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MRI特征追踪技术评估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心室心肌应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cMRI-FT)技术评估长期马拉松运动对双侧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名跑龄大于2年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40.94±4.90)岁,跑龄(5.97±0.76年)]和16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年龄(41.94±5.31)岁]进行cMRI检查,获得左室长轴位两腔心、三腔心、四腔心及心室短轴位电影序列图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分析和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等相关参数,包括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ES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指数(COi)、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FT技术分析双侧心室的心肌应变参数,包括左、右心室整体及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LS)、周向应变(CS)和径向应变(RS).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马拉松运动的相关参数(跑步年限、每周跑步时长及每周跑步距离)及临床参数[静息心率和体表面积(BSA)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比较2组间各项心脏定量参数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运动员组的心功能及跑步参数与心肌应变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马拉松组的静息心率和BS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马拉松组的左室质量分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均显著升高(P<0.001);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LV-GC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均显著减低(P<0.05);左心室基底段及中间段的径向应变,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周向应变均显著减低(P<0.05);但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的纵向应变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LVEF无显著差异(P>0.05).每周跑步距离与LVEDV(r=0.528,P=0.003)和RV-EDV(r=0.503,P=0.005)呈中度正相关.结论: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情况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右心室的部分收缩及舒张功能升高,而左、右心室心肌应变力减低,这可认为是心室对耐力运动的良好适应.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每周训练量与双心室容量有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强度间歇训练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中强度间歇训练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江苏省荣军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A组和康复B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有氧训练,康复A组接受有氧训练+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康复B组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中强度间歇训练.有氧训练每天1次,每次训练总时间30 min,每周训练4 d,共训练10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每天1次,每次45 min,每周4 d,共治疗10周.中强度间歇训练每天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3 d,共训练10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采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评估3组患者的心脏储备指标,采用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评估3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采用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abolic equiva-lent,METs)和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in walking distance test,6MWD)评估3组患者的运动能力,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scale,SAQ)评估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3组患者干预10周后的LVEF、SV、VO2peak、METs、6MWD和SAQ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3组患者的TC、TG、HDL-C和LDL-C浓度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周后,康复A组患者的LVEF、SV、VO2peak、METs、6MWD和SAQ评分明显均高于对照组,康复B组患者的LVEF、SV、VO2peak、METs、6MWD和SAQ评分明显均高于康复A组和对照组,康复A组患者的TC、TG、HDL-C和LDL-C浓度低于对照组,康复B组患者的TC、TG、HDL-C和LDL-C浓度低于康复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和有氧训练基础上应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心脏储备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提升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中强度间歇训练的效果也优于有氧训练,而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康复运动联合抗阻训练用于肺结节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联合抗阻训练用于肺结节术后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后患者9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训练。两组干预1周。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3/45),低于对照组的24.4%(11/45)(χ 2=5.41, P=0.020)。干预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每分钟最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分别为(83.84±4.35)%、(96.53±3.45)L/min、(2.87±0.16)L,均高于对照组的(78.98±4.01)%、(92.13±3.08)L/min、(2.62±0.19)L( t=-5.51、-6.38、-6.75,均 P < 0.001);观察组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为(0.42±0.13)分,低于对照组的(0.87±0.19)分( t=13.11, P < 0.001);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为(89.53±3.67)分,高于对照组的(82.94±4.23)分( t=-7.89, P < 0.001)。 结论:胸腔镜肺结节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康复运动联合抗阻训练可提高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抗阻夹腿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01例产后SU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PFMT),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则辅以抗阻夹腿训练及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盆底肌在不同状态时的表面肌电值,采用1 h尿垫试验评估患者SUI症状改善情况,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明显减少,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持续收缩电位及耐力收缩电位均显著增高,静息期电位均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2.20(1.45-2.80)g]、I-QOL评分[71.59(66.48-83.52)]、盆底肌快速收缩电位[41.30(33.05-49.50)μV]、持续收缩电位[31.30(25.15-42.50) μV]、耐力收缩电位[27.00(20.65-33.10)μV]及静息期电位[2.30(1.50-3.20 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PFMT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抗阻夹腿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减轻SUI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对AECOPD患者肺康复训练依从性、临床体征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康复训练依从性、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AECOPD患者86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对比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临床体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分表(CAT)]、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6MWT)]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肺通气功能[呼吸道总阻力(R 5)、中心呼吸道阻力(R 20)、周边呼吸道阻力(R 5-R 20)]、生命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变化。 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CAT评分[(16.45±2.5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0.26±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8 ,P < 0.001);观察组6MWT、康复训练依从性[(325.45±28.73)m、41(95.35%)]均显著长于、高于对照组[(311.45±26.70)m、35(8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 < 0.001;χ 2=4.07, P=0.043);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R 5、R 20、R 5-R 20水平[(0.79±0.12)、(0.46±0.10)、(0.31±0.09)kPa·L -1·s -1]、SGRQ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95±0.14)、(0.51±0.12)、(0.36±0.10)kPa·L -1·s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70 ,P < 0.001; t=2.10 ,P=0.038; t=2.44 ,P=0.016)。 结论:共享决策指导下多模式肺康复专项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AECOPD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提高肺通气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肌力和表面肌电的腰腹部训练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徒手和利用简单器械(沙袋、杠铃片、罗马椅等)增强飞行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方法:采用“飞燕”、卷腹、仰卧摆腿、“罗马椅”等训练方法,对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每次持续1.0~1.5 h,每周3次,每4周进阶,为期3个月的腰腹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最大等长静力性肌力测试方法测量志愿者腰腹部力量,记录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的峰值肌力力矩,10 s力矩当量和后伸,左右旋转方向竖脊肌肌电。采用多台阶耐力测试方法测试志愿者腰腹部耐力,记录前屈和后伸方向总力矩当量、耐力时间和后伸方向竖脊肌肌电。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训练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自身对照 t检验。 结果:8名志愿者经3个月系统训练,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方向的峰值肌力力矩分别增长24.99%、27.55%、82.00%和47.76%,10 s力矩当量分别增长26.05%、29.43%、85.64%和84.59%,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2~20.45, P<0.05);后伸方向左、右竖脊肌平均肌电幅值分别增长73.73%和101.21%,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0、9.81, P<0.01),其余2个方向的竖脊肌平均肌电幅值增长不显著。训练后在10 s力矩当量显著增加的前提下,3个方向竖脊肌肌电中位频率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前屈和后伸方向总力矩当量与训练前相比,分别增长36.28%、5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4、1.13, P<0.05)。在测试总负荷上升的前提下,前屈和后伸方向耐力时间和后伸方向最后一个台阶肌电中位频率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利用徒手和简单器械进行腰腹部核心肌肉力量训练也可取得明显效果,训练后志愿者各方向肌力和耐力均显著增加,肌肉抗疲劳能力增强。该训练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开展,可在飞行部队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飞行学员基础+G z耐力测试与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测试飞行学员的基础+G z耐力,并对影响其抗荷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提升飞行学员抗荷能力与改进训练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57名健康男性飞行学员进行抗荷能力测试,测试指标包括离心机基础+G z耐力、双下肢最大蹬力、最大呼气压力(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及最大吸气压力(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根据基础+G z耐力高低分组;基础+G z耐力较低组内按耐力终点视觉有无变化进行分组。按双下肢最大蹬力的水平高低分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离心机测试情况及飞行学员平时体能训练情况,根据问卷结果,按有氧训练强度分为低训练组(≤3次/周)与高训练组(>3次/周)。 结果:飞行学员的离心机基础+G z耐力测试结果为3.5 G和4.0 G 2个水平,平均为(3.56±0.17)G;双下肢最大蹬力平均为(449.3±105.6)kgf(1 kgf=9.806 N),MEP平均为(20.1±3.5)kPa,MIP平均为(10.5±2.3)kPa。基础+G z耐力4.0 G组的MEP高于3.5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8, P=0.043)。基础+G z耐力3.5 G的飞行学员中,视觉无变化组的MEP高于视觉变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 P=0.023)。高蹬力组(≥449.3 kgf)的基础+G z耐力高于低蹬力组(<449.3 k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0, P=0.035)。66.7%的学员以前未学过正确的抗荷动作;91.2%的学员进行长跑训练;82.5%的学员进行力量训练;57.9%的学员进行下肢力量训练,但其中45.6%的人不清楚每个肌群力量的正确训练方法。有氧训练的高训练组MEP高于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5, P=0.002);高训练组双下肢最大蹬力低于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 P=0.022)。 结论:飞行学员的抗荷能力在离心机上表现不佳,应该尽可能提早安排初次飞行前的离心机体验与训练,同时加强以力量训练为主的抗荷体能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功能训练结合营养护理对COPD稳定期患者心理状态及运动耐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功能训练结合营养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心理状态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入该院接受治疗的94例COPD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于患者稳定期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肺功能训练结合营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肺功能状况、心理状况、运动耐力、最大自主分钟通气量(MMV)及呼气峰值流速(PEF)。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护理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肺功能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护理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运动耐力、MMV及PEF比较,差异无统均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运动耐力、MMV及PEF的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肺功能训练结合营养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肺部功能,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促进病人机体康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7例军事飞行人员缺氧体验训练初训不合格及复训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分析17例飞行人员缺氧体验训练初训不合格及复训结果情况。飞行人员缺氧体验训练不合格者终止训练的主要原因是动脉血氧饱和度过低和主诉不适。采用模拟7?500 m高度缺氧状态的训练方法,对于血氧饱和度低于65%的受训者,2次缺氧刺激即可明显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因主诉不适而终止训练者,其初训终止时动脉血氧饱和度在安全范围,首次复训达标后主诉症状依然存在,故其要求终止训练的原因可能为对训练的恐惧反应,而非真实的缺氧耐力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内效贴辅助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辅助康复训练方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Brunnstom Ⅳ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内效贴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组47例(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51例(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具体方法包括患侧上肢和手功能主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耐力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1 h,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治疗组每日在肌内效贴贴扎完毕后再进行常规康复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和ARAT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和ARAT评分分别为(48.58±7.02)分和(43.96±10.25)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肌内效贴辅助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