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STP1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噪声作业工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P1基因的rs1695和rs659125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1:2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某钢铁厂于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完成随访并完成两次以上健康检查和听力测定的6 297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为队列研究的源人群,在该队列中筛选纯音听力测试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者292例作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的标准匹配,选择纯音听力测试双耳高频平均听阈<35 dB,且任一耳语频的任一频段听阈均≤25 dB,58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通量SNP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 TM)法检测GSTP1基因的rs1695和rs6591256位点的多态性,检验对照组人群的哈迪一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基因单个位点SNP与NIHL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各工种接触噪声的L Aeq,8 h范围为80.2~98.8 dB(A)。rs1695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A等位基因的1.291倍(95% CI:1.042~1.598, P<0.05),rs6591256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A等位基因的1.390倍(95% CI:1.119~1.728, P<0.05),携带AG+G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NIHL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个体的1.437倍(95% CI:1.057~1.952, P<0.05)。随着接噪工龄的延长,与rs6591256位点携带AA基因型个体比较,携带AG+GG基因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高(HR=1.273,95% CI:1.002~1.616, P<0.05)。 结论:GSTP1基因rs1695和rs6591256位点的等位基因G可能是发生NIHL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RNA在双酚A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PIWI蛋白相互作用RNA(piRNA)在双酚A(BPA)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分析并筛选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的piRNA。使用不同浓度BPA对前列腺癌PC-3细胞进行12、24和48 h染毒,结合CCK-8实验确定20%抑制浓度(IC 20),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PA染毒前后piRNA表达水平的改变。随后利用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TD)筛选受BPA调控且与前列腺癌相关的靶基因,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piRNA与靶基因的靶向调控关系,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iRNA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探究piRNA及其拮抗剂对PC-3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结果:160 μmol/L BPA处理PC-3细胞piR-sno48表达水平升高幅度较大( P<0.05)。转染piR-sno48拮抗剂可导致内源性piR-sno48表达下降及其靶基因 GSTP1表达水平升高( P<0.05),但是BPA染毒的细胞中GSTP1表达未见明显改变(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piR-sno48与 GSTP1的3′-UTR形成反向互补序列继而靶向抑制 GSTP1表达。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BPA刺激促进了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P<0.01),而piR-sno48拮抗剂可显著抑制这种促进作用( P<0.01)。 结论:BPA可能通过上调piR-sno48表达和靶向抑制 GSTP1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通过干扰内源性piR-sno48表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恶性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STP1和 PLCE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 GSTP1)和磷脂酶Cε1( PLCE1)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食管癌易感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方法:选取原发性食管癌患者和健康人群各162例为样本,采集性别、年龄、烟酒史和食管癌家族史等信息,并检测其 GSTP1基因A105G位点和 PLCE1基因rs3765524、rs2274223、rs3781264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风险因素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食管癌组吸烟史、食管癌家族史和热烫饮食人群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食管癌家族史和 PLCE1 rs2274223 GG基因型为食管癌的风险因素( P<0.05), GSTP1 A105G AG/GG基因型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 P<0.05);两因素交互模型中 GSTP1 A105G AA和 PLCE1 rs2274223 GG基因型均与吸烟具有交互作用,食管癌患病风险分别升高83.6%和85.7%( P<0.05); GSTP1 A105G AA基因型、 PLCE1 rs2274223 GG基因型和吸烟为最佳三因素交互模型,食管癌患病风险可升高244.0%( P<0.05);四因素交互模型分析显示同时存在 GSTP1 A105G AA基因型、 PLCE1 rs2274223 GG基因型、吸烟和食管癌家族史的人群食管癌患病风险可升高264.4%( P<0.05)。 结论:GSTP1基因A105G位点AG和GG基因型为食管癌保护因素, PLCE1基因rs2274223位点GG基因型为食管癌风险因素,且均可与吸烟产生交互作用,对食管癌易感性造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雷帕霉素预处理对Sprague Dawley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预处理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8只无特定病原体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00 g,鼠龄4~8周,随机分为3组,各16只。雷帕霉素组术前每天腹腔注射雷帕霉素,连续3 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雷帕霉素组和模型组制备HIRI模型。术后2、24 h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留取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留取肝组织行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己糖激酶2、磷酸果糖激酶1(PFK1)、三磷酸腺苷。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电泳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蛋白激酶B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术后2 h,模型组血清ALT(150.9±18.7)U/L、总胆红素(5.15±0.69)μmol/L、乳酸脱氢酶(9 547±365)U/L,均高于假手术组(42.4±10.7)U/L、(2.48±0.24)μmol/L、(4 424±376)U/L和雷帕霉素组(87.7±11.2)U/L、(3.09±0.12)μmol/L、(8 268±26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E染色和血清检测结果术后2、24 h模型组肝组织和功能损伤严重,雷帕霉素组损伤减轻。术后2 h和24 h模型组SOD、谷胱甘肽、己糖激酶2、PFK1、三磷酸腺苷低于假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 h和24 h模型组mTOR、S6K1及其磷酸化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蛋白激酶B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相对表达低于假手术组和雷帕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上调磷酸化蛋白激酶B,改善糖代谢,降低氧化应激,减轻大鼠HIR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人NLRP3和GSTP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致病因素较复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发病机制主要以炎症机制、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以及氧化-抗氧化失衡3种假说为主。GSTP1作为抗氧化酶在肺脏中具有重要的抗氧化作用,但由于GSTP1基因具有多态性,使得GSTP1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导致体内氧化-抗氧化失衡,从而认为GSTP1基因多态性是COPD的危险因素之一;NLRP3作为炎性小体构成组分被证实参与COPD的炎症反应,而其基因多态性可使NLRP3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影响COPD的发生。现对GSTP1和NLRP3基因多态性与COPD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以期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实验佐证为COPD的干预及靶向治疗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黄素干预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肝癌前病变大鼠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大黄素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的肝癌前病变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及对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进行肝癌前病变造模.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未造模+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DEN模型组[肝癌前病变造模+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DEN+大黄素组[肝癌前病变造模+80 mg/(kg·d)大黄素浓缩液灌胃]、DEN+护肝片组[肝癌前病变造模+900 mg/kg护肝片灌服]和DEN+大黄素+护肝片组[肝癌前病变造模+80 mg/(kg·d)大黄素浓缩液灌胃+900 mg/kg护肝片灌服],每组各10只大鼠.各组大鼠连续干预治疗12周.生化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比较各组大鼠的肝脏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 1 beta,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IL-10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铁死亡中心调节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马松三色染色(Masson's trichrome staining,MASSON)法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PIK3、Akt、mTOR的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EN模型组大鼠ALT水平、AST水平、肝脏指数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血清IL-1β、TNF-α、IL-10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肝细胞明显炎性浸润,细胞免疫应答增加,肝细胞形态畸变并出现变性死亡;肝组织中GPX4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I3K、Akt、mTOR的mRNA表达量明显上升(P均<0.05).与DEN模型组比较,DEN+大黄素组、DEN+护肝片组、DEN+大黄素+护肝片组大鼠ALT水平、AST水平、肝脏指数显著降低,ALB显著升高(P均<0.05),血清IL-1β、TNF-α、IL-10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肝细胞排列趋向正常,炎性浸润减轻,肝细胞弥漫性纤维化病变减弱,血管及胆管周围肝细胞形态逐渐好转,蓝色胶原纤维组织减少;肝组织中GPX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均<0.05),PI3K、Akt、mTOR的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P均<0.05),且上述变化DEN+大黄素+护肝片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DEN+大黄素组和DEN+护肝片组(P均<0.05).结论 大黄素可通过促进组织中铁死亡相关蛋白 GPX4表达来改善大鼠肝癌前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黄素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胃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rs1695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胃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XELOX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102例晚期胃癌患者,均接受XELOX方案化疗,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MALDI-TOF)的方法明确GSTP1 rs1695基因分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部位、ECOG-PS评分、TNM分期)及GSTP1 rs1695基因分型对患者化疗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结果:102 例患者中,GSTP1 rs1695 AA基因型、AG基因型、GG基因型所占例数分别为73例(71.6%)、27例(26.5%)、2例(2.0%),携带变异基因型GG/AG化疗ORR高于野生基因型AA(69.0%vs43.8%,P=0.022),且携带变异基因型GG/AG患者PFS比野生基因型AA更长[6.1个月(95%CI:5.2~7.0)vs 5.1个月(95%CI:4.6~5.6),P=0.028].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均与化疗疗效无关,但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与PFS有关(P均<0.05).Cox回归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GSTP1 rs1695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结论:GSTP1 rs1695基因型与晚期胃癌患者XELOX方案化疗疗效密切相关,测定GSTP1 rs1695基因型可以为晚期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GSTP1和ERCC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患者放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 基因(GSTP1)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1(ERCC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患者放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接受多西他赛单药化疗和同期放疗的食管癌患者 200 例,放疗 1个疗程后根据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情况将患者分为放疗敏感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放疗不敏感组(稳定、进展),进行 3a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分析GSTP1 基因G28152A位点和ERCC1 基因C118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取适量的患者食管癌组织,组织匀浆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髓磷脂碱性蛋白 1(MBP-1)、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 D1)、磷脂酶Cε1(PLCE1)基因蛋白浓度.结果 GSTP1 基因携带杂合型GA和突变型AA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的比例明显高于野生型GG的患者,稳定、进展的比例明显低于野生型GG的患者(P<0.01).ERCC1 基因携带野生型CC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的比例明显高于携带杂合型CT和突变型TT的患者(P<0.01).GSTP1 基因携带杂合型GA和突变型AA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生存率升高(P<0.05);ERCC1 基因携带野生型CC的食管癌患者放疗后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放疗不敏感组凋亡相关基因MBP-1、PTE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增殖相关基因Cyclin D1、PLCE1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GSTP1 基因携带杂合型GA和突变型AA的食管癌患者MBP-1、PTE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yclin D1、PLCE1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ERCC1 基因携带野生型CC的食管癌患者MBP-1、PTE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yclin D1、PLCE1 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GSTP1 基因携带杂合型GA和突变型AA、ERCC1 基因携带野生型CC的食管癌患者放疗预后较好,可能与上调凋亡相关基因MBP-1、PTEN表达,下调增殖相关基因Cyclin D1、PLCE1 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补骨脂水提物给药28d对大鼠早期肝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9/30
探究补骨脂水提物对大鼠肝脏的损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选取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补骨脂低剂量组(BGZL,6.25 g·kg-1)、补骨脂中剂量组(BGZM,12.5 g·kg-1)和补骨脂高剂量组(BGZH,25 g·kg-1).给药周期为28 d,每天观察大鼠有无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28 d后进行取材,计算大鼠体质量、肝脏器官系数和肝脑比,同时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相关血清学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各补骨脂给药组大鼠体质量下降,肝脏器官系数和肝脑比升高,肝脏出现肝肿大病变;病理学检查发现,大鼠肝脏出现肝内胆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纤维化.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BGZL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lutathione S-transferase,α-GST)、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等指标显著升高(P<0.05);BGZM组、BGZH组大鼠ALT、TBA、α-GST、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T)、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鸟氨酸甲酰基转移酶(ornithine car-bamoyltransferase,OCT)、精氨酸酶(arginase,ArgI)等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各补骨脂给药组大鼠的胆酸盐外排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类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 alpha-hydroxylase,CYP7A1)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补骨脂水提物对大鼠产生明显的中毒反应,呈现一定的量-毒关系,表明补骨脂水提物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损伤作用,可能是由于补骨脂影响肝脏胆汁酸分泌排泄与诱发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基于质谱技术分析软骨细胞线粒体蛋白质及细胞凋亡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定性观察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线粒体中的蛋白质,进一步探讨软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收集到的膝关节软骨组织进行线粒体提取,并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串联质谱标签标记技术进行检测,再通过搜索Uniprot数据库和利用Proteome Discoverer软件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其生物学信息.结果: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294个蛋白质点,其中有14种蛋白质点定位于线粒体,另外根据数据库及线粒体的结构可能有11种定位于线粒体.通过数据库的筛选、分析、分类,归纳出的蛋白质有ATP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氨酸脱氢酶1、谷胱甘肽S-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胸苷激酶2、苹果酸脱氢酶、补体、细胞色素b-c1、热休克蛋白10 kDa、热休克蛋白60 kDa、Trifunctional enzyme及Stress-70 protein.另外,通过蛋白复合物的生物学进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的分析,可能存在的信号通路有BMP4-BGN与Cofilin-actin-CAP1.结论:对软骨细胞线粒体中的蛋白质作全面的定性观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软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从而为骨性关节炎寻找更好的预测指标和干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