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患者躯体化症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躯体化症状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8月~10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评估躯体化症状,<36分代表无躯体化症状,≥ 36分代表有躯体化症状,将发生躯体化症状患者纳入有躯体化症状组,将未发生躯体化症状患者纳入无躯体化症状组.统计患者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219例心衰患者中存在躯体化症状117(53.42%)例,躯体化症状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分分别为(7.83±5.07)分,(5.58±4.124)分;心衰患者有无躯体化症状在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家庭关系、射血分数(EF)值、心功能分级、自理能力分级、应用抗焦虑药物、PHQ-9、GAD-7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收入≥5000元(OR=0.156,95%CI=0.034~0.703,P=0.016)、自理能力为无需依赖(OR=0.240,95%CI=0.068~0.847,P=0.027)及轻度依赖者(OR=0.265,95%CI=0.082~0.859,P=0.027)、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0.280,95%CI=0.127~0.62,P=0.002)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保护因素(OR<1,P<0.05);家庭关系一般(OR=3.069,95%CI=1.081~8.717,P=0.035)、焦虑(OR=2.599,95%CI=1.108~6.094,P=0.028)、抑郁(OR=2.518,95%CI=1.01~6.278,P=0.047)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躯体化症状发生率较高,人均收入、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焦虑、抑郁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滥用现状及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精药品)被用于治疗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但麻精药品的滥用会增加药物依赖和成瘾风险,给健康和社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老年人滥用麻精药品的问题应得到重视。本研究针对滥用麻精药品对老年人的危害、老年人麻精药品滥用的现状及成因、老年人滥用麻精药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及AD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及AD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入选患者进行现状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者焦虑情绪及AD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显示,焦虑情绪评分为(32.58±12.51)分,认知功能评分为(16.75±4.67)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为(35.59±6.61)分,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相关性结果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Physical Self-Maintenance Scale,PSMS)、日常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IADLs)与认知功能及各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 P<0.05)。 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均会发生下降,而认知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生活活动能力和焦虑情绪造成影响,增加其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性,影响预后和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应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失眠新学说:全神经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失眠是指在合适的睡眠条件下,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等,导致个体对睡眠时长和质量不满足,并引起日间疲劳、情绪改变以及躯体不适等功能损伤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病程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失眠,而慢性失眠是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认知障碍、抑郁症等多系统疾病的高风险因素 [1]。来自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均显示,无论在我国或全球范围内,失眠患病率均呈增高趋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全球性蔓延更增加了慢性失眠的发病率 [2,3]。慢性失眠发病率高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少,最常见的口服药物简单方便,但长期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药物耐受和依赖;迄今被业内唯一推荐的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也只对半数失眠患者有效。慢性失眠疗效欠佳的主要原因是发病机制不清,本文就失眠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并结合团队先前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提出慢性失眠全神经学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护理干预在失能老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分析在为失能老人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综合护理干预所获得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 5月我院收治的 40例失能老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失能老人与家属护理意愿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每组20例.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 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后,试验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状态、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UNSH评分高于对比组,ZBI评分低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失能老人腹胀、便秘发生率及开塞露等相关药物依赖率均低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失能老人压疮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失能老人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综合护理干预所获得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幸福感,在减轻家属照顾负担的同时改善了失能老人肠道功能,避免了压疮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以长期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为主要特征,并伴有乏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躯体及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呈现广泛性、低龄化的发病趋势.通过对近5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CFS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笔者发现中医外治法治疗CFS已得到广泛应用,针刺、灸法、穴位贴敷、推拿、拔罐及综合疗法等治疗CFS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接受、无依赖性等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临床研究开展较少,样本量不足,机制研究较少,缺乏客观指标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穴位埋线对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稽延期海洛因依赖者3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CG)和穴位埋线组(TG),每组各15例.对照组予通过强制隔离戒毒所日常基本管教项目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穴位埋线组每2周进行穴位埋线治疗1次.采用高通量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两组之间的差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定量表评价对照组与穴位埋线组干预前后躯体症状、情绪症状、渴求症状和睡眠障碍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穴位埋线组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hao、sobs指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OTU数目和simpson指数高于治疗前穴位埋线组和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穴位埋线组放线菌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变形菌门(P<0.01)相对丰度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穴位埋线组瘤胃球菌相对丰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LEfSe分析可见,治疗后穴位埋线组相对丰度较大的菌群是Bacilli、乳杆菌科和乳杆菌属.结论:以养心安神、调和气血、补肾助阳及健脾和胃为治则的穴位埋线疗法通过穴位刺激可增加肠道有益菌、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神经系统异常出现的症状,最终得到减轻海洛因戒断症状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电针"四白"和"颧髎"激活小鼠躯体感觉运动皮层的兴奋性神经元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探讨电针"四白"和"颧髎"对小鼠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及其分型的影响.方法:雄性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电针"四白"和"颧髎",干预 30 min.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阳性细胞密度,以及c-Fos阳性细胞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γ-氨基丁酸(GABA)共表达细胞的百分比,分析电针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c-Fos神经元的类型.另取10只小鼠,采用光纤钙成像技术分别观察电针前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钙活动的变化.结果: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的c-Fos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c-Fos和CaMKⅡ共表达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光纤记录钙成像结果显示,与电针前相比,电针期间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的自发钙活动显著上升(P<0.01);电针后,其自发钙活动较电针期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刺"四白"和"颧髎"能够有效激活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神经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夜间运动影响睡眠变化的特征与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背景: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夜间运动健身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然而夜间运动对睡眠会产生什么影响,其变化特征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析夜间运动影响睡眠的变化特征及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体育,运动,身体活动,体力活动,锻炼,睡眠,睡觉,作息"为中文检索词,以"nocturnality,night,nighttime,exercise,sport,physical activity,sleep,slumber,dorm"为英文检索词,筛选夜间运动影响睡眠变化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55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睡眠包括快速眼动和非快速眼动2个时相,睡眠调控依靠不同脑区神经回路及分子的紧密协调,同时机体稳态成分和昼夜节律也是调控睡眠的重要因素;②运动对睡眠的影响从早期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到加入躯体生理学,再到如今多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了运动对睡眠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连续性、睡眠数量与睡眠结构;③夜间运动影响睡眠受运动条件和运动者的制约而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但夜间运动影响睡眠表现出的异质性、时间依赖性、不稳定性特征能够为夜间运动者减小睡眠影响提供一定的指导;④夜间运动影响睡眠的机制与褪黑素分泌减少、核心体温升高、能量的消耗有关;⑤自身睡眠对夜间运动敏感性高的人应尽量避免夜间运动,敏感性低的人也要注意夜间运动的时间要与睡眠时间有较长间隔,强度也不宜过高,运动后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保障睡眠,如运动后补充一些能量、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流动老年人口家庭代际关系的类别分析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我国流动老年人口的家庭代际关系类别及其与健康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2018数据库中的流动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且人户分离)为研究对象,从躯体健康(ADL)与认知健康(MMSE)两个维度评估流动老年人口健康状况.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探讨流动老年人口家庭代际关系类别,并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不同类别与健康状况的关联.结果:流动老年人口家庭代际关系类别可分为"情感型关系组"(7.6%)、"疏离型关系组"(6.2%)、"紧密型关系组"(39.6%)、"近而有间型关系组"(8.3%)与"接受型关系组"(38.4%).流动老年人口的躯体健康与认知健康在5种不同代际关系类别上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代际关系类别是流动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因素,情感型关系组与接受型关系组的流动老年人口躯体健康状况更好(P<0.05),而疏离型关系组的流动老年人口认知健康状况更差(P<0.05).结论: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能对流动老年人口的躯体健康与认知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建议应优化家庭资源分配,提高子代代际支持水平,加强代际情感交流,同时推动家庭责任合理分担,降低家庭对流动老年人口向下代际支持的依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