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骨和皮模型在拇指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骨、皮模型在拇指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显微外科收治17例(19指)拇指缺损患者,其中Ⅰ度缺损5指,Ⅱ度缺损5指,Ⅲ度缺损8指,Ⅳ度缺损1指,其中16指为急诊无再植条件、毁损严重,3指为既往外伤术后指体残缺。再造术前行双手CT扫描,通过对侧正常拇指CT数据镜像建模,对比患指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1∶1大小骨缺损部分及软组织缺损的模型。术中根据缺损的组织模型,切取 趾骨甲皮瓣;根据缺损的骨骼模型,取髂骨(12指)及第2趾近侧趾骨间关节(5指)和跖趾关节(2指),与皮瓣中的部分趾骨重建拇指指骨长度及关节。术后绝对卧床、烤灯照射并对症治疗。再造拇指成活后1个月均行足趾创面游离植皮。出院后分别于再造术后3、6周和3、6、12个月指导或联系患者来院定期复查,观察再造指外观、血运、功能、感觉、色泽、TPD等情况。 结果:术后皮瓣有1指发生动脉危象,行探查动脉再通;1指术后皮下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17指无并发症。19指均成活,再造手指美观,足部无功能影响。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再造指体外观良好;手指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感觉恢复至S 1~S 3+;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的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结果均为优。 结论:3D打印骨和皮模型在拇指全形再造术中应用,可辅助精准设计和切取皮瓣,重建指骨长度,提高手术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技术在拇指及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拇指及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指缺损患者(84指),其中拇指37指,手指47指,I~III度45指,IV~VI度39指。手术方式为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指全形再造。对患者的双手、双足进行CT平扫并3D建模,导出1∶1模型,打印指缺损部位的皮肤模型和骨关节模型。将皮肤模型套在足 趾上,设计需要切取的 甲瓣形状。按照骨关节模型截取第2足趾的趾骨间关节或跖趾关节(骨长度不够者取髂骨条串联)。门诊随访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84指再造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再造指体外观与正常指体外观相近,质地、弹性良好,指甲平整、光滑、有光泽。感觉恢复为S 3+,TPD为4~6 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70指,良14指。共有64指供区保留了全部足趾,供区皮瓣色泽、质地较满意,不影响行走及跑跳,无行走痛等不适。 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指全形再造,术中切取组织更精准,不仅提高了再造指的美观度,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拇指V度缺损再造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4年3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收治1例右拇指V度缺损的患者,采用游离右侧 甲瓣联合第2趾骨腱复合组织再造拇指、游离右侧旋骼浅动脉穿支皮瓣(SCIPF)及自体髂骨修复足供区。术后7年,右手功能改善明显,而右足的功能未见明显影响;根据Michigan手功能评分80分,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医学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为优(14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应用 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指端缺损创面行急诊清创,以异种皮临时覆盖,4~7 d后行皮瓣修复术;根据指端缺损情况设计并切取 趾腓侧游离皮瓣(比创面扩大0.5 cm),对伴有甲床、指骨缺损时可携带 趾部分甲床、趾骨;在显微镜下去除皮瓣下多余脂肪,将其覆盖于指端创面,皮瓣与手指的动脉、静脉、神经分别吻合;用2根0.8 mm克氏针交叉固定指骨。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缝合缩小后进行湿润换药,待其自行生长,或切取第1跖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患者伤指及供足恢复情况,调查患者对手术效果是否满意;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适用标准对手指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共纳入35例指端缺损伴指骨外露患者,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15~60岁,平均36岁;拇指9例,示指8例,中指10例,环指5例,小指3例;缺损面积1.0 cm×1.5 cm~2.0 cm×3.0 cm。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静脉危象,予皮瓣边缘放血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有1例供区拆线后伤口愈合不良,经换药3周后愈合。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3个月,修复后的手指皮瓣颜色、质地及指甲外形与正常手指接近,皮纹清晰,外形美观,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0 mm,感觉恢复至S3级;供足功能和外形无明显影响;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手指功能评价结果:优28例,良7例。结论:应用 趾腓侧游离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后,手指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且皮瓣供区隐蔽,对供足影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的修饰性再造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的修饰性再造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2021年1月,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收治129例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伴骨或(和)肌腱外露的患者,男1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17~59)岁。甲基质缺损0.4 cm×1.1 cm~1.8 cm×2.0 cm,骨缺损长度0.4~1.8 cm,软组织缺损1.6 cm×1.8 cm~3.2 cm×4.8 cm,采用清创游离 趾组织瓣修复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77例 趾腓侧皮瓣供区中17例直接关闭创面,60例缩小创面后10例采用植皮、28例采用人工真皮覆盖创面、22例采用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创面。52例 甲瓣供区创面中49例采用人工真皮修复、3例 趾甲基质全部缺损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至2022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有无坏死,皮瓣外形、纹理、质地,再造拇、手指甲板外观,再造拇、手指指腹TPD,皮瓣瘢痕及对冷耐受性,再造拇、手指屈伸功能,X线片评价再造拇、手指指骨骨愈合时间;供区 趾外观、感觉、对冷的耐受性及供区足部运动功能。 结果:术后随访平均21(18~24)个月,术后128例皮瓣成活,1例 趾腓侧皮瓣发生皮瓣坏死,通过指掌侧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愈合良好。再造拇手指外形、纹理、质地及甲板与健侧拇、手指接近。再造拇、手指参照Zook指甲修复评定标准,优127例,良2例。再造拇、手指指腹TPD为4~10 mm,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再造拇、手指的瘢痕平均为0.6分,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再造拇、手指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所有患者再造拇、手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27例,良1例,中1例。所有患者X线片示拇、手指指骨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术后2个月,无骨吸收、感染、骨不连及应力性骨折。供区 趾长度与对侧趾无差别。除了 趾甲根为供区外,供区 趾外观与对侧 趾多数差别不明显。供区 趾趾腹TPD 4~8 mm; 趾VSS评分平均为1.4分,VAS评分平均为0.7分; 趾趾骨无应力性骨折发生;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 结论:趾修饰性再造重建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是一种值得推荐理想的方法,既可以重建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获得拇、手指良好的外观及满意的功能,又不会损失 趾长度,对供区 趾外形、感觉影响较小,且对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等均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 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游离 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1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电烧伤致拇指毁损男性患者,年龄27~58岁,彻底清创后拇指缺损分度为Ⅲ度者10例、Ⅳ度者2例。采用游离 甲皮瓣联合携带皮岛的第2趾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 甲皮瓣供区Ⅰ期覆盖人工真皮并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Ⅱ期移植腹股沟区中厚皮片覆盖,第2趾供区应用髂骨条填塞固定。再造术后1周观察再造拇指成活情况,皮片移植术后2周观察 甲皮瓣供区皮片成活情况,再造术后6周复查X线观察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趾骨骨痂形成情况。随访时观察再造拇指外形,评估感觉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拇指功能;观察供足 趾及第2趾的趾间关节是否僵硬、足部供区瘢痕增生情况及供足站立、行走功能是否受限。 结果:再造术后1周,患者再造拇指均成活。皮片移植术后2周,11例患者 甲皮瓣供区皮片全部成活;1例患者 甲皮瓣供区皮片部分坏死,换药10 d后创面完全愈合。再造术后6周,10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趾骨骨痂形成,拔除其克氏针;2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骨痂形成欠佳,延迟2周拔除其克氏针。随访6~24个月,患者再造拇指外形与健侧拇指接近,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1 mm,功能评定:优4例、良6例、可2例;供足 趾及第2趾的趾间关节僵硬,足部供区均遗留轻度瘢痕增生,供足站立及行走功能均未明显受限。 结论:游离 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可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该方法应用重建代替修复的理念封闭创面,可恢复毁损拇指的外形及功能,且未对供足造成较大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趾骨背侧骨质的第2趾甲皮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带趾骨背侧骨质的第2趾甲皮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对收治的10例手指甲床全部缺损的患者采用带趾骨背侧骨质的第2趾甲皮瓣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伤指的末节指骨愈合情况、指甲外形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10例第2趾甲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10例伤指的骨连接端均愈合良好,未出现骨不连,指甲外形良好,未出现畸形。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9例,良1例。结论:带趾骨背侧骨质的第2趾甲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良好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策略缩容术一次塑形儿童多足趾巨趾畸形的初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以足趾及足底健侧缘皮瓣为核心的综合策略缩容术一次塑形儿童多足趾巨趾畸形的初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手术治疗的多足趾巨趾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术中设计以足趾及足底健侧缘为蒂的带部分血管皮穿支的随意型皮瓣,切除超过正常足趾及足底长度以远的组织。严重增长的巨趾切取带一侧趾固有动脉的趾甲复合组织瓣,后退成形趾甲。切除跖腱膜表面、纵行纤维分隔内的增生脂肪以及部分病变神经。趾骨横向截骨缩短、纵向截骨缩窄但不做骨骺阻滞,并进行关节复位成形以及屈肌腱紧缩。最后以足趾健侧缘皮瓣包裹足趾并成形趾蹼,足底健侧缘皮瓣成形足底。记录手术时长、伤口和骨骼愈合时间、足趾和趾甲保留情况。术后随访双足最大周径及鞋码差异、足部皮肤是否有溃疡、伤口瘢痕、趾蹼深度、基本感觉是否存在以及家长的满意度。采用改良巨趾调查问卷评价手术效果,总分0~12分,评分越高说明手术效果越佳。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共纳入15例患儿,男11例,女4例,手术时中位年龄为2.75岁(0.9~10.8岁);2趾巨趾11例,3趾巨趾4例,共34趾。手术时长平均为4.13 h(2趾巨趾患儿3.25 h,3趾巨趾患儿5.00 h),1例严重的3趾巨趾行1个趾列切除,2个足趾术中甲瓣切取失败。术后3个足趾趾端部分皮肤坏死,2个甲瓣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足趾均愈合良好。术后平均随访4.8个月(3~11个月),患侧足与健侧足周径差异均≤1.5 cm,长度差异<0.5 cm,均能穿同码鞋。共4个足趾无趾甲,1个趾甲薄。除1例趾蹼深度不足外,其余趾蹼深度接近正常。足部皮肤无溃疡,基本感觉存在,伤口瘢痕隐蔽。术后改良巨趾调查问卷评分为(10.54±0.88)分,所有家长对效果满意。结论:以足趾及足底健侧缘皮瓣为核心的综合策略缩容术修复儿童多足趾巨趾畸形,一次手术可完全切除跖底远端以及趾端的膨大组织,很大程度缩小足及足趾的大小至穿同码鞋,且保趾率高。重建塑形的足、足趾及趾蹼形态接近正常,瘢痕隐蔽,行走无溃疡,达到较好的初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吻合血管趾骨甲皮瓣再造指尖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无吻合血管趾骨甲皮瓣行指尖再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东莞长安新安医院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指尖损伤患者,采用无吻合血管的趾骨甲皮瓣修复指尖缺损,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皮瓣局部转移覆盖,该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取门诊、电话、微信、登门拜访等方式随访患指外观及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手部功能进行评定,并从4个方面对再造后甲床外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共纳入11例12指。男8例,女3例,年龄17~50岁,平均35.6岁。其中压砸(挤压、冲压)伤5例5指,切割伤3例3指,绞轧伤2例2指,化学腐蚀伤1例2指。拇指2例,示指7例,中指2例,环指1例,合并其他指损伤4例;均为甲根部以远的指尖缺损伤,其中甲半月以远缺损4指,甲中段以远缺损5指,甲远1/3平面以远缺损3指。择期手术7例,急诊手术4例。指骨、甲、皮瓣(指腹)缺损长度:0.2 cm/0.5 cm/0.5 cm~0.6 cm/0.8 cm/1.0 cm。切取趾骨甲皮瓣(趾腹)大小:0.2 cm/0.5 cm/0.7 cm~0.6 cm/0.8 cm/1.0 cm。指腹缺损长度均≤1.0 cm。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5个月,再造指尖均成活,再造指尖外观饱满红润,指甲较平整。足供区无功能影响。移植骨瓣愈合时间1.5~3.0个月,平均2.1个月。指功能评定优7例,良4例;甲床外观与功能评定优6指,良5指,差1指。结论:无吻合血管趾骨甲皮瓣再造指尖,手术简单,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拇指组合再造的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游离 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提供更加贴近临床应用的解剖学依据。 方法:对12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踝关节以下新鲜足部标本行显微解剖,观测FDMA(第一跖背动脉)、FPMA(第一跖底动脉)的走行、吻合、分支特点,观察 甲瓣、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的血供特点。模拟切取 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组合再造拇指,观察其外观、血管蒂情况。 结果:12侧标本中FDMA与FPMA的吻合类型:Ⅰ型41.6%,Ⅱ型25.0%,Ⅲ型16.7%,Ⅳ型16.7%,Ⅴ型本组未发现。FDMA的Gilbert分型:Ⅰ型25.0%,Ⅱ型66.7%,Ⅲ型8.3%。 趾甲瓣内血供主要来源为FDMA或FPMA发出的 趾趾背动脉、 趾腓侧趾底动脉。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的供血来源主要为第二趾趾背动脉、第二趾胫侧趾底动脉。二者静脉系统为 趾、第二趾趾背静脉-第一趾背静脉-大隐静脉。 趾甲瓣与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组合后,再造拇指外形美观,血管蒂存在扭转但无卡压,携带胫侧菱形皮瓣后供区仍可一期缝合。 结论:正确选择 趾甲瓣、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的供血系统及处理血管蒂部,可为 趾甲瓣组合第二趾骨关节肌腱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提供充足的血供,且再造拇指外形接近正常拇指,具备恢复较好活动功能的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