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哌沙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哌沙班.方法 采用乙腈沉淀蛋白预处理血浆样品,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50mm×2.1 mm,3.5 μm)进行分离,以5%乙腈(A)和95%乙腈(B)的含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40℃,进样量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60.3→443.3(阿哌沙班)、m/z 464.4→447.3(13C阿哌沙班-d3内标).结果 0.5~400 ng·mL-1阿哌沙班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定量下限为0.5 ng·mL-1,提取回收率≥99.22%,质控样品的批内、批间RSD均≤4.53%;全血样品和血浆样品的稳定性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好,适用于测定人血浆中阿哌沙班的浓度,可用于其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肢体及浅表躯干软组织肉瘤放疗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局限肢体软组织肉瘤(ST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获得阴性切缘的原发肿瘤广泛切除,治疗的目标是维持生存、避免复发及转移、最大限度保全功能及减少并发症.对于大部分的成人肢体STS,放疗联合保肢手术可获得与截肢手术相当的局部控制率,并且局部控制率高于任何单一治疗手段,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模式.本指南由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牵头,多位专家共同制定,详细阐述了成人肢体STS的诊疗概况及调强放疗的具体实施.诊疗概况包括流行病学、诊断、分期及治疗原则.放疗实施包括准备、治疗决策、放疗适应证、定位、靶区勾画、处方和危及器官限量及计划设计,并从术前放疗、术后放疗两个方面分别阐述,涵盖了诊疗全过程,提供了全方位的放疗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BI系统锥形束CT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长期稳定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瓦里安加速器机载影像(OBI)系统锥形束CT(CBCT)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对瓦里安Clinac iX加速器OBI系统每月进行质控检测,获取Catphan 504模体在6种扫描协议下的CBCT图像.这6种扫描协议分别是高质量头部(HQH)、低剂量头部(LDH)、盆腔聚光灯(PSL)、标准剂量头部(SDH)、低剂量胸部(LDT)和盆腔(pelvis).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24个月的144套CBCT图像序列进行分析,通过在CTP486模块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数据.图像均匀性使用3点钟、6点钟、9点钟和12点钟方向ROI与中心ROI的CT平均值的最大差异的绝对值表示.图像噪声,使用大圆形ROI的CT值的标准差表示.图像均匀性和噪声的数值越小,表明图像质量越好.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得到6种扫描协议下这2种参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定义Y为每个方向ROI的平均CT值减去中心ROI的平均CT值得到的差值,用来表示每个月图像质量的变化.结果 该OBI系统CBCT的图像均匀性和噪声在2年中总体上比较稳定.对于HQH、LDH、PSL、SDH、LDT、pelvis这6种扫描协议,图像均匀性数值分别为(21.5±1.0)、(21.4±2.2)、(21.3±0.9)、(18.3±1.3)、(3.4±1.9)、(7.2±1.9)HU,图像噪声数值分别为(19.2±0.2)、(41.0±0.3)、(14.2±0.3)、(38.2±0.2)、(16.0±0.9)、(13.5±0.9)HU.其中,LDT的图像均匀性数值的平均值最小,pelvis的图像噪声数值的平均值最小.6种扫描协议下,图像均匀性涉及的中心ROI平均CT值分别为(32.3±2.7)、(24.0±3.3)、(19.3±2.4)、(11.1±2.5)、(67.2±2.1)、(-24.6±1.7)HU,平均CT值数据的稳定性较好.Y的标准差均<3HU,表明每个月图像质量的稳定性较好.结论 OBI系统CBCT的图像均匀性和噪声在2年中总体上比较稳定.6种扫描协议中,LDT的图像均匀性最好,pelvis的图像噪声最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高分辨率CT局部放大重建提高肺部小结节结构精准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放大重建在肺部小结节结构精准诊断上的价值。方法:使用常规胸部CT条件扫描质控模型Catphan500体模,关闭自动辐射剂量调节技术。根据扫描和重建方式不同分为改变扫描FOV组与改变重建FOV组,改变扫描FOV组控制扫描FOV分别为500 mm×500 mm、400 mm×400 mm、300 mm×300 mm、200 mm×200 mm、100 mm×100 mm,改变重建FOV组控制扫描FOV为500 mm×500 mm,分别在扫描FOV为500 mm×500 mm的条件下使用原始数据重建FOV为400 mm×400 mm、300 mm×300 mm、200 mm×200 mm、100 mm×100 mm的图像,控制其他条件均一致。观察Catphan 500体模高对比度分辨率模块,比较两组图像在不同扫描FOV或不同重建FOV下的线对数。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肺部小结节患者35例,均行胸部高分辨率CT平扫,使用原始数据重建图像,常规重建组的重建FOV为320 mm×320 mm,局部放大重建组的重建FOV为100 mm×100 mm,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使用质控模型Catphan 500体模扫描时,随着扫描FOV或重建FOV的逐渐缩小,改变扫描FOV组与改变重建FOV组高对比度分辨率模块图像能显示的线对数逐渐增大,且保持一致。常规重建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86±0.50)分,局部放大重建组(4.77±0.35)分,局部放大重建组评分高于常规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763, P<0.05)。 结论:高分辨CT局部放大重建图像能取得与局部放大扫描一致的图像质量,局部放大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单纯图像放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运用情景模拟与快速读片方法提升放射科颈椎DR教学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与快速读片培训方法在放射科颈椎DR检查技术规范化建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检查室情景模拟拍摄颈椎DR片的方法,由两位高年资主管技师从患者核对、曝光条件、体位摆放、胶片打印、检查安全及辐射防护等方面,对低年资技师的不足进行评价指导。每日晨间随意抽取颈椎DR图像进行快速阅片,让初级技师在1 min内快速地浏览完图像并作出质控评价,并由高年资主管技师指出评价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随后通过每位技师的不足及发现的问题整理成颈椎DR检查技术规范手册。随机筛选规范化建立前后年龄18~55岁、行动无异常、无内固定颈椎常规投照患者各200例,规范前为A组、规范后为B组,分别比较A、B两组图像质量、重复投照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B组图像质量评分(8.83±0.33)高于A组(8.45±0.30),B组重复投照率(2%)低于A组(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快速读片与情景模拟培训模式,建立适合科室情况的颈椎DR检查技术的规范,有效解决了放射科技术教学抽象化的问题;建立颈椎DR检查技术的规范,让各技师参与规范化建立及培训过程,较快掌握科室工作流程及相应检查技术,在规范化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主动脉夹层CT血管成像标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CT血管成像(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将基于CTA图像的人工智能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有助于快速辅助诊断、评估疗效和预测术后风险等。影像人工智能最核心的部分是数据的标注,为了规范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数据的标注,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及国内心血管影像专家编写了主动脉夹层CTA标注专家共识,从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和分型,标注数据来源和储存要求,标注平台、工具和方式的选择,标注人员资质、培训和考核,标注后数据的质控,标注方法和内容,标注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共识,为建设规范化的主动脉夹层CTA影像标注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和质量保障,为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模型的构建、验证、优化及推广等提供研究基础,从而推动主动脉夹层人工智能影像真正落地临床应用,最终使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新团体标准下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落实培训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因素及预防措施落实培训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三明市第一医院2020年1-9月、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住院治疗的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390 952人日数)和试验组(432 880人日数)。护理部成立质控小组,制定标准,进行各级规范化培训及考核,配合视频、海报、粘贴画等防跌倒/坠床等资料宣传,统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及原因,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的风险影响因素及例数、各科护理联络员防跌倒/坠床技能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及跌倒风险因素相关知识理论成绩。结果:试验组在防滑、防跌工具使用不当(χ 2=5.27)、地面湿滑(χ 2=4.29)、床栏因素(χ 2=4.54)、无人陪护(χ 2=4.40)这4个风险因素中跌倒/坠床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试验组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为0.05‰,低于对照组的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5, P < 0.05);各科联络员跌倒危险减低预防技术操作及跌倒风险因素相关知识理论成绩经培训考核后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各级逐层规范化培训、多形式宣教模式并举、各项预防措施操作标准化,可提升患者跌倒/坠床风险意识,降低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患者样本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患者样本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PBRTQC),可利用现代实验室信息系统条件改进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PBRTQC相比室内质量控具有连续监测、无质控品原因造成失控的情况、低成本等优势。本文总结近期PBRTQC研究成果,介绍PBRTQC的理论基础和PBRTQC质控模型的建立,阐述目前PBRTQC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PBRTQC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重指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联合在线数据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首先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0月荆州地区“幸福呼吸”慢阻肺筛查肺功能数据共16 187例,对于缺失问卷信息、质控不合格以及存在单纯限制性或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数据剔除,最终获得进行分析的数据有3 999例,其中非慢阻肺组2 330例,慢阻肺组1 669例。以是否患有慢阻肺为因变量,以BMI为自变量,采用平滑曲线图法展示BMI与慢阻肺发生之间的关系,若观察到非线性关系,则采用二段线性回归模型计算阈值效应,并对潜在的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生物燃料接触史、慢阻肺认知)进行调整。其次利用在线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采用MR分析高BMI与慢阻肺发生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结果:利用荆州地区“幸福呼吸”慢阻肺筛查肺功能数据进行分析发现BMI与慢阻肺患病风险存在非线性关系,当BMI<23.7 kg/m 2时,BMI每增加1 kg/m 2,慢阻肺患病风险下降18%( OR=0.82,95% CI:0.79~0.85),当BMI>23.7 kg/m 2后,BMI的增加与慢阻肺患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OR=1.00,95% CI:0.96~1.05)。利用在线GWAS数据进行MR分析发现高BMI与慢阻肺发生可能不存在潜在因果关联,异质性检验及水平多效应检验均 P>0.05。 结论:BMI与慢阻肺患病风险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当BMI>23.7 kg/m 2后,BMI与慢阻肺患病风险可能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青海省人民医院2019年2~8月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纳入对照组;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纳入研究组。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满意度等,并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研究组护理操作、护理科研、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器械数量不符/遗失、漏签医嘱、损坏贵重仪器设备、高危及普通药物外渗、手术患者发生压疮、手术物品准备不齐等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的总体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通过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控小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还可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及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