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镜下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chatzke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chatzke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 年3月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62例Schatzker 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锁定空心螺钉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每组31例.两组均实施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其中锁定空心螺钉组采用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钢板内固定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膝关节解剖及功能恢复指标、围手术期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 1周,两组骨折分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 1年,两组膝关节解剖及功能恢复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钢板内固定组比较,锁定空心螺钉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较少,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均较短,术后3 d的V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1周的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与钢板内固定比较,采用锁定空心螺钉内固定在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减少治疗费用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短期减轻疼痛程度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但二者远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尿酸血症对距骨软骨损伤微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高尿酸血症和非高尿酸血症的距骨软骨损伤(OLTs)行关节镜微骨折术后的疗效差异并探讨血尿酸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3例OL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血尿酸水平是否>420μmol/L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软骨修复组织的磁共振评分系统(MOCART)评分及术后满意率.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504.35±86.4)μmol/L]术前血尿酸水平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332.56±45.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ROM、AOFAS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0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5),术前、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术后AOFA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2=0.076,P=0.041).高尿酸血症组的术后末次随访MOCART评分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软骨缺损修复填充程度情况和修复组织与相邻软骨融合情况与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OLTs临床疗效好,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差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微骨折术后AOFAS评分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 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治疗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腓骨骨折内固定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9例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的儿童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28例;年龄(10.1±1.4)岁;左侧37例,右侧32例;根据是否进行腓骨内固定分为2组:A组21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内固定腓骨骨折),B组48例(术中解剖复位胫骨远端骨折后不内固定腓骨骨折)。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末次随访时行双下肢全长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侧胫骨远端外侧角(LDTA)、患侧胫骨远端前倾角(ADTA)和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同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并记录骨骺早闭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后获(19.5±4.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B组患儿患侧LDTA分别为89.6°(87.9°,90.5°)、88.6°±1.9°,患侧ADTA分别为80.9°(79.0°, 81.4°)、80.0°(78.6°, 81.2°),双侧踝关节胫距角差值分别为1.1°±0.5°、1.2°±0.5,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9.5±5.2)、89.0(87.0,92.0)分,以上项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A、B组的骨骺早闭发生率分别为14.3%(3/21)和14.6%(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踝关节Dias-Tachdjian分型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腓骨骨折内固定与否对踝关节影像学角度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踝关节旋后外旋Ⅱ度损伤患儿胫骨远端得到解剖复位后,腓骨骨折可不行内固定治疗,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不稳定型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1例;年龄15~67岁;寰椎骨折Gehweiler分型:Ⅰ型11例,Ⅲ型3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D级7例,E级38例;寰椎横韧带损伤的Dickman分型:Ⅰ型4例,Ⅱ型11例。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JeRP钢板组26例(采用JeRP钢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和微型钛板组19例(采用微型钛板经口咽入路单节段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寰椎侧块位移的距离(LMD)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55个月(平均2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术后12个月左右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颈部疼痛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JeRP钢板组与微型钛板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3.9±2.2)、(14.2±2.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3.5±173.4)min,出血量为(167.3±138.6)mL,均显著多于微型钛板组的(121.5±50.5)min、(98.4±57.2)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JeRP钢板组术前LMD为(6.7±1.7)mm,VAS评分为(6.8±1.0)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7±0.6)mm、(0.7±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型钛板组术前LMD为(6.6±1.5)mm,VAS评分为(6.7±0.9)分,显著大于末次随访时的(0.9±0.6)mm、(0.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以上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JeRP组有1例患者术后1周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微型钛板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部异物感。 结论:经口咽入路寰椎单节段JeRP钢板与微型钛板固定均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寰椎骨折。相对JeRP钢板,微型钛板小巧、切迹低,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6.479, P<0.01; Z=-6.256, 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 Z=-3.607, 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3.515, P<0.01; Z=-3.506, 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813, 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 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舒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单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锁骨上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机械通气,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 15 mL。麻醉维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节全麻药用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观察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 h各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及神经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 t=4.387、3.199、4.254、3.946,均 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1.64)min比(5.20±3.14)min]、苏醒时间[(2.95±3.32)min比(8.70±3.50)min]和拔管时间[(5.65±6.14)min比(13.85±5.22)min]明显缩短( t=4.737、5.337、4.548,均 P=0.000),但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4 、8、12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 t=3.282、5.471、2.796、3.767,均 P<0.05),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略有差距,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且具有术中用药量少,术后镇痛时间长,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肩胛下角骨瓣重建内踝骨与软组织缺损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对1例内踝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肩胛下角骨瓣嵌合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内踝,修复三角韧带及软组织缺损,并修复距骨软骨损伤。术后皮瓣及骨瓣完全成活,伤口及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周,内踝处达骨性愈合,移植骨瓣大小形状与内踝缺损匹配,未出现骨质吸收。术后10个月随访,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色泽及质地满意,踝关节穴稳定性、屈伸活动较好,并恢复负重和行走;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胰岛素类似物持续皮下输注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7至2021年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血糖控制方案和监测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方案分为CSII组和MDII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有207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90例,女性117例;年龄(61±15)岁;体重指数(25.5±3.5)kg/m 2;CSII组102例,MDII组10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SII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以及2者同时达标时间均较MDII组短[(48.7±30.2)h比(78.7±44.5)h, P=0.003;(66.8±31.5)h比(93.3±47.6)h, P=0.001;(68.4±30.5)h比(96.3±48.1)h, P<0.001]。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达标时CSII组患者单位体重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和餐前总剂量均明显少于MDII组[(0.67±0.20)U/kg比(0.73±0.17)U/kg, P=0.030;(0.34±0.10)U/kg比(0.38±0.09)U/kg, P=0.004]。207例患者中,共17例患者发生23例次低血糖,发生率8.2%(17/207)。2组患者低血糖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102)比11.4%(12/105), P=0.319],CSII组5例低血糖患者无一例发生第2次低血糖,MDII组12例低血糖患者中4例发生2次、1例发生3次低血糖。发生的其他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过敏、全身水肿、皮下脂肪结节性增生和注射部位持续出血。CSII组有8例患者发生其他不良事件,其中装置故障5例,麻醉期间佩戴胰岛素泵、佩戴胰岛素泵进入磁场环境和佩戴胰岛素泵进入潮湿环境各1例。 结论:CSII治疗有利于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更快达标,可提供更多的低血糖纠正方式和时机。但实际使用中胰岛素泵需要更多的专业维护,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在告知其法定监护人并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门、急诊X线片,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新鲜闭合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0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10岁,平均6.1岁;患侧位于左侧25例,右侧15例;手术距受伤时间48~72 h,平均57.8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3D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3D组患侧肘关节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Accumed医学图像处理平台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肱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直接观察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模拟骨折复位手术,选择最佳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并根据术前规划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透视下闭合复位加克氏针固定。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围手术期一般情况,采用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 t检验比较分析术后两组患儿肱骨Baumann角及前倾角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术后4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performance score,MEPS)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受伤时间、骨折分型、术后Baumann角、前倾角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D组手术时间为(58.50±11.25)min,术中透视次数为(6.85±1.23)次,术中透视时间为(13.70±3.7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1.25±13.56)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1.60±1.27)次,术中透视时间为(24.50±3.80)min。3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透视时间上均较对照组减少,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4周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3D组的优良率为95%(19/20),对照组为85%(17/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打印技术从数字化设计转化出真实手术模型,并通过术前在模型实体上进行手术复位及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术前设计,有助于实现对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个体化、精细化、微创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