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术前评估先天性上睑下垂眼睑解剖结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初步探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CP)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工具的可行性,并分析患侧眼提上睑肌及腱膜的病理改变.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10例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初诊患者入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中度组(5例)和重度组(5例).利用UBM(SW-3200L,35MHz)对患者双侧上眼睑进行观察并成像.将患侧眼的UBM图像与其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相对照,进一步比较患侧眼提上睑肌(提肌)及腱膜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作初步定量分析.结果 UBM能对包括眼轮匝肌、腱膜、睑板和提上睑肌-Müller肌复合体在内的眼睑结构清晰成像.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腱膜变薄、腱膜后退及腱膜劈裂在术中观察得以印证;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脂肪浸润在术中观察和术后病理中均得以证实.关于脂肪的浸润,中度组中,脂肪组织在腱膜中的浸润密度高于在提肌中(P<0.05),重度组中亦然(P<0.01);脂肪组织在重度组提肌中的浸润密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脂肪组织的浸润密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关于胶原纤维的增生,中度组中,胶原纤维在提肌和腱膜中的增生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中,胶原纤维在腱膜中的增生相比于提肌显著增高(P<0.01);此外,重度组提肌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结论 UBM可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的有效无创检查,重度患者腱膜的组织结构比提肌更为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睑成形术对眼表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眼睑成形术对患者眼表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01/2023-06在我院眼科行眼睑成形术的患者70例108眼.其中诊断为上睑下垂的患者行提上睑肌缩短术40例48眼,诊断为眼睑皮肤松弛/单睑的患者行双眼重睑成形术30例60眼.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术眼泪河高度(TMH)、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角膜散光(Cyl)、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平均曲率(Km)、总散光值(C).结果:提上睑肌缩短术组患者手术前后OSDI评分、BUT、S Ⅰ t、FL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TMH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 1 mo,OSDI 评分、BUT、S Ⅰt、FL 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重睑成形组患者手术前后OSDI评分、BUT、S Ⅰ t、FL、TMH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提上睑肌缩短手术组和重睑成形组患者手术前后Cyl、SRI、SAI、Km、C 比较均无差异(均 P>0.05).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手术对于上睑下垂患者早期眼表有所影响,早期应予以保护角膜的措施,而重睑成形术对患者早期眼表无明显影响;眼睑成形术对于所有患者屈光状态均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眶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主诉为右眼上睑肿物切除术后4年、眼睑肿胀伴上睑下垂3个月患者就诊眼科。经眼眶CT、MRI检查后临床诊断为右眼眶囊性病变伴出血,行右眼眶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中华眼科杂志,2021, 57: 696-69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内眦赘皮矫正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先天性内眦赘皮是东亚人群常见内眦形态,常伴有单睑存在,即便患者是双眼皮,也会因内眦赘皮的存在成为内双,影响美观。有些儿童先天性内眦赘皮伴有下睑内翻或者上睑下垂。随着美容就医者的增多,希望进行重睑术同时进行内眦赘皮矫正术,以求得更加完美的双眼皮。临床上先天性内眦赘皮的矫正方法很多,美观自然、瘢痕最小化是医师追求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患者中 FOXL2基因相关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先天性睑裂狭小综合征(BPE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眼睑及颜面部发育异常,典型的眼睑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睑裂狭小、逆向内眦赘皮、上睑下垂和内眦间距过宽。BPES分为两型,Ⅰ型表现为眼睑畸形及女性患者不孕,男性患者生育功能正常;Ⅱ型BPES患者临床表现为眼睑发育不良同时男女患者均可生育。通过对BPES患者行遗传学分析发现 FOXL2基因是首位致病基因,并且 FOXL2基因突变与2种表型BPES发病均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 FOXL2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有研究发现 FOXL2基因的同一突变在不同家系,甚至同一家系可能出现不同表型。就 FOXL2基因突变与BPES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矫正修复上睑下垂手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联合筋膜鞘(conjoint fascial sheath, 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术失败的原因与修复方式。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科对CFS悬吊术失败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19~49岁,平均25岁)患者18只眼,分别用提上睑肌缩短术、CFS悬吊术、额肌瓣悬吊术进行修复,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CFS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失败的原因分别为对CFS的解剖不熟悉、缝合固定不牢靠、CFS发育不良与缝合部位不当等。13例18只眼修复术后随访6~30个月,2例未完全矫正,由重度矫正为轻度上睑下垂;2例复发,6个月后再次行额肌瓣悬吊术矫正至正常;其余患者上睑下垂矫正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的眼睛情况掌握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和精准的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真菌性蝶窦炎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44例5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双眼复视、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首诊于眼科。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37例,副鼻窦、颅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4例。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手术;手术后行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9.61±37.70)个月。侵袭性、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选取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男女性别比为1∶1.3;出现视觉症状时平均年龄(61.48±12.17)岁。患有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23例(52.3%,23/44),其中糖尿病21例。主述视力下降33例44只眼(75.0%,33/44);双眼复视伴眼球运动障碍15例(34.0%,15/44),其中同时伴视力下降6例。就诊时患眼视力无光感~0.8。伴头痛35例(79.5%,35/44),伴鼻部症状14例(31.8%,14/44 )。蝶窦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分别为40、4例。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的37例患者,均可见窦腔内软组织填充;其中窦腔内高密度钙化影19例(51.4%,19/37 ),窦壁骨质缺损24例(64.9%,24/37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70.3%,26/37 )。行副鼻窦、颅脑或眼眶MRI检查的34例患者中,蝶窦内病变T1WI呈弱信号、强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4、10、9例;T2WI呈强信号、弱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3、16、2例;增强后病变强化11例,无明显强化23例,病变周围黏膜增厚强化。病变累及眶尖、海绵窦分别为18、16例;同时累及眶尖及海绵窦12例。手术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27只眼(65.9%,27/41),视力无改善14只眼(34.1%,14/41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与较高视力改善率相关(比值比=0.089,95%可信区间0.015~ 0.529, P=0.008 )。 结论:真菌性蝶窦炎相关视觉功能损伤相对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女性患者;单眼视力下降伴持续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蝶窦内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蝶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是其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可得到改善;蝶窦壁骨质有增生硬化改变者,视力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上睑下垂66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轻、中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收治34例(66眼)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其中男2例,女32例,年龄(26.6±7.6)岁,轻度49眼,中度17眼。均行埋没导引法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治疗,术中通过引导缝线走行于上睑提肌-米勒氏肌复合体深面,将复合体前徙缝合固定于睑板上。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的距离,方差分析法分析上睑下垂矫正效果。结果:本组34例(66眼),术前、术后3、6、12个月上睑缘遮盖角膜距离分别为(3.84±0.79) mm、(1.64±0.13) mm、(1.67±0.14) mm、(1.68±0.14) mm。术后测量值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术后各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感染、倒睫、上睑迟滞、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结膜脱垂等其他上睑下垂手术的并发症。1例出现重睑缝线脱落,予以修复,余33例患者上睑缘高度矫正满意,形态良好,双眼对称性可,其中2例(4眼)上睑缘高度出现轻微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治轻、中度上睑下垂,操作简单,可形成稳定粘连,术后远期眼睑功能、形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误诊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例。患者男,64岁,因“左眼胀痛、视力下降6 d”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就诊,初诊眼底检查发现左眼鼻侧视盘边界模糊,眼B超示视盘鼻侧筋膜囊水肿,疑诊为左眼后巩膜炎。2 d后上述症状加重伴上睑下垂及眼球突出,眼球基本固定不动,进一步完善眼科检查及眼眶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少见的左眼眶蜂窝织炎合并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确诊后及时治疗,左眼眶蜂窝织炎得以控制,但视力无明显提高。因此,针对初发表现为后巩膜炎的眼眶蜂窝织炎患者,应当高度警惕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发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免造成严重的视力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