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矫正修复上睑下垂手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联合筋膜鞘(conjoint fascial sheath, 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科对CFS悬吊术失败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19~49岁,平均25岁)患者18只眼,分别用提上睑肌缩短术、CFS悬吊术、额肌瓣悬吊术进行修复,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对CFS的解剖不熟悉、缝合固定不牢靠、CFS发育不良与缝合部位不当等。13例18只眼修复术后随访6~30个月,2例未完全矫正,由重度矫正为轻度上睑下垂;2例复发,6个月后再次行额肌瓣悬吊术矫正至正常;其余患者上睑下垂矫正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的眼睛情况掌握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和精准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66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收治34例(66眼)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其中男2例,女32例,年龄(26.6±7.6)岁,轻度49眼,中度17眼。均行埋没导引法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术中通过引导缝线走行于上睑提肌-米勒氏肌复合体深面,将复合体前徙缝合固定于睑板上。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的距离,方差分析法分析上睑下垂矫正效果。结果:本组34例(66眼),术前、术后3、6、12个月上睑缘遮盖角膜距离分别为(3.84±0.79) mm、(1.64±0.13) mm、(1.67±0.14) mm、(1.68±0.14) mm。术后测量值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术后各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感染、倒睫、上睑迟滞、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结膜脱垂等其他上睑下垂手术的并发症。1例出现重睑缝线脱落,予以修复,余33例患者上睑缘高度矫正满意,形态良好,双眼对称性可,其中2例(4眼)上睑缘高度出现轻微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治轻、中度上睑下垂,操作简单,可形成稳定粘连,术后远期眼睑功能、形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LC25A1基因相关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LC25A1基因相关性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2例SLC25A1基因相关性CM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SLC25A1”“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SLC25A1”“congenital myasthenic syndrome”为关键词,对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总结SLC25A1基因相关性CMS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分别为9岁、2岁,发病年龄均在婴儿期,其共同临床表现除典型的CMS症状(波动性肌无力,包括上睑下垂、斜视、咀嚼无力、声音低弱、四肢无力)外,还具有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及代谢异常(尿中2-酮戊二酸升高、乳酸升高或者2-羟基戊二酸尿症),家系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发现存在SLC25A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文献检索到3篇英文文献共15例患儿,包括本组2例共17例纳入分析,均于2岁以内起病,9例合并轻度智力低下,1例合并发育迟缓;共发现5个SLC25A1基因变异,包括3个错义变异及1个无义变异、1个缺失变异,其中6个家系中12例患儿携带c.740G>A(R247Q)纯合变异,本组2例患儿均有c.145G>A(V49M)变异。结论:SLC25A1基因相关性CMS患儿起病早,多合并智力障碍或者发育迟缓,部分有代谢异常表现,基因型中R247Q和V49M具有重复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双眼复视239例的病因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39例儿童双眼复视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主诉双眼复视患儿23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5例,女性94例;年龄3~18(10.2±3.68)岁。对其临床表现、复视特征及复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双眼复视患儿多伴有上睑下垂、视力下降及眼痛,常常遮挡一眼或采用代偿头位。以水平复视(180/239)及持续性复视(174/239)多见。多数合并明显或轻度斜视(207/239),部分患儿需反复交替遮盖或遮盖一眼后发现眼位偏斜(15/239)。病因主要以非麻痹性斜视为主(138/239),22例发现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9.2%)。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所致复视往往较非麻痹性斜视和颅神经麻痹性复视更易合并神经系统症状( χ2=6.16,12.78; P=0.012,<0.001)。治疗以手术及配戴三棱镜为主。 结论:双眼复视多由非麻痹性斜视引起。部分患儿双眼复视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其为危及视力或生命的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治疗轻度上睑下垂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求一种新的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方法。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外科对轻度上睑下垂患者31例,13例为双侧,18例为单侧,共44只眼;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18~51岁;用眶隔翻转向下与下方眼轮匝肌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观察其效果。结果:31例44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重睑线形态良好,眼睑闭合良好。随访6个月,轻度上睑下垂均得到矫正,无上睑退缩,无眼睑闭合不全。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双眼平视前方时睑缘遮盖角膜高度分别为3.03±0.32,1.55±0.19( P<0.01)。术后25例(80.6%)达到满意效果,6例为基本满意,无不满意者。 结论: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带状疱疹合并动眼神经炎及视神经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70岁,因"右侧额颞部疼痛50 d,伴右眼睁眼困难1个月"收住聊城市人民医院眼科。患者自述50 d前因带状疱疹应用抗病毒及神经营养治疗后额颞部疼痛减轻;1个月前突然出现右眼上睑下垂,伴复视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冠心病病史16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全身查体:右侧颞部、额部见少量淡红斑及色素沉着;双侧角膜反射存在,右额部针刺感减退。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手动(矫正无助),左眼0.5(矫正无助);右眼眼压9.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1 mmHg。右上睑完全下垂(图1),轻度红肿,眼球外展位,右眼向上、下、内运动不能(图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结膜混合充血、水肿,角膜基质弥漫性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Keratic precipitates,KP),前房闪辉(+),虹膜纹理欠清,部分后粘连,瞳孔约为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图3),眼底窥不清;左眼前后节检查未见异常。眼科B超检查示:右眼玻璃体混浊(炎症)、右眼后巩膜炎、右眼玻璃体后脱离、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扫描示:右侧动眼神经自脑池段至眶内段均明显强化,视神经鞘及周围组织可见强化(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结膜入路修复腱膜性上睑下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矫治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科采用经结膜入路矫治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患者资料。术中纵向切开上睑结膜并分离米勒肌后,寻找上睑提肌腱膜,并将其末端与眶隔后壁融合的白线结构固定于睑板上缘。手术效果评价:(1)矫正程度,包括正矫、矫正过度和矫正不足;(2)对称性,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3)稳定性,分为好、减弱、消失3个等级;(4)术后并发症;(5)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37只眼),男9例,女14例,年龄22~41岁,平均31岁;轻度下垂21只眼,中度下垂9只眼,重度下垂7只眼。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全部37只眼(100%)术后矫正程度、稳定性评价为正矫、稳定性良好;对称性评价"好"21例(91.3%),"中"2例(8.7%)。所有患者对矫正效果满意,眼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结膜入路进行腱膜性上睑下垂矫正,能够在获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减小手术损伤,术后眼睑肿胀轻微、恢复快,眼睑外观自然无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法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法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同一术者应用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法进行治疗,记录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评估双眼对称性,包括优、良好、差;术后12个月评价上睑下垂矫正效果,包括矫正良好、基本矫正、矫正欠佳、矫正过度。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男36例,女49例,年龄(25.0±4.1)岁,其中双侧62例,单侧23例。获随访12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无血肿、感染、暴露性角膜炎、穹隆结膜脱垂等并发症发生。85例中双眼对称性达优者63例,良好17例,差5例,优良率为94.1%(80/85)。上睑下垂矫正良好72例,基本矫正9例,矫正欠佳4例,手术有效率为95.3%(81/85)。结论:应用眶隔后壁-上睑提肌复合体折叠法矫正轻度上睑下垂,操作简单、易掌握,损伤较小,安全而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