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Slicer软件联合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总结3D-Slicer软件联合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3D-Slicer软件联合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内镜治疗的3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资料.结果 术后24h复查头颅CT,平均血肿清除率89.3%,平均手术时间5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1ml,术后再出血2例,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4例,深静脉血栓3例,均经治疗后恢复,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率90.6%.结论 利用3D-Slicer软件联合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血肿清除率高,并发症低,预后良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内镜诊断系统对上消化道早癌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辅助内镜诊断系统(intelligence-assisted endoscopic diagnosis system based on deep learning,DL-IEDS)对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inomed、CNKI、维普及万方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运用DL-IEDS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性试验。纳入的研究按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Meta-Disc 1.4和Stata 15.1统计软件综合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9 675张图片,其中早癌图片2 748张。Meta分析结果显示:DL-IEDS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综合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920、0.874、6.824、0.103及71.109,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8 7;其中5篇文献报道了DL-IEDS诊断早期胃癌的结果,数据合并分析后结果显示,DL-IEDS的合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0和0.845,AUC为0.919;4篇文献报道了内镜专家及内镜经验不足者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结果,前者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0.693、0.892及0.892 3,后者分别为0.586、0.860及0.754 5。对DL-IEDS、内镜专家及内镜经验不足者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AUC进行比较发现,DL-IEDS与内镜专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510, P=0.131),DL-IEDS与经验不足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841, P<0.001)。 结论:DL-IEDS对上消化道早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能够明显提高内镜经验不足者对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6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7.9岁。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及影响其恢复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4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0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面神经离断,术中均予行神经吻合一期重建。300例成功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52.0个月)。术后2周内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96例,功能不良(HB分级Ⅲ~Ⅵ级)212例;术后1年随访共295例,其中19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97例功能不良;术后3年随访共294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219例,功能不良75例;随访到术后5年者共189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155例,功能不良者3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 P=0.011)和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1);影响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 P=0.005)、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5)及面神经康复训练等。 结论: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TPVB和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5月,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2、4、6、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是操作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4、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项RCT,共8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SPB术后镇痛相比,TPVB术后镇痛患者术后12 h静息时[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 SMD)-0.66, 95%CI-1.25~-0.07, P<0.05]、术后1 h咳嗽时(SMD-1.18, 95%CI-2.05~-0.31, P<0.05),术后6 h咳嗽时(SMD-0.96,95%CI-1.71~-0.21, P<0.05)和术后12 h咳嗽时(SMD-0.85,95%CI-1.36~-0.34, P<0.05)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其他术后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PVB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低于ESPB (SMD-0.44,95%CI-0.71~-0.17, P<0.05)。TPVB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发生率较低[比值比(odd radio, OR)0.67, 95%CI 0.47~0.97, P<0.05],但操作时间高于ESPB (SMD 1.69, 95%CI 0.82~2.56, P<0.05)。两者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PVB在术后早期(24 h)镇痛效果优于ESPB,两者在术后远期(48 h)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ESPB操作时间低于TPVB,且与TPVB相比不会增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学校的健康儿童青少年视网膜OCT数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健康儿童青少年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测得的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的正常值范围,并分析个体因素对OCT主要参数的可能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爱尔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在2019年3─6月期间,使用OCT对湖南醴陵市及湖北宜昌市3所学校的913名中小学生(5~15岁)眼球黄斑区及视盘区进行扫描,以OCT自带软件导出视盘形态学指标、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以 P2.5~ P97.5及均值±1.96标准差定义其正常值范围,并通过Spearma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OCT主要参数的影响。 结果::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小组黄斑部格子分区(EDTRS)中,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RNFL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193.72~262.68 μm和0.67~8.18 μm。内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8.07~340.29 μm)>鼻侧(283.89~340.53 μm)及下方(283.85~337.21 μm)>颞侧(275.32~326.32 μm),RNFL依次为下方(24.40~33.01 μm)及上方(24.52~33.24 μm)>鼻侧(20.89~28.35 μm)>颞侧(20.54~24.45 μm);外环区视网膜厚度依次为鼻侧(266.97~323.27 μm)>上方(254.81~305.03 μm)>下方(241.54~292.42 μm)>颞侧(238.45~286.59 μm),RNFL依次为鼻侧(42.38~63.03 μm)>下方(36.35~53.74 μm)及上方(36.19~53.64 μm)>颞侧(21.37~26.52 μm)。视盘视网膜厚度依次为上方(286.13~378.29 μm)及下方(283.20~375.82 μm)>颞侧(256.90~325.30 μm)>鼻侧(235.40~309.79 μm),RNFL依次为下方(122.07~193.79 μm)>上方(113.48~188.28 μm)>颞侧(71.51~146.15 μm)>鼻侧(45.99~112.26 μm)。视盘面积(DA)、盘沿面积(RA)、视杯容积(CV)、杯盘面积比(CDAR)、线性杯盘比(LCDR)、垂直杯盘比(VCDR)分别为1.37~3.16 mm 2、0.79~2.64 mm 2、0.01~0.51mm 3、0.03~0.64、0.17~0.80、0.15~0.7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等效球镜度与黄斑中心区、黄斑外环鼻侧、视盘鼻侧及视盘下方RNFL厚度和DA、CV、VCDR具有相关性( r=-0.197、-0.317、4.458、1.633、0.069、0.020、0.040,均 P<0.05),年龄与黄斑中心区RNFL及DA、CV、VCDR呈负相关( r=-0.099、-0.020、-0.005、-0.007,均 P<0.05),与黄斑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141, P=0.046),眼轴与CV、VCDR、黄斑中心区及外环鼻侧RNFL呈正相关( r=0.022、0.045、0.414,1.486,均 P<0.05),与视盘下方呈负相关( r=-2.192, P=0.012),仅黄斑外环鼻侧RNFL与性别有相关性( r=-1.066, P=0.002)。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健康儿童青少年人群黄斑区以及视盘区相关参数正常范围,同时发现性别、年龄、屈光度以及眼轴均会对OCT的检查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临床中应用OCT评估及诊治儿童青少年眼底病变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中原位骨瓣联合不同黏膜瓣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EETA)手术中,采用原位骨瓣(ISBF)联合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PNSF)与游离中鼻甲黏膜瓣(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EETA手术并采用ISBF联合PNSF或FMTMF颅底重建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于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鞍区薄层CT扫描,应用全息三维影像模型/医学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骨性结构三维重建,测量观察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变化。根据术中采用的黏膜瓣类型,将患者分为ISBF+PNSF组(简称PNSF组, n=62)与ISBF+FMTMF组(简称FMTMF组, n=44)。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节点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以及术后2年该比值>90%的患者占比。 结果:106例患者的颅底重建术均顺利完成。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NSF组和FMTMF组患者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均呈增长趋势( F=588.62, P<0.001);但两组患者比较,术后当日、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ISBF与骨窗面积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20, P=0.659);PNSF组与FMTMF组比较,术后2年ISBF与骨窗面积的比值>90%患者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7%(29/62)对比50.00%(22/44), χ2=0.11, P=0.743]。 结论:EETA手术中采用ISBF联合PNSF与FMTMF进行颅底重建的骨愈合效果均良好,两种黏膜瓣均能保证ISBF的存活、生长及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像后处理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内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内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铁超载对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铁超载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将30只8周龄雄性SPF级S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铁超载组(IO组)及空白对照组(Sham组),每组 n=15。IO组大鼠采用右旋糖酐铁腹腔注射100 mg/(kg·d)持续28 d。利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两组大鼠的认知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海马内的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自噬相关蛋白p-AMP-蛋白激酶(p-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B细胞淋巴瘤-2相互作用蛋白1(Bcl-2 interacting protein 1,Beclin1)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大鼠海马内LC3、Beclin1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内的神经元形态变化。透射电镜法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内自噬小体数量及内质网形态的改变。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 t检验。 结果: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组别和训练时间交互作用显著( F=3.55, 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Sham组[(28.09±18.41)s、(21.42±15.53)s、(16.96±8.35)s、(10.24±3.75)s]相比,IO组大鼠在第2 ~ 5天的平均潜伏期[(56.68±30.65)s、(58.21±36.09)s、(36.58±13.54)s、(27.29±14.30)s]明显延长( t=8.57,6.81,9.51,7.12,均 P<0.01)。在第6天撤掉平台的空间探索实验中,与Sham组[(41.89±3.89)%]相比,IO组在平台象限内停留的时间百分比[(25.46±3.56)%]明显降低( t=24.06,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O组大鼠海马内TfR1(2.10±0.48)、p-AMPK(0.74±0.10)、LC3(1.11±0.40)、Beclin1(1.05±0.20)的相对表达水平较Sham组[TfR1(0.11±0.18)、p-AMPK(0.19±0.02)、LC3(0.22±0.11)、Beclin1(0.17±0.02)]明显升高( t=1.58,14.58,10.06,20.65,均 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O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元细胞排列稀疏、形态不规整、细胞数明显减少。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O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元内自噬小体数量增多。 结论:铁超载可能通过提高海马区内的自噬水平发挥其神经毒性作用,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翼管神经主干或分支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6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翼管神经主干切断术和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观察组采用翼管神经主干切断术,共40例;对照组采用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共20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对两组患者进行近远期疗效随访,参照AR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将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4个症状作为疗效指数进行评分。通过鼻内镜或鼻窦CT评估术后下鼻甲肿胀消退的情况。随访两组患者术后泪液分泌情况,结合眼部症状,对干眼症患者进行计数。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手术前后及两组之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下鼻甲体征在观察组分别为(2.73±0.45)、(1.20±0.41)、(1.25±0.49)和(1.30±0.56)分,对照组分别为(2.75±0.44)、(1.45±0.69)、(1.75±0.72)和(1.90±0.85)分,两组主体间效应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8, P<0.05),提示观察组的手术效果更持久。术后2年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38/40),对照组为50%(10/20)。费希尔精确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6.88, P<0.05)。术后随访1.5年时,两组均未出现干眼症患者。 结论:翼管神经主干切断术和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均有很好的近期治疗效果,前者较后者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内镜下手术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分析鼻内镜下经蝶筛入路减压手术治疗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gov、中国知网(CNKI)、万方以及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020年11月1日发表的关于内镜手术和激素治疗TON的临床研究。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治疗前后视力是否提高作为有效判定指标。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排除文献法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和Begg检验对各研究的发表偏倚进行双重检验。结果:纳入了8项研究,其中7项为队列研究,1项为随机对照试验。鼻内镜减压手术组与糖皮质激素药物组对TON治疗视力提高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比值比( OR)=1.65,95%置信区间( CI)∶0.75~3.66, P=0.22]。对于术前有残余视力的患者,鼻内镜减压手术组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组的治疗视力提高有效率也无明显差异( OR=2.17,95% CI:0.94~4.98, P=0.07)。对于鼻内镜减压手术治疗而言,早期(病程小于7 d)手术治疗比晚期(病程大于7 d)接受治疗的视力提高有效率更高( OR=4.73,95% CI:2.55~8.78, P<0.01)。敏感性分析提示此次文献分析结果稍欠稳键。Begg检验表明此次分析没有文献发表偏倚。 结论:鼻内镜手术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方式对TON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有残余视力的患者早期接受内镜手术治疗可能有助视力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