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某三甲医院2021年-2022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费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2021年-2022年江苏省某三甲医院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江苏省某三甲医院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的病例数据库中调取符合纳排标准的850例乳腺癌住院手术且遵医嘱离院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病例样本的基线资料与住院资料,分析住院费用构成情况,单因素分析江苏省某三甲医院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基线资料、住院资料的费用差异,进一步分析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费用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34岁-72(65.45±4.34)岁,住院天数22天-40(35.45±2.34)天,自费、医疗保险分别为235例、615例,Ⅰ期-Ⅱ期165例,Ⅲ期-Ⅳ期685例;非手术治疗费用、西药费用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主要费用支出项目,占比均≥30.00%;江苏省某三甲医院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住院费用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合并并发症、临床TNM分期Ⅲ期-Ⅳ期、医疗费用医疗保险负担、未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住院天数≥30天.结论 年龄≥60岁、合并并发症、医疗保险负担费用、未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住院天数≥30天、临床TNM分期Ⅲ期-Ⅳ期均会增加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住院费用,应将各项因素作为后续医疗费用的新要点进行优化改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免疫联合放疗与否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免疫联合或不联合放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R/M ES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接受信迪利单抗治疗的75例R/M ESC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放疗分为放疗组(RT组,37例)和非放疗组(NRT组,38例).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情况.定性资料用例数(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RT组和NRT组之间ORR和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比61%,P=0.375;95%比 89%,P=0.414),但RT组的完全缓解(CR)率高于NRT组(19%比 3%,P=0.022).中位随访时间为25.4个月,RT组和NRT组中位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8个月比9.9个月,P=0.221;20.2个月比18.9个月,P=0.214).亚组分析显示,在转移或复发部位为局部和/或≤3个远处淋巴结的患者中,RT组和NRT组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个月比8.4个月,P=0.115),但RT组中位OS优于NRT组(未达到比12.3个月,P=0.036).与NRT组相比,除了 1-2级肺炎增加外(41%比18%,P=0.035),RT组未观察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显著增加.结论 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在R/M ESCC患者中是安全的,并在转移或复发部位为局部和/或≤3个远处淋巴结的患者中有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PCR48通过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侵袭转移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G蛋白偶联受体48 (GPCR48)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Huh7上皮间质转化(EMT)特性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GPCR48的蛋白表达水平。构建携带GPCR48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在肝癌细胞Huh7过表达GPCR48;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PCR48的过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检测对照组、Mock组和GPCR48过表达组肝癌细胞Huh7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Mock组和GPCR48过表达组肝癌细胞Huh7 EMT相关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γ连环蛋白(γ-caten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数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GPCR48蛋白表达水平在转移性肝癌细胞株明显高于非转移性肝癌细胞株( P < 0.05)。携带GPCR48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可以有效转染肝癌细胞Huh7,稳定表达GPCR48的mRNA和蛋白。GPCR48过表达组肝癌细胞Huh7与Mock组和对照组相比,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强( F≥5.54, P值均< 0.05),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和γ-caten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P值均<0.05),间质表型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 P值均< 0.05),表明过表达GPCR48的肝癌细胞Huh7发生了EMT改变。 结论:GPCR48表达水平与肝癌细胞转移潜能呈正相关,过表达GPCR48可以下调上皮表型标志物的表达和上调间质表型标志物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发生EMT改变,从而促进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eRNA调控网络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30%的RCC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时已进入晚期或发生转移,而经手术治疗后的RCC患者发展为复发转移性RCC的概率仍达20%~30%。有数据证明,我国R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目前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竞争性内源RNA(ceRNA)假说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通过lncRNA-miRNA-mRNA网络使分子转录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成为癌症诊治中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已验证的ceRNA参与RC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RCC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该病的癌前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潜在生物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一跖楔关节矢状不稳与拇外翻合并转移性跖骨痛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TMT1)矢状不稳与拇外翻合并转移性跖骨痛(T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中心就诊的111例拇外翻患者(167足)的负重CT影像学资料。患者接受PedCAT负重CT扫描双足,使用CubeVue软件测量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跖骨抬高距离(PD)、内侧楔骨-第一跖骨关节面角(CMA)及跖骨突出距离(MPD),其中PD及CMA作为TMT1不稳的征象。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足踝功能测试(FAAM)评分。根据临床检查有无TM将患者分为TM组及非TM组,比较两组间HVA、IMA、PD、CMA、MPD、VAS及FAAM的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CMA和HVA、IMA、VAS及FAAM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111例患者(167足),其中男35例,女76例,年龄(57.7±14.1)岁。TM组中HVA(37.9°±8.6°)、IMA(17.9°±2.6°)、CMA(2.1°±0.3°)、PD[(1.8±0.4)mm],均高于非TM组[HVA(32.5°±9.1°)、IMA(15.1°±3.4°)、CMA(1.7°±0.3°)、PD为(1.6±0.2)mm](均 P<0.001)。TM组及非TM组M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80)。TM组VAS评分高于非TM组( P<0.001)。TM组FAAM评分为(54.1±11.8)分,低于非TM组的(66.2±11.4)分( 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D与HVA、IMA及VAS评分无相关性(均 P>0.05);PD、CMA与FAAM评分呈负相关( r s=-0.637、-0.254,均 P<0.001);CMA与HVA、IMA及VAS评分呈正相关( r s=0.603、0.971、0.269,均 P<0.001)。 结论:负重CT有助于TMT1矢状不稳的诊断,TMT1矢状不稳程度与拇外翻严重程度及TM具有相关性,TMT1不稳对拇外翻病理变化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NU)和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RNU)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3例非转移性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RANU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4.4±10.8)岁;体质量指数(BMI)(24.4±3.4)kg/m 2;肾盂肿瘤16例,输尿管肿瘤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2例;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1例。LRNU组46例,男17例,女29例;年龄(67.0±9.6)岁;BMI(23.8±3.0)kg/m 2;肾盂肿瘤22例,输尿管肿瘤1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5例;肿瘤位于左侧30例,右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肾和上段输尿管切除,不更改患者体位,调整机械臂位置后完成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的切除。LRNU组腹腔镜下切除肾后,患者改仰卧位切除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盆腔和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RANU组和LRNU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76,208)min和132(115,153) min( P<0.01);RANU组3例术中输血,LRNU组无输血病例( P=0.047)。RANU组和LRNU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5.0(2.0,10.0)枚和0.5(0,4.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和LRNU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4,6)d和5(5,6)d,盆腔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5(3,5)d和4(3,4)d,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4(3,5)d和4(3,5)d,淋巴结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7.4%)和5例(10.9%),术后短期(术后至出院日)并发症分别为5例(18.5%)和2例(4.4%),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中位随访时间14(11,19)个月,LRNU组中位随访时间31(25,40)个月。RANU组和LRNU组的膀胱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6%和91.3%,总生存率分别为96.3%和89.1%,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9%和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ANU是治疗非转移性UTUC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达到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似的控瘤效果,且RANU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上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及争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新辅助治疗能改善非转移性胰腺癌患者预后,因而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其在可切除胰腺癌中的价值仍然存在争议。虽NCCN指南已推荐具有高危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优先进行新辅助治疗,但对具体标准、治疗方案、用药周期及手术时机选择尚无共识,仍需要更多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做支撑。近年来胰腺癌液体活检及影像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也将有助于解决现有的一些临床问题。本文围绕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有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目前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之一,不同于欧美国家,我国食管癌在组织学分类上以食管鳞状细胞癌为主。手术是非转移性食管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欠佳。研究证实新辅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已成为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标准治疗。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食管癌的一线标准治疗,其与传统的新辅助治疗方案相结合,可能为食管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部转移性腺癌及鳞状细胞癌非典型MSCT多形性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肺部转移瘤非典型多层螺旋CT(MSCT)多形性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和陕西省肿瘤医院168枚肺部转移瘤的MSCT胸部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转移性腺癌(88枚)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80枚)。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肺部转移瘤非典型MSCT的影像学征象,逐一标记后归类,比较两组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间的差异,分析转移性腺癌及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组内病灶大小与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肺部转移性腺癌和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毛刺征分别为61枚(69.32%)、28枚(3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811, P<0.001);胸膜凹陷征分别为48枚(54.55%)、16枚(2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206, P<0.001);空泡/空洞征分别为10枚(11.36%)、61枚(7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303, P<0.001);含气支气管征分别为43枚(48.86%)、13枚(1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057, P<0.001);晕征/磨玻璃影分别为58枚(65.91%)、37枚(4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91, P=0.01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呈正相关( r=0.270, P=0.011; r=0.226, P=0.035);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结节大小与非典型MSCT影像特征均无关(均 P>0.05)。 结论:肺部转移性腺癌非典型MSCT多表现为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含气支气管征及晕征/磨玻璃影,转移性鳞状细胞癌多表现为空泡/空洞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与肺部转移性腺癌结节大小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前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对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RLR)对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无病生存(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12月至2020年1月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08例非转移性结直肠腺癌患者资料,计算RLR,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RLR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手术前后RLR对患者DFS的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RLR界值;按RLR界值分层,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分层患者间DFS,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手术前后RLR对患者DFS预测的约登指数分别为8.86%和9.15%,以此分为术前RLR<8.86%组(73例)和术前RLR ≥8.86%组(35例)、术后RLR<9.15%组(48例)和术后RLR ≥9.15%组(60例)。经ROC曲线分析,手术前后RLR预测患者DF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95% CI 0.55~0.77, P=0.01)和0.62(95% CI 0.51~0.74, P=0.04),以手术前后RLR界值预测患者3年DFS率的灵敏度分别为51.60%和71.0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50.60%。经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RLR<8.86%组DFS优于RLR ≥8.86%组( χ2=7.35, P<0.01),而术后RLR ≥9.15%组和<9.15%组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69, P=0.06)。术前RLR是患者DFS独立影响因素( HR=1.13,95% CI 1.04~1.22, P<0.01)。 结论:手术前后RLR对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年DFS率预测有一定的价值,术前RLR是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RLR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