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患者代谢手术前后糖脂代谢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代谢手术前后糖脂代谢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行代谢手术并且术后1、3个月在门诊随访复查的肥胖患者,分别采集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血生化指标和中医证素特点,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95例肥胖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的患者共85例,术后3个月复查的患者共60例.术后1、3个月男性和女性体重、体重指数及腰围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1、3个月,重度肥胖组总体体重减轻百分比均高于轻度、中度肥胖组(均P<0.001).肥胖患者术后1、3个月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低于术前(均P<0.05).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热证素组空腹胰岛素、HOMA-IR 水平均高于非热证素组[37.4(17.0,55.4)mIU/L 比 19.8(14.4,32.6)mIU/L、12.3(11.0,21.8)比6.6(5.6,11.2)](均P<0.05),且热证素与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水平均呈正相关(风险比=0.371,P=0.030;风险比=0.415,P=0.026).结论 代谢手术能迅速且有效降低肥胖患者体重,改善肥胖患者的糖脂代谢.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热证素越明显,空腹胰岛素和HOMA-IR水平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明显积水肾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无明显积水(肾无积水或者轻度积水)肾结石的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按1∶1的比例将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无明显肾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非血管超声造影引导穿刺组(试验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目标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功能性孤立肾;③穿刺部位解剖异常或有损伤肠道风险;④有急性尿路感染;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⑥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高危疾病;⑦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1.2倍正常值上限);⑧严重肥胖(体质指数>40 kg/m 2)。试验组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后行超声引导PCNL;对照组行传统超声引导PCNL。两组患者PCNL术后1周内经肾造瘘管顺行肾盂造影,判断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记录血红蛋白下降值、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的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性别[男/女:19/5例与16/8例]、年龄[(44.2±11.2)岁与(45.4±10.7)岁]、体质指数[(21.8±2.8)kg/m 2与(21.81±2.7)kg/m 2]、结石长径[38.0(24.0,25.5)cm与35.5(24.8,47.0)cm]、结石位置[左/右:9/15例与9/15例]、肾积水情况[无/轻度:15/9例与16/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肾盏穹窿穿刺准确率[87.50%(21/24)与41.67%(10/24)]、血红蛋白下降值[2.0(0,12.0)g/L与14.0(7.0,17.0)g/L]、穿刺时间[40.0(28.5,53.0)s与70.0(55.5,84.5)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83%(23/24)与75.0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非血管超声造影辅助PCNL较常规超声辅助可显著提高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合并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在华润武钢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加用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过程。患者为51岁男性,因间断胸闷3 d,再发3 h余入院。血压110/80 mmHg(1 mmHg=0.133 kPa),空腹血糖8.97 mmol/L,总胆固醇6.23 mmol/L,甘油三酯2.6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2 mmol/L;心肌肌钙蛋白Ⅰ 875.80 pg/ml,肌红蛋白830.4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MB 5.03 ng/ml;糖化血红蛋白6.7%;夜间睡眠监测诊断: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轻度);夜间低氧血症(重度)。入院后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肥胖型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术后予以阿司匹林(100 mg、1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司美格鲁肽(0.5 mg、1次/周)。4个月后随访血压控制良好(不超过135/82 mmHg),血糖波动稳定(空腹血糖波动在4.8~6.1 mmol/L,非空腹血糖不超过10.2 mmol/L),体重下降,未出现胃肠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远程生活方式干预对超重及肥胖人群体重及相关指标管理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远程生活方式干预对超重及肥胖人群体重及相关指标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参加远程生活方式干预的400例超重及肥胖人群作为远程干预组,同时选取400例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超重及肥胖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营养师与远程干预组建立个人微信小群,运用微信平台对其进行远程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设定体重控制目标,对基于照片的食物日志及时反馈,给予运动指导及心理支持。对照组接受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处方,但未接受远程干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调整数据后,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1年后的体重及相关指标管理效果。结果:经过1年的干预,共获得有效数据755例(远程干预组371例,对照组384例),倾向性匹配后保留有效数据446例(远程干预组223例,对照组223例)。远程干预组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分别为(24.85±2.52)kg/m 2、(110.21±10.53)mmHg(1 mmHg=0.133 kPa)、(4.96±0.65)mmol/L、(1.25±0.82)mmol/L、(4.87±1.11)mmol/L、(2.88±0.74)mmol/L、(306.01±95.66)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76±2.28)kg/m 2、(121.14±14.07)mmHg、(5.10±0.87)mmol/L、(1.54±0.83)mmol/L、(5.28±0.96)mmol/L、(3.13±0.80)mmol/L、(355.16±92.68)mmol/L(均 P<0.05)。干预后,BMI减低4%~12%时,干预措施均为影响因素(均 P<0.05),远程干预组BMI降低12%的概率为对照组的112.486倍(95% CI:16.852~890.266);同时,初始BMI为BMI恢复正常的影响因素,初始BMI每减少1 kg/m 2,其恢复正常的概率为减少前的4.76倍(95% CI:3.222~5.057)。 结论:远程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超重及肥胖人群的体重及相关指标管理有一定效果,其对超重及轻度肥胖的人减重效果显著,但对中重度肥胖人群的干预效果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滤泡T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2岁,因"发现淋巴结肿大21个月,关节肿痛20个月,皮疹、发热1个月"于2017年10月19日入院。入院前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被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并急性炎症、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类癌综合征等,予对症治疗临床症状无缓解。入院查体:面部、双手、双小腿及足部散在大小不一淡红色皮疹,部分皮肤破损、脱屑,双手指关节粗大、握拳困难。颈部、腋窝、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约1.5 cm×1.0 cm,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腹软,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甲乙线8 cm、甲丙线11 cm、丁戊线0 cm,质韧,表面光滑,未触及包块。血常规:WBC 6.75×10 9/L,HGB 68 g/L、PLT 239×10 9/L。IgG 23.5 g/L,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 λ型,蛋白电泳γ球蛋白38.6%。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示继发性贫血。骨髓细胞免疫分型:B细胞及NK细胞未见明显异常表型,可见T淋巴细胞群,具体表型CD3 dimCD4 +CD8 -CD7 -CD2 +CD5 +TCRγ/δ -,占淋巴细胞18.96%,CD7表达缺失,表型异常。骨髓细胞TCRβ、TCRγ及TCRD基因重排均阳性,IgH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20]。行颈部左侧淋巴结活检,可见被膜增厚,未见明显淋巴滤泡,小淋巴细胞增生,结合免疫组化,以T细胞增生为主。免疫组化:CD20(+),CD79α(+),CD3(+),CD5(+),CD10(+),BCL-2(部分+),CK-pan(-),CK5/6(-),Vimentin(+),Ki-67(30%~40%+)。病理送至天津某医院会诊示:结构破坏,小淋巴细胞广泛增生,胞核圆形或轻度不规则,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散在分布,可见一类大细胞,胞质丰富,胞核多不规则,核仁明显,可见双核和多核。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30(+),CD15(少数+),CD45(-),PAX5(弱+),Fascin(+),MUM1(+);原单位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20(-)。背景中的小淋巴细胞:CD2(较多+),CD4(较多+),CD8(少数+),CD7(-)。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为主型。考虑会诊结果与临床不符,标本送北京某医院淋巴瘤病理专家会诊,镜下见:淋巴结被膜纤维化、增厚,边缘窦开放,窦组织增生,淋巴滤泡不明显。血管增生明显,内皮肥胖。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部分似有结节状结构( 图1A)。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小,胞质丰富、淡染,核略不规则、深染。散在大细胞,单核或双核,可见核仁,部分呈R-S细胞样( 图1B),胞质丰富的组织细胞增生明显。加做免疫组化:CD4(+),CD21(FDC扩大),CXCL13(+),PAX5(大细胞+),PD1(+),CD30(散在+),BCL6(-),CD7(-),CD8(-),原位杂交:EBV-EBER(散在大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连续与间断大网膜固定方式的临床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连续与间断缝合方式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大网膜固定术(OP)的差异、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外科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OP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8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0.17±10.16)、(27.10±11.03)岁,其中70例患者在OP中采用连续缝合方式(连续缝合组),51例患者采用间断缝合方式(间断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M(P 25, P 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nxon秩和检验。 结果:(1)术中情况:连续缝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4.89±37.69) min、(7.3±2.5) mL;间断缝合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24.80±35.53) min、(7.0±2.5) m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12,0.709, P>0.05)。(2)术后情况:连续缝合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轻度疼痛45例、中度疼痛25例、无痛和重度疼痛0例、(9.3±3.2) d;间断缝合组上述指标为轻度疼痛39例、中度疼痛12例、无痛和重度疼痛0例、(8.7±2.1) 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31, P>0.05; t=1.149, P>0.05)。连续缝合组患者术后发生腹胀8例、恶心呕吐32例、上消化道造影胃食管反流17例、造影剂通过残胃/吻合口缓慢14例、胃扭转6例、无术后感染、吻合口漏发生;间断缝合组上述指标为10例、25例、14例、10例、1例,也无术后感染、吻合口漏发生。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59,0.010,0.155,0.003,1.308, P>0.05)。 结论: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行大网膜固定时,连续缝合与间断缝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的差异。术者可根据自身判断及经验选择适合的缝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肝脏疾病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一项基于霍州市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门静脉高压的合并症检出率及临床特征。方法:为横断面研究。于2021年5至6月电话通知霍州市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登记在册的T2DM患者参与本次社区筛查。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现场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颈围、腰围、腹围、血压)。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受控衰减参数(CAP)和肝脏硬度(LSM)。根据CAP数值将NAFLD分为:轻度NAFLD(238 dB/m≤CAP≤258 dB/m)组、中度NAFLD(259 dB/m≤CAP≤291 dB/m)组和重度NAFLD(CAP≥292 dB/m)组。根据LSM≥10 kPa、LSM≥15 kPa分别提示患者发展为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和门静脉高压阶段。依据体重指数(BMI)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体重及过低(BMI<24 kg/m 2)组、超重(24 kg/m 2≤BMI<28 kg/m 2)组以及肥胖(BMI≥28 kg/m 2)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 χ2检验。 结果:本研究共筛查霍州市登记在册的社区T2DM患者1 191例,其中NAFLD、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门静脉高压的加权合并症检出率分别为61.5%、6.5%、1.7%。社区T2DM患者中无NAFLD组460例、轻度NAFLD组182例、中度NAFLD组271例、重度NAFLD组278例,与无NAFLD组比较,轻、中、重度NAFLD组患者BMI、颈围、腰围、臀围以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均显著增加( P<0.05)。T2DM合并NAFLD患者731例,其中正常体重及过低组179例(24.5%)、超重组382例(52.3%)、肥胖组170例(23.2%),正常体重及过低组、超重组、肥胖组加权占比分别为23.7%、51.2%、25.1%。 结论:社区T2DM患者有较高的NAFLD、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门静脉高压合并症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薄基底膜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成人薄基底膜肾小球病(thin basement membrane nephropathy,TB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确诊为TBMN的成年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以及蛋白尿和肾脏慢性病理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35例TBMN患者,女性116例(85.9%),男性19例(14.1%),年龄(40.56±10.30)岁,30例(22.2%)合并高血压,32例(23.7%)合并超重/肥胖。135例患者均有镜下血尿,血清肌酐均正常,41例(30.4%)存在蛋白尿[(0.65±0.19)g/24 h]。102例(75.6%)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硬化,其中51例(37.8%)球性硬化比例>10%。79例(58.5%)存在轻度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53例(39.3%)存在血管透明变性。合并超重/肥胖和(或)高血压患者的蛋白尿、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及肾血管病变比例均高于无合并症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 OR=7.550,95% CI 2.091~27.257, P=0.002)和高血压( OR=4.424,95% CI 1.091~17.935, P=0.037)是蛋白尿的独立影响因素,蛋白尿是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OR=3.151,95% CI 1.046~9.491, P=0.041)。4例患者失随访,余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4.0(24.0,96.5)个月。随访末10例尿蛋白增加,3例(2.2%)出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此13例患者均合并超重/肥胖,其中4例伴高血压,余118例患者尿检较基线无明显变化,肾功能正常。 结论:成人TBMN患者蛋白尿、肾脏慢性病变发生率高,合并超重/肥胖、高血压可能造成预后不良,未合并代谢异常的TBMN患者远期预后良好,但尚需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塞那肽及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不同基线特征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艾塞那肽和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不同基线特征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10日至2017年6月20日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59例。研究设计为随机、前瞻、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和入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艾塞那肽治疗组和门冬胰岛素30胰岛素治疗组。根据基线患者cIMT<1 mm以及≥1 mm分为基线无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基线有动脉粥样硬化组;根据体质指数(BMI)<24 kg/m 2以及≥24 kg/m 2分为体重正常组和超重及肥胖组;根据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 1c)<8.5%与HbA 1c≥8.5%亚组分为一般高血糖组和显著高血糖组;根据52周时HbA 1c下降<1.5%与HbA 1c下降≥1.5%分为降糖效果一般组和降糖效果良好组。测量cIMT,采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比较各组结果,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 结果: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64.41%(38/59)。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基线存在AS的患者cIMT较基线无AS下降明显( P=0.02)。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超重及肥胖受试者cIMT下降,正常体重受试者cIMT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1)。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降糖效果一般组与降糖效果良好组cIMT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艾塞那肽治疗后,52周内cIMT变化值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及BMI变化值均无相关性( P值分别为0.576、0.188和0.352)。 结论:基线存在AS患者应用艾塞那肽后,cIMT改善更显著,获益更大。艾塞那肽治疗后cIMT水平不受基线体重及降糖疗效影响,与BMI及血糖变化值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91-2015年中国9省份18~64岁男性吸烟状况与肥胖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991-2015年中国9省份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资料,选取参加两轮及以上、有完整人口统计学特征、吸烟状况和体格测量数据的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2 169名。依据研究对象是否吸烟以及吸烟者每日吸烟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吸烟、轻度吸烟(1~14支/d)、中度吸烟(15~24支/d)和重度吸烟(≥25支/d)组。观察不同吸烟程度下研究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分布情况,利用两水平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不同吸烟程度下调查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轻、中和重度吸烟者BMI分别比不吸烟人群减少了0.19 kg/m 2(95% CI:-0.27~-0.10)、0.40 kg/m 2(95% CI:-0.49~-0.31)和0.36 kg/m 2(95% CI:-0.53~-0.19);腰围分别减少了0.49 cm(95% CI:-0.76~-0.21)、0.80 cm(95% CI:-1.08~-0.51)和0.79 cm(95% CI:-1.38~-0.36)。男性轻、中和重度吸烟者患全身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0倍( OR=0.70,95% CI:0.62~0.79)、0.61倍( OR=0.61,95% CI:0.55~0.69)和0.78倍( OR=0.78,95% CI:0.65~0.96);患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8倍( OR=0.78,95% CI:0.73~0.84)、0.74倍( OR=0.74,95% CI:0.70~0.79)和0.84倍( OR=0.84,95% CI:0.76~0.95)。 结论:1991-2015年间,男性不吸烟与吸烟(轻、中和重度)居民的BMI、腰围和肥胖患病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年男性居民吸烟与肥胖患病风险呈显著性负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