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移性前列腺癌新型内分泌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进步,前列腺癌发病率正逐年增高并出现年轻化的现象,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为晚期肿瘤,预后不佳。一直以来,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主要治疗基石还是以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为主,但是大多数mHSPC都会转变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如何延长mHSPC进展为mCRPC的时间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Ⅲ期临床试验使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了快速变化,包括各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内分泌药物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应用的现状和进展,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ARP抑制剂在mCRPC中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是近年来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治疗领域出现的新型药物,目前已有多种PARP抑制剂在mCRPC临床研究中报告获益证据。尽管不同的PARP抑制剂有相似的药理学特征,但由于其分子结构和药效药代动力学存在差异,PARP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治疗时,应基于详实的研究数据并考虑特定临床、实验室和遗传学特征,进行个体化和最优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脾利湿化瘀方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健脾利湿化瘀方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93例mHS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持续内分泌治疗,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健脾利湿化瘀方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82例)和单独治疗组(94例)。比较两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清睾酮、血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Karnofsky评分等。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PFS),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PF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6例mHSPC患者,年龄(67±11)岁;两组患者治疗前PSA、血清睾酮、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I-PSS评分、Karnofsky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91例mHSPC患者进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其中单独治疗组51例、联合治疗组40例。9例死亡患者均为进展至mCRPC死亡。所有患者中位PFS时间为19个月,其中单独治疗组中位PFS时间为17.9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PFS时间为20.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健脾利湿化瘀方、最低睾酮值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01)。联合治疗组治疗6、9、12个月时总胆固醇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均 P<0.05),治疗3、6、9、12个月时三酰甘油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均 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9、12个月时I-PSS评分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均 P<0.05)。 结论:健脾利湿化瘀方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可延缓mHSPC疾病进展,改善治疗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接受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的17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3.3±8.5)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5.7(3.2,36.5)ng/ml,碱性磷酸酶(ALP)中位值131.5(79.0,430.7)U/L。所有患者骨转移灶数量≥2个且无内脏或淋巴结转移,骨扫描病灶数量中位值10(8,15)个。16例(94.1%)存在骨痛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9例,1分2例,0分6例。17例均接受镭-223治疗(55 kBq/kg,每4周注射1次,最多6次),其中5例联合恩扎卢胺治疗,8例联合阿帕他胺治疗,4例联合比卡鲁胺治疗。分析PSA应答(PSA较基线水平下降≥30%且至少维持1个月)率、ALP应答(ALP较基线水平下降≥30%且至少维持1个月)率、疼痛缓解率。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计算转移病灶客观缓解率,同时记录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骨骼相关事件(SRE)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17例中,治疗6、5、≤4次者分别为11、3、3例,所有患者均未使用骨保护药物。末次治疗1个月后ALP中位值83.2(51.5,126.5)U/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2例(70.6%)出现ALP应答,5例(29.4%)AL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例(23.5%)出现PSA应答,其中2例PSA持续下降,2例PSA后期有所升高。15例(88.2%)治疗期间疼痛缓解,1例(5.9%)因疾病进展疼痛加重,1例(5.9%)治疗期间无变化。17例中ECOG评分下降、无变化、增加者分别为15、1、1例。末次治疗1个月后患者中位骨转移灶数量减少至5(4,9)个。1例(5.9%)治疗过程中完全缓解,11例(64.7%)部分缓解,4例(23.5%)病情稳定,1例(5.9%)治疗4个月后出现影像学进展;总体客观缓解率为70.5%(12/17)。治疗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贫血(1例,5.9%,3级)、血小板减少(1例,5.9%,3级)、白细胞减少(1例,5.9%,2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疲乏(3例,17.6%;1级2例,2级1例)、消化道出血(1例,5.9%,3级)、腹泻(1例,5.9%,2级)、发热(1例,5.9%,1级)。1~2级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3例因不能耐受3级不良反应终止治疗;1例自行终止治疗。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无SRE发生。结论:镭-223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对mCRPC骨转移患者的客观缓解率高,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良好。结论还需大样本、前瞻性随访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抗雄药物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阶段是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的特殊疾病阶段,尽早识别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并及时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近年来阿帕他胺等新型抗雄药物的使用显著延长了nmCRPC患者的无转移生存时间,延缓了患者症状进展。本文对nmCRPC治疗中应用新型抗雄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P53突变在中国前列腺癌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循环肿瘤DNA(ctDNA)中 TP53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239例前列腺癌患者,确诊年龄为(65.4±7.6)岁(范围:45~85岁)。通过目标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检测血浆中ctDNA的 TP53突变。分析接受不同治疗的患者 TP53突变状态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对不同亚组进行Kaplan-Meier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估算多变量校正后的 HR及其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关的95% CI。 结果:存在 TP53突变的患者比例为15.9%(38/239)。151例患者初诊时存在转移, TP53突变患者初诊转移比例更高[78.9%(30/38)比60.2%(121/201),χ2=4.829, P=0.028],处于转移性去势抵抗阶段的比例更高[68.4%(26/38)比42.8%(86/201),χ2=8.434, P=0.004]。 TP53突变患者接受常规雄激素剥夺治疗、阿比特龙治疗、多西他赛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3.0、4.7、3.0个月, TP53野生型患者分别为17.0、11.0、5.0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阿比特龙治疗和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中, TP53突变是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HR=2.23,95% CI:1.26~3.94, P=0.006; HR=1.92,95% CI:1.01~3.66, P=0.047),在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中未发现这一趋势。 结论:TP53突变与存在转移、患者处于去势抵抗阶段相关,同时也是接受阿比特龙、多西他赛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阿比特龙治疗后PSA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行醋酸阿比特龙(AA)治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同济医院89例接受AA治疗的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5.7 ± 8.3)岁,AA治疗前PSA 56.88 (19.31,143.75) ng/ml。PSA变化特征包括PSA下降后最低值(PSAN)和PSAN时间,PSAN时间定义为从治疗开始至达到PSAN的时间。将PSAN分为<0.1 ng/ml(PSAN1)组,0.1~4.0 ng/ml(PSAN2)组,>4.0 ng/ml(PSAN3)组。PSA应答定义为PSA最大下降率≥50%,治疗后PSA无下降定义为原发耐药。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SA变化特征与患者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时间(rP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PSAN组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SA变化特征对患者生存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患者中位随访17(12,23)个月,PSA应答患者75例(84.3%),中位PSAN 1.82 (0.01,11.70) ng/ml,中位PSAN时间5.0(3.0,9.5)个月。PSAN时间≥5个月患者的PSA应答率显著高于PSAN时间<5个月患者[94.2% (49/52)与70.3% (26/37), P=0.002]。PSAN3组PSAN时间[4.0(2.0,6.0)个月]显著短于PSAN1组[6.5(5.0,12.0)个月, P<0.001]和PSAN2组[6.0(4.0,10.8)个月, P=0.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PSAN是r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SAN2: HR=5.308, P=0.017;PSAN3: HR=13.209, P<0.001),PSAN时间≥5个月为rPFS的独立保护因素( HR=0.309, P<0.001);PSAN3是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9.459, P=0.048)。log-rank检验结果示PSAN1组患者rPFS(中位值未达到)显著长于PSAN2组[中位值13.0(95% CI 8.2~17.8)个月, P = 0.001]和PSAN3组[8.0(95% CI 4.1~11.9)个月, P<0.001]。ROC曲线结果示PSAN预测患者rPFS的AUC优于T分期、转移瘤负荷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82与0.69、0.68、0.53,均 P<0.05);PSAN预测患者OS的AUC也显著优于转移瘤负荷和ECOG评分(0.83与0.63、0.58,均 P<0.05)。 结论:mCRPC患者经AA治疗后,PSAN较低的患者所需PSAN时间更长;PSAN是患者r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SAN时间是rPFS的独立保护因素,PSAN可较好地预测患者rPFS和OS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循环肿瘤细胞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循环肿瘤细胞(CTC)逐步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中。目前,对于CTC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单纯定量,而是在细胞学形态、相关基因表达、分子表型、基因测序等多个方面同时开展研究。CTC的各种分子生物学信息也被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疗中,特别是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预后及疗效评估中发挥着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达罗他胺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达罗他胺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研究较少,本文报道1例。患者83岁,因排尿困难入院,初诊为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采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比卡鲁胺治疗。半年后复查骨扫描提示新发转移灶>2处,考虑进入mCRPC。因患者高龄,既往有癫痫、2型糖尿病及心脏射频消融术病史,长期服用苯巴比妥及瑞格列奈,存在用药禁忌,改为ADT联合达罗他胺治疗。10个月后复查骨扫描示部分转移灶代谢减低,tPSA持续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0年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前列腺癌指南更新要点及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从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发布2019年版前列腺癌(PCa)指南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证据,尤其是在筛查、影像学检查及晚期肿瘤新型治疗方面有所突破。因此,EAU修订了该指南并发布了2020年版PCa指南。新指南在筛查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前列腺穿刺、影像学检查手段、转移性PCa的治疗、去势抵抗性PCa的治疗、PCa根治性切除术等方面具有重大更新。本文解读了该指南的更新要点,希望能对我国泌尿外科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