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听力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最常见的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之一,患儿听力具有迟发性、渐进性或波动性下降的特点,且在发病前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果首诊年龄较晚会影响儿童言语发育乃至影响以后正常的学习及社交能力。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方法终止LVAS患者耳聋进展,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干预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是诊断LAVS的"金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不能作为儿童的常规筛查手段,特征性听力学表现和基因检测是进一步诊断的基础。本文就LVAS听力学特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ERAC1基因变异致MEGDHEL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SERAC1基因变异所致MEGDHE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1例2016年8月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报道的MEGDHEL综合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结果:(1)病例:患儿男,生后2 d因高乳酸血症转入本院。体格检查发现皮肤散在瘀斑。实验室检查示凝血功能障碍;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异常信号;检测到 SERAC1基因c.442C>T(p.Arg148*)纯合变异,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收录的致病变异位点,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诊断为MEGDHEL综合征。随访至3岁11月龄,患儿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肢体痉挛、肌张力障碍、感音性耳聋、丧失语言能力。(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87例病例,合并本例共88例,共涉及57种不同变异位点。临床表现具有同质性,多在新生儿期起病(72%,62/86),以严重可逆性肝功能异常(49%,38/77)、新生儿低血糖(44%,35/80)为主;婴幼儿期开始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常见肌张力低下(86%,68/79)、肢体进行性痉挛(82%,67/82)、肌张力障碍(80%,66/82)、智力障碍(88%,58/66)和感音性耳聋(74%,59/80);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受累(93%,70/75);3-甲基戊烯二酸尿(98%,80/82)。目前主要采取支持治疗,预后极差。 结论:新生儿期表现为不明原因可逆性肝功能异常或低血糖等异常,婴幼儿期逐渐出现进行性耳聋-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患儿,应高度怀疑MEGDHEL综合征,此类患儿多数预后不良,新生儿期经基因检测可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机制与治疗数据、免疫治疗技术参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及处理,以及临床诊疗实践,旨在指导国内同行安全、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相关的临床试验。论著《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家庭的聋病遗传咨询特征分析》发现携带线粒体DNA致病突变个体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发生耳聋的风险较高,但携带者的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及外显率等存在显著差异,在遗传咨询中需要明确排除核基因可疑致病变异并分析携带者的线粒体DNA突变比例,同时完善首诊个体及其母系家庭人员的听力检测,以咨询家庭为单位进行线粒体突变表型-基因型特征分析,有利于线粒体耳聋遗传咨询个性化的临床决策。论著《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提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论著《顺铂诱导氧化应激引起耳蜗血管纹周细胞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发现顺铂可升高耳蜗内氧化应激水平导致C57BL/6J小鼠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从而提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造成听力损失。论著《siRNA沉默STAT6抑制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产生的实验性研究》发现经鼻滴入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小干扰RNA(siRNA)可下调鼻黏膜STAT6表达,降低磷酸化STAT6(p-STAT6)水平,抑制小鼠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汉语普通话CMnBio测听句表的编制及在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中的验证》建立了面向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具有良好等价性的26张普通话CMnBio句表,并提供了使用单张表和二张表时识别率得分95%置信度下的临界差值,为普通话成人人工耳蜗临床实践及开展跨语种成效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避免天花板效应的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探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日常生活中聆听音乐的感受以及音乐对其生活的重要性,探寻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2021年1—8月使用《音乐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估63例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体验以及需求,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年龄(40.7±12.3)岁(均数±标准差,下同),手术时年龄(36.8±13.1)岁,术前助听器无效时间(3.9±5.8)年。分析指标包括年龄、术前佩戴助听器无效的时间、术前对音乐喜好程度、术后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目前助听方式和听觉康复效果,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6种因素是否对受试者聆听音乐构成影响。结果:量表中的各维度均只与单一因素相关,其中音乐体验部分的两个亚维度均与听觉康复效果相关;而重要性部分中,听觉康复效果是“参与重要性”维度的影响因素,术前对音乐的喜好程度则是“感知重要性”维度的影响因素。以上述因素分组比较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以其他因素分组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成人语后聋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有继续聆听音乐的需求和尝试,听觉康复效果和术前对音乐的喜好程度是影响植入者聆听音乐的两个重要因素。当听觉交流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需要及时关注植入者在音乐方面的聆听需求和训练,尤其对于术前喜好音乐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OTOA基因变异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的表型-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 OTOA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聋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2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二代测序诊断为 OTOA基因变异致聋的6个家系进行病史、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在家系内对发现的序列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发现的拷贝数变异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验证。 结果:6个散发耳聋家系的先证者均表现为低频轻~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高频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1例为语前聋,5例为语后聋。6例先证者中1例携带 OTOA基因纯合变异,5例携带 OTO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共鉴定了 OTOA基因9个致病性变异(分别是6个拷贝数变异、2个缺失变异和1个错义变异)和2个临床意义未明的错义变异;5个单核苷酸变异中有3个为未经报道的新变异[c.1265G>T(p.Gly422Val)、c.1534delG(p.Ala513Leufs*11)及c.3292C>T(p.Gln1098fs*)]。 结论:OTOA基因变异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本组病例中临床表型主要为语后发生的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少数表现为语前先天性聋;其致病变异主要以拷贝数变异为主,其次为缺失变异和错义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汉语普通话成人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患者人工耳蜗(CI)植入术后1年的康复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CI植入的11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成人S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4~50岁。在180°平均分布7个扬声器的声场中,测试患者术前、术后CI开机1、3、6和12个月时的声源定位角度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评估患者声源定位能力的改善情况。在声场中采用“空间言语评估系统”,测试患者在稳态噪声环境中不同信噪方位下裸耳(CI off)和助听(CI on)条件下的言语接受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RT),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和静噪效应的获益情况。采用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SSD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开机1个月、开机3个月、开机6个月和开机12个月时的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的变化情况。采用言语、空间和音质听觉量表(The 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和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jmegen Cochlear Implant Questionnaire,NCIQ)评估患者CI植入后空间言语感知和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主观获益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SSD患者佩戴CI后,患耳助听听阈较裸耳听阈有明显改善;声源定位能力明显改善,各随访时间点RMSE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反映头影效应的S SSDN NH测试条件下,患者在助听情况下的SRT较裸耳时平均降低6.5 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5, P=0.001);在反映双耳总和效应的S 0N 0和反映静噪效应的S 0N SSD测试条件下,SSD患者在裸耳和助听情况下的S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点THI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助听时VAS评分显著低于裸耳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助听下,SSQ问卷总分、言语理解和空间听觉分类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NCIQ问卷总分与裸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自信心分项得分较裸耳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497, P=0.013)。 结论:CI植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汉语普通话SSD患者重建双耳听觉,改善声源定位能力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同时有助于减轻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提高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版本诊断标准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结果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版本诊断标准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ONID)诊断结果的影响,为ONID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9月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清远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在岗期间噪声作业工人的体检结果,以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判断为疑似ONID的471例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加权不同组合高频听阈,计算较好耳加权值,分别与2007版、2014版诊断标准进行比较并判断听力损失程度。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 2检验,计量偏态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推断并比较其差异性。 结果:471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0.32±7.01)岁;接触噪声作业工龄3~29年,平均(7.11±3.44)年。以2007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与单纯语频均值疑似ONID诊断率差值两两比较,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后,与语频均值诊断率差值比较,3.0 kHz高频增加了16.35%、4.0 kHz高频增加了30.15%、6.0 kHz高频增加了20.17%、3.0 kHz+4.0 kHz高频增加了22.29%、3.0 kHz+6.0 kHz高频加增加了17.20%、4.0 kHz+6.0 kHz高频增加了25.27%、3.0 kHz+4.0 kHz+6.0 kHz高频增加了2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2014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语频均值及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疑似ONID诊断率,与4.0 kHz高频诊断率比较,语频均值降低了30.15%、3.0 kHz高频降低了13.80%、6.0 kHz高频降低了9.98%、3.0 kHz+4.0 kHz高频降低了7.86%、3.0 kHz+6.0 kHz高频降低了12.95%、4.0 kHz+6.0 kHz高频降低了4.88%、3.0 kHz+4.0 kHz+6.0 kHz高频降低了7.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增加了疑似ONID的诊断率,其中加权4.0 kHz高频对结果的影响最大,加权3.0 kHz高频影响最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规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因筛查是实现疾病群体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的重要举措。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在预防耳聋出生缺陷、减少听力言语残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遗传性耳聋研究的深入、筛查技术的发展、筛查工具的更新、实验室条件的完善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形成了更多具有遗传咨询资质的医师队伍,开展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地区逐渐增多。目前已覆盖中国大部分省份的主要城市,受检人群从最初的耳聋患者或耳聋高危家庭成员转变为覆盖新生儿、婚前、孕前、产前的大规模人群筛查,并且技术方法逐步多样化。本文围绕耳聋基因筛查原则、流程、技术方法、报告解读、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指导性意见,规范中国的耳聋基因筛查及筛查后的工作流程,使耳聋基因筛查更有效地服务于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对成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学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通过牙齿上配戴微型骨振器将声信号直接传至健侧耳蜗)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改善情况,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 方法:招募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人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66岁;纯音测听500、1 000、2 000、4 000 Hz四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患耳≥70 dB HL,健耳平均听阈均≤30 dB HL。其中先天或自幼单耳失聪8例,突发性聋7例,梅尼埃病1例,听神经瘤术后1例,慢性中耳炎术后失聪1例。患者上颌后牙槽部位须至少一侧有连续两颗牙齿,以保证微型骨振器(称为口内机)的制作与日常佩戴。成效观测期限为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后的(30±7)d,未同时使用其他单侧聋干预装置。成效评估包括:应用TDH50P气导耳机测试患侧助听前后的纯音听阈;以“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测试患耳在50、65 dB SPL声级下的单音节识别率;在声场中采用普通话版矩阵式语句(CMNmatrix)测试信噪不同方位下的信噪比识别阈(50% threshold of signal-to-noise ratio,SNR 50),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静噪效应及双耳加合效应;采用助听器效果缩略简表(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言语-空间-听音质量(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问卷来评价患者使用牙骨装置后的助听效果、空间言语感知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结果: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30 d后,患侧助听听阈和单音节识别率均显著提高( P值均<0.001);声场中患侧扬声器播放语句而健侧播放稳态言语谱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头影效应)为(2.6±2.1)dB;而患者前方播放语句而患侧播放噪声时的SNR 50(反映静噪效应)降幅则为(0.3±2.8)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前方同时播放语句和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加合效应)为(1.0±2.2)dB。APHAB的四个亚项中EC(交流便利)、RV(混响环境)、BN(嘈杂背景)三个亚项及整体得分均有显著提升( P值均<0.01);更能反映单侧聋交流困境的SSQ问卷中,事关空间听觉、言语识别及听音质量的得分均有显著性的改善( P值均<0.05)。 结论: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干预早期成效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单侧聋患侧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声场噪声环境下识别语句时的头影效应,改善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和言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Aymé-Gripp综合征行人工耳蜗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Aymé-Gripp综合征行人工耳蜗术治疗的患儿。患儿女,1岁8个月,因“发现听力反应差半年”就诊,听力检查示感音神经性聋(左侧极重度,右侧重度),MAF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行左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中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前在圆窗龛处行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检测反应良好,术后检测:24个电极阻抗正常,耳蜗内1~22号电极神经反应遥测正常,术后1个月开机,无不良反应,术后康复治疗,随访4个月,患儿言语康复效果良好。本例可为该综合征患儿行人工耳蜗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