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方法:该研究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建库至2023年12月26日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的英文文献,统计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并分析变化趋势。根据前述年度发文量再次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该领域发文增长迅速转折年份的前5年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统计发文总量并计算年度发文增长率,并根据年度发文量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采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第2次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来源期刊、引用文献及关键词情况,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结果:第1次检索共获取3 992篇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文献,其中2015—2023年,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均增加迅速。第2次检索时限设置为201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该时段共发文3 206篇,平均年度发文增长率为13.30%,根据该阶段的发文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可达500篇。第2次检索文献发表在717种期刊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8.75%(601/3 206)]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伤、分子、中药药理及干细胞,主要出版国家为英国、美国等,影响因子>5的期刊有7本,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区Q1区或Q2区的期刊有6本。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906个节点及9大聚类(Q=0.64,S=0.82)。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在2006—2015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3转化生长因子β 1,在2016—2023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7植物提取。其中,2021—2023年期间,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聚类#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和#7植物提取的共现关系最为密切。对被引值、中介中心值及Sigma值排前5位的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分析显示,巨噬细胞及炎症调控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成纤维细胞对创面修复的影响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是主要研究方向。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636个节点,7个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2细胞迁移、#3创面修复、#4外泌体、#5负压伤口治疗及#6糖尿病足溃疡(Q=0.59,S=0.80)。第2次检索文献在2016—2023年主要聚集于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和#4外泌体,在2015年前主要聚集于聚类#2细胞迁移和#3创面修复。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110个突现关键词(以下简称突现词),突现强度排前10位的突现词依次为小鼠、基因表达、皮肤损伤、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生物材料、外泌体、分子对接、水凝胶、巨噬细胞极化,其开始年和结束年的时限均不同。其中2021—2023年的高强度突现词为水凝胶(属于聚类#0抗菌)、外泌体(属于聚类#1间充质干细胞)、分子对接(属于聚类#0抗菌)、巨噬细胞极化(属于聚类#0抗菌)。 结论:未来,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发展仍会处于稳步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已经从生长因子及创面修复生理过渡到了抗菌及干细胞方向;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为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筛查促创面修复的药物并研究其深层机制、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以及水凝胶通过抗菌功效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内镜下带冲吸导管的高频电极手术解剖技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实验猪的腹腔镜手术,验证一种创新的手术器械—用于内镜下带冲吸导管的高频电极解剖器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雌雄不分、体重30~45 kg的动物家猪6头,经腹壁3孔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观察器械操作体验,验证器械各项创新设计的性能。结果:(1)高频电切电凝和冲吸可以经单一穿刺器孔道操作,不需要频繁相互更换分别仅有冲吸或高频电极单一功能的两个器械,节省手术时间和病人麻醉时间。(2)高频电极电切电凝、同时将吸引管上的挤压式开关置于流量控制档位置时,电切电凝产生的烟雾被同步吸除。(3)手术面冲洗后需要吸除手术废液时,将吸引管置于上述流量控制档位置,可以避免负压对器官的损伤,维持腹腔内气腹不被破坏。结论:带冲吸导管的高频消融电极解剖器,其主要创新点是挤压式开关的应用,可帮助手术者实现无烟雾消融电极止血、电凝电切组织解剖、不破坏气腹条件下的手术部位冲洗洁净等新的操作性能,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规范应用负压伤口疗法提高创面修复水平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20年来负压伤口疗法(NPWT)在创面修复领域广泛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证实其在多个方面对创面修复起正向调控作用。而近10年来,NPWT无论在负压材料或负压发生设备上的完善,还是在使用方法、作用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策略方面,较之前的10余年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严格准确把握NPWT的临床应用指征,科学运用NPWT调控创面愈合微环境,有效改善各类型创面愈合质量,不断提升创面修复水平,是规范应用NPWT的核心要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空运条件的集装箱式生物隔离方舱负压环境设计与实现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研究并设计一种可应用于集装箱式生物隔离方舱的负压环境,以满足在陆、海、空多式联运转运过程中及空运条件下箱内的负压环境稳定及压差动态智能调控.方法:综合分析国内外传染病负压隔离装备的压差设计规范及研究成果,设计一种动力分布式无风道通风系统,通过预设压力冗余、传感器实时监测以及压力动态跟随,实现在空运过程中集装箱内的负压稳定和智能调控.结果:设计的集装箱式生物隔离方舱负压环境经测试,箱内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的"三区两通道"各区压差满足预设要求,清洁区室外、清洁区卫生间、缓冲区二更的清洁区卫生间、缓冲区一更的污染区、污染区卫生间和污染区室外的压差分别为34.2、38.8、-8.0、-31.7、-15.1和-44.6 Pa.通过箱内布设的传感器及智能显控设备,测试验证箱内各区压差动态能够满足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BSL-3)要求.结论:箱内各区稳定的负压环境和智能压差调控,使集装箱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特性,有效保障烈性传染病患者全域安全转运及空运条件下的转运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湿润烧伤膏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愈巨大皮肤脓肿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给予 2023 年 4 月 23 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 1 例合并糖尿病的背部巨大皮肤脓肿患者在抗感染、调控血糖、托里消毒散加减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创面于脓肿切开引流术后采用湿润烧伤膏及负压封闭引流序贯循环治疗.治疗 13 周后,创面明显缩小,基底部可见大量鲜红色肉芽组织生长,患者出院,并于门诊继续使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出院 1 周后随访,创面完全愈合,愈后皮肤遗留浅表性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PRP联合VSD技术治疗深Ⅱ度烧伤难愈合创面的疗效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治疗深Ⅱ度烧伤难愈合创面的疗效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烧伤整形科收治了 108 例深Ⅱ度烧伤难愈合创面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 例):清创后采用单纯VSD治疗;PRP+VSD组(54 例):清创后采用PRP+V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创面完全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巨噬细胞极化情况差异.结果 术后 7、14、21 d,PRP+VSD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1 d,对照组、PRP+VSD组患者的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VSD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VSD组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值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7、14、21 d,PRP+VSD组患者的iNOS阳性细胞计数值分别少于对照组,CD206 阳性细胞计数值分别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Ⅱ度烧伤难愈合创面采用PRP联合VSD技术治疗,可显著促进创面愈合,具体机制涉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负压引流辅助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与软组织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骨与软组织感染可累及包括骨膜、骨皮质、骨松质和骨髓在内的所有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如糖尿病足、骨髓炎、手术切口感染和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等均属此范畴,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困难,因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近年来用于伤口治疗的新兴技术,尤其在骨与软组织感染领域疗效显著.目的:综述近年国内外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1990-2022年在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英文检索词"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vacuum assisted closure,negative pressure,osteomyelitis,bone infection";中文检索词"负压伤口疗法,局部负压疗法,负压包扎,负压封闭技术,机械力,骨髓炎,骨感染".共检索到711篇相关文献,其中6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①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作为一种创面辅助治疗方式,相对于单一作用的传统敷料,其稳定创面、减轻水肿、降低细菌载荷、刺激肉芽组织和血管生成、改善组织灌注、调控末梢神经、调节生物免疫、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多重作用机制,能够更好地管理骨与软组织感染等复杂创面;②现有的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辅助治疗骨与软组织感染中具有显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应用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髓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5例骨折术后继发骨髓炎病人资料,行常规病灶清除术.根据术后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改良组15例采用双套管脉冲冲洗结合VSD持续引流7 d,对照组10例持续灌洗引流14 d.比较两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局部炎症消退时间及复发率等.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为(52.2±8.7)min,与对照组的(50.4±10.6)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46).改良组的住院时间为(19.1±2.8)d、术后换药次数为(7.3±1.5)次、局部炎症反应消退时间为(24.9±2.6)d,优于对照组的(24.9±4.7)d、(21.8±4.5)次、(30.8±4.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7 d、14 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起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两组病人均一期愈合,均无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内,两组病人骨折愈合良好,均未发生再发骨折、骨不连等情况.结论 改良双套管脉冲持续冲洗结合VSD法将可调控的脉冲冲洗技术与VSD技术相结合,能迅速控制炎症,有效促进骨髓炎清创术后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普伐他汀预处理对香烟提取物诱导的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预处理对香烟提取物(CSE)诱导的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月,采用负压吸引装置抽吸香烟烟雾并经过滤除菌制备CSE原液,取10代以内生长状态良好的对数期VSMCs进行实验.(1)将实验细胞分为不同浓度CSE诱导组,其中空白组使用不含CSE的DMEM培养基培养12 h,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分别于含1%、5%、10% CSE的DMEM培养基培养12 h.(2)将实验细胞分为不同剂量普伐他汀预处理组,其中对照组使用不含普伐他汀的DMEM培养基培养12 h;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 μM、10 μM、100 μM普伐他汀预处理2 h,然后使用含5% CSE的DMEM培养基培养12 h;部分实验设置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给予4-苯丁酸(4-PBA)2 mM预处理2 h,然后使用含5% CSE的DMEM培养基培养1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l-2、Bax、GRP78、Chop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GRP78、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1)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高于低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高于中浓度组(P<0.05).(2)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Bc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Bcl-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低浓度组,高浓度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中浓度组(P<0.05);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Bax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Bax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低浓度组,高浓度组Bax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中浓度组(P<0.05).(3)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GRP78、Chop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GRP78、Chop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低浓度组,高浓度组GRP78 mRNA、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中浓度组(P<0.05).(4)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中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低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0.05).(6)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GRP78和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GRP78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中剂量组GRP78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低剂量组、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CSE可诱导小鼠VSMCs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普伐他汀预处理对CSE诱导的小鼠VSMCs凋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中10 μM普伐他汀预处理的抗细胞凋亡作用最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内质网应激信号途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巧用肝素帽配合指腹揉搓法疏通中心静脉导管堵塞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巧用肝素帽替代三通配合指腹揉搓法疏通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的效果.方法 患者卧床休息,操作者洗手戴口罩,揭膜,用酒精、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导管、连接器及肝素帽各3遍,胶布固定导管,铺无菌治疗巾,戴无粉无菌手套,20 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2ml连接7号头皮针排气后,插入肝素帽内回抽至18ml使管腔内形成负压,立即用止血钳夹住头皮针,把抽好尿激酶溶液的1ml注射器插入肝素帽内,利用负压作用自动吸入导管内约0.1~0.3 ml,然后拔出注射器套上针套,用棉签蘸取吉尔碘消毒左手拇指和示指指腹,将导管放于两指腹之间,从导管接口处开始轻轻揉搓至穿刺点1 cm处,停留10~15 min后放开止血钳抽吸,抽出鲜红色血液并且无阻力表示通畅,若回血断续或仅混有少量暗红色血水抽出,可反复此操作数次,直至顺利疏通为止.结果 该科门诊PICC维护的1 080例发生导管堵塞38例患者,堵管率3.52%,巧用肝素帽替代三通配合指腹揉搓法,使用尿激酶溶栓,再通率100%,疏通时间最短40 min,最长4.5h,平均1.5 h,尿激酶总用量0.2~1.0 ml,无导管破损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无皮肤黏膜及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巧用肝素帽代替三通的优势:①操作简单可自由调控负压至理想状态,一次吸入导管内药液多,并能观察到准确的剂量.②操作时导管处于密封状态,可以防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③节约时间及劳动成本,操作者无需频繁转动三通阀,减轻手的疲劳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