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听力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最常见的非综合征性听力障碍之一,患儿听力具有迟发性、渐进性或波动性下降的特点,且在发病前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果首诊年龄较晚会影响儿童言语发育乃至影响以后正常的学习及社交能力。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方法终止LVAS患者耳聋进展,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干预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是诊断LAVS的"金标准",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不能作为儿童的常规筛查手段,特征性听力学表现和基因检测是进一步诊断的基础。本文就LVAS听力学特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精准诊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是常见的隐性遗传性听力损失疾病。LVAS患者可表现为双耳对称或非对称性的、波动或进行性听力损失,部分为迟发性听力损失;具有低频气骨导差,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出现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等临床特点;颞骨高分辨CT(HRCT)和内耳核磁共振(MRI)相结合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深入分析 SLC26A4基因型,加强 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者的遗传学研究,并重视 EPHA2、 FOXI1和 KCNJ10基因等与 SLC26A4的协同致病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听力学诊断和基因诊断三个方面彼此补充且相互结合,可进一步实现其精准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通量基因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在前庭水管扩大(EV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重连接和多重荧光PCR的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HLPA)分析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46例非综合征型EVA患者行3个EVA相关基因(SLC26A4、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检测,用GeneMapper v4.1进行数据分析。对照组为100名听力正常,无其他遗传疾病的健康志愿者。结果:共检测46例EVA患者,男32例,女14例,年龄1~26岁。在4例EVA患者中检测到SLC26A4基因1~3号外显子缺失(4/46,8.7%),该CNV在健康人群DGV(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数据库)以及文献中未见报道,且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检出。未检测到FOXI1和KCNJ10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结论:本研究应用HLPA技术以EVA的已知基因为靶向区域进行CNV检测,是对耳聋基因点突变检测的补充,有助于实现EVA的精准基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Goldengate高通量耳聋基因芯片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中的有效性验证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将Goldengate高通量耳聋基因芯片应用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验证芯片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为制定更加详细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遗传检测策略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利用本研究团队研发的Goldengate高通量耳聋检测芯片,检测15例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耳聋患者及60例健康人对照样本,并利用Sanger测序法验证芯片检测结果。所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均进行 SLC26A4基因测序,并与芯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2/15患者通过芯片检测出 SLC26A4基因突变,通过芯片检测和 SLC26A4基因直接测序共检出9种突变,其中7种突变被两种方法均检出,该芯片可检测出 SLC26A4基因直接测序法所提供的等位基因信息的93.33%(28/30)。除 SLC26A4基因以外,15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通过芯片还同时检测出 GJB2、 PCDH15、 TMC1、 MYO6以及线粒体基因的突变,并均经过Sanger测序法得到验证。 结论:Goldengate高通量耳聋基因芯片具有检测覆盖广、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初步检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颞骨高分辨率CT半规管共脚内侧裂隙征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半规管共脚内侧裂隙征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的诊断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06年1月—2023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832例,其中男526例、女306例,年龄0.25~39.00[2.67(1.50,5.71)]岁。所有患者均行内耳MR水成像及颞骨HRCT检查。观察项目:(1)观察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LVAS发病特征;(2)以内耳MR水成像见内淋巴囊扩大为LVAS诊断金标准,评价HRCT半规管共脚内侧裂隙征对LVAS的诊断效能。结果:(1)832例(1 664侧)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内耳MR水成像确诊为LVAS患者136例267侧(16.0%,267/1 664),其中男84例165侧(61.8%,165/267)、年龄0.50~39.00[2.25(1.52,5.44)]岁,女52例102侧(38.2%,102/267)、年龄0.25~28.00[3.00(1.52,6.00)]岁;双侧发病131例(96.3%,131/136),单侧发病5例(3.7%,5/136)。(2)HRCT半规管共脚内侧裂隙征诊断LVAS阳性患者272侧、阴性1 392侧;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6%,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100%。构建ROC曲线,AUC为0.998(95% CI:0.996~1.000, P<0.001)。 结论:颞骨HRCT的半规管共脚内侧裂隙征对前庭导水管异常扩大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是CT诊断LVAS的特异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LC26A4基因致聋机制相关细胞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SLC26A4基因是引起非综合征性聋的第二位常见致病基因,也是引起前庭水管扩大的责任基因。围绕 SLC26A4基因致聋机制,国内外研究多从Pendrin蛋白入手,通过细胞实验对基因变异型编码Pendrin蛋白的表达、定位及离子转运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证实变异蛋白的结构改变可导致亚细胞定位、离子转运功能改变。本文归纳和总结 SLC26A4基因相关细胞实验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索该基因的致聋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鳃耳(肾)综合征患者颞骨CT表现和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颞骨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经基因检测证实的13例(26耳)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颞骨CT影像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39岁,中位年龄9岁,有亲子关系者3对(6例)。结果:13例患者均有听力损失和耳前瘘管,其中11例伴第2鳃裂瘘管。混合性听力损失20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3耳,传导性听力损失2耳,听力正常1耳。基因检测: EYA1基因突变12例, SIX1基因突变1例。颞骨CT检查,耳蜗基底周管径逐渐变窄,中周发育不良,顶周未发育20耳。前庭与水平半规管管壁不规则10耳,前庭扩大7耳,前庭与水平半规管融合3耳。前庭导水管扩大3耳,内耳道扩大8耳。锤骨与鼓室壁粘连17耳,6耳鼓室内炎症包埋听小骨、无法测量砧镫关节角度,3耳砧镫关节显示不清,8耳砧镫关节角度大于122°。前庭窗闭锁6耳,蜗窗闭锁1耳。咽鼓管骨部扩张、含气18耳,伴鼓室或乳突炎症11耳。中颅窝低位17耳,鼓室向前外侧移位22耳,外耳道狭窄3耳。 结论: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颞骨CT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耳蜗发育不良、听骨链畸形和咽鼓管骨部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颞骨CT检查可准确评估耳蜗、听小骨、前庭、半规管、前庭导水管及内听道等关键解剖结构,结合双侧发病、混合性听力损失、耳前瘘管及鳃裂瘘管等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内耳畸形可分为迷路未发育、初始听泡、耳蜗未发育、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全、不完全分隔型、大前庭导水管、前庭半规管畸形、蜗神经孔异常、前庭蜗神经异常。不完全分隔Ⅱ型和大前庭导水管与SLC26A4基因有关,不完全分隔Ⅲ型为一些X-连锁耳聋的表现。耳蜗发育不全可以与一些综合征性耳聋有关。对内耳畸形的完整评估应包括利用MRI对前庭蜗神经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内耳外淋巴间隙钆成像表现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临床诊断的13例(21耳)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患者(LVAS组)和23例(23耳)听力正常者(正常组)外淋巴间隙钆成像资料。先行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CISS)和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序列MRI扫描,经鼓膜向鼓室内注入稀释的钆对比剂,1、2、3、6 d后分别行3D-FLAIR扫描。对两组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外淋巴间隙显示情况进行评分,评分结果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测量LVAS组内淋巴管(ED)和内淋巴囊(ES)区注射对比剂前后信号强度,计算与同层脑干的信号强度比(SI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注射前后的差异。结果显示注射对比剂前LVAS组和正常组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在3D-FLAIR上呈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分布于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外淋巴间隙,两组间显示情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95, P=0.34)。正常组ED和ES均未显示,注射对比剂后亦无信号强度改变;LVAS组ED和ES区在3D-FLAIR上呈完全低信号2耳,呈分界清晰低、高信号19耳。注射对比剂后患侧ED和ES区低信号区信号强度增强,注射对比剂前后SIR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1.93, P <0.01)。本研究结果提示:LVAS患耳内耳(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内淋巴积水不显著;患耳ED和ES可能与前庭外淋巴间隙相通;部分患耳的ED和ES内可能存在间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前庭功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听力障碍疾病。近年来,有关该病前庭障碍的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已知该病的前庭症状具有多样性。新型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如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视频头脉冲试验的开展,使得临床上可以深入了解LVAS的前庭病理生理机制。如LVAS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具有低阈值、高幅值的特点,这符合“内耳第三窗”疾病的特点;而且,其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的分离性与“内淋巴积水”疾病相一致。随着LVAS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开展,与之相关的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改变也见诸报道。因此,回顾LVAS相关的前庭评估(症状与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探寻其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在进行临床决策时,除听力外兼顾患者的前庭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