评定可能是评价训练科学性和效果的新手段,但相关研究存在项目单一、特殊训练手段下研究结果不明确等问题,尤其高原训练阶段,研究人员需要从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手段和阶段等方面对微血管反应性在耐力性运动员中的应用进行定量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津男子橄榄球运动员高原冬训期间心率及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天津市男子橄榄球运动员高原冬训期间心率和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及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提供依据.方法:10名男子橄榄球运动员在云南昆明呈贡训练基地(海拔1906.6 m)进行为期8周冬训,大致分为高原适应阶段(第1周)、体能储备阶段(第2~4周)、春节调整周(第5周)、技战术训练阶段(第6~8周)四个阶段.运用Polar-Team2心率表对冬训期间各阶段训练课的心率进行跟踪测试;并测试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第2~4周最高心率(188.43±12.18 beats/min)、平均心率(125.43±9.11 beats/min)分别高于第1周最高心率(167.43±10.23 beats/min,P<0.05)、平均心率(101.05±12.81 beats/min,P<0.05);第6~8周最高心率(192.91±9.05 beats/min,P<0.05)、平均心率(116.28±11.54 beats/min,P<0.05)均高于第1周;第2~4周平均心率高于第6~8周(P<0.05).②冬训期间Hb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第7周时出现明显升高(161.17±17.97 g/L),较冬训前显著增加(P<0.05);BUN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峰值出现在第4周(7.64±1.53 mmol/L),较冬训前显著提高(P<0.05),第5周后下降,基本保持在冬训前水平;CK处于较高水平,峰值分别出现在第3周(312.11±134.32 U/L)和第6周(274.50±72.21 U/L),第7~8显著下降.结论:橄榄球运动员高原冬训期间应加强对Hb和CK检测,Hb保持在较高水平、血清CK水平约200~300 U/L,可使运动员身体机能较好地适应高原训练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二种方法对男子轮椅竞速T54级比赛项目能量供应计算结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不同计算方法对男子轮椅竞速T54级比赛项目能量供应产生的影响.方法:招募高水平轮椅竞速运动员10人(年龄(22.9±5.2)岁、坐高(90.9±3.2)cm、体重(59.3±8.3)kg)自愿参加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完成1次递增负荷测试和4次模拟比赛测试(400 m、800 m、1500 m、5000 m).测试全程使用气体代谢仪、心率带和血乳酸分析仪对每次呼吸的VO2、心率和血乳酸变化进行分析,运用MAOD和PCr-La-O2计算方法对受试者的能量供应进行计算.结果:MAOD计算得出的无氧供能和总能量供应量低于PCr-La-O2方法(特别是在400 m项目中,两种方法计算的总供能(50.8±12.7)KJ vs(65.2±13.5)KJ、无氧供能(31.0±9.0)KJ vs(45.4±11.4)KJ,P<0.05),造成MAOD计算得出的有氧供能比例普遍高于PCr-La-O2方法(特别是在400 m项目中,有氧39.0%±1.2%vs 30.4%±8.4%,P<0.05).结论:二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有氧供能比例有显著差异,MAOD计算结果高于PCr-La-O2的计算结果.建议在进行长期科研攻关的纵向研究中(例如4年为周期的奥运会)采用同一种计算方法进行诊断和监控,以避免计算方法的不同造成结果上的差异,进而影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动调控乳酸代谢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血乳酸作为运动科学领域研究中使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泛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其在制定训练方案、控制负荷强度、反映机体代谢以及在评定训练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重新审视乳酸的功能与作用,系统梳理运动科学领域中乳酸代谢的最新进展,归纳总结运动调控脂肪氧化的生物学机制,并瞻望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百链云图书馆、PubMed和EBSCO运动科学全文等中英文数据库及Researcher、ResearchGate学术社交平台,选取"运动,乳酸,乳酸阈,乳酸代谢,糖异生"及"sport,lactic acid,lactic acid threshold,lactic acid metabolism,gluconeogenesis"等作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中文及英文组合检索,对最终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类、总结与提炼.结果 与结论:运动调控与乳酸代谢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水平以及年龄、性别、肌纤维类型、营养状况和环境温度等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从本质上说,乳酸实际上是代谢性应激反应的生物标志物,而不是反映机体缺氧状况的指标,它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同时乳酸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源物质,在糖异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乳酸指标在指导和监控耐力训练时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在监控爆发力等力量素质时效度较弱,因此运动实践中应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尽量和无氧阈、心率、最大摄氧量、肌酸激酶、尿蛋白和肌酐等指标相结合使用,从而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乳酸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氧气不是乳酸生成的必要条件,但乳酸的变化受体内氧气供应状况的影响.运动中糖酵解速率加快、乳酸产生与清除失衡以及快肌纤维被大量募集是产生乳酸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与不同人群呼吸系统摄取氧气的能力、心脏泵血和血液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以及骨骼肌利用氧气的能力有关.运动对乳酸代谢的调控是一个多器官参与的生理生化过程,涉及神经、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和内分泌等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全运会赛前高水平教学比赛的运动负荷监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前教赛中的运动负荷进行监控,以掌握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前的运动负荷特征,为我国男子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的训练监控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选取22名广东省男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年龄25.00±2.45岁,运动等级健将以上,其中前锋9名、前卫7名、后卫6名.在七场教赛中佩戴集成全球定位系统及惯性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采集每场比赛中各位置队员的每场四节、每节15分钟的运动负荷指标.对采集到的运动负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不同位置队员之间以及每节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高负荷强度与比赛平均强度、每节内每5分钟时间节点的指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第四节的每分钟Player Load、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直线跑动时间占比低于第一节(P<0.05,P<0.01),走动时间占比高于第一节(P<0.01).(2)节内第11分钟的高强度惯性动作分析(IMA)次数、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Player Load、加减速次数、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等指标对比第1分钟,显著下降(P<0.05,P<0.01).(3)不同位置之间的运动负荷有明显差异:前锋的静止不动时间占比、走动时间占比低于后卫(P<0.01),其他各项指标除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前后变向次数以外都高于后卫(P<0.01);前卫的每分钟跑动距离、每分钟高速跑距离、每分钟高强度IMA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前后变向次数和直线跑动时间占比高于后卫(P<0.05,P<0.01);前锋在每分钟跑动距离和每分钟高速跑距离上高于前卫(P<0.01),而前卫的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前后变向次数、每分钟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高于前锋(P<0.05).(4)主要运动负荷指标的峰值高于比赛平均值(P<0.01).结论:(1)中高强度IMA次数、中高强度IMA左右变向次数、Player Load、加减速次数、非线性动作时间占比等指标可作为判断运动员疲劳状态及进行轮换的依据;第四节和每节的第11分钟可以作为队员轮换的时间点.(2)前锋及前卫体能需求高于后卫;前锋、前卫队员强调高速跑动能力的储备,且前卫队员要着重练习瞬间爆发、启动制动、变向的能力,而后卫队员应着重速度耐力训练.(3)采用可穿戴设备对赛前训练运动负荷进行实时监控,所获得的运动负荷峰值和平均值可作为教练员控制训练强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