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制三维打印助餐辅具与传统万能袖带助餐辅具在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自制三维打印助餐辅具(以下简称三维辅具)与传统万能袖带助餐辅具(以下简称万能袖带)对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自主进食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1年6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重度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1~58(42±11)岁。使用三维软件及三维打印机为患者定制三维辅具后,指导患者在连续14 d内分别隔天使用三维辅具和万能袖带进食各7 d,其间也可无辅具由他人喂食。统计患者使用每种辅具进食正餐次数及其占所属7 d内进食正餐总次数的比例;使用2种辅具共14 d后(以下简称使用14 d后),测量患者使用2种辅具的转移液体用时和转移液体量,评定患者在无辅具、使用三维辅具、使用万能袖带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中进食项的评分,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在无辅具、使用三维辅具、使用万能袖带时的进食主观满意度。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χ2检验。 结果:患者使用三维辅具的7 d中进食正餐次数为(18.1±2.0)次,明显多于使用万能袖带的(4.0±2.0)次( t=53.72,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进食正餐次数占所属7 d内进食正餐总次数的比例为72.4%(325/449),明显高于使用万能袖带的16.7%(72/431), χ2=257.36, P<0.01。使用14 d后,患者使用三维辅具转移液体用时、转移液体量分别明显短于、多于使用万能袖带( t值分别为2.49、7.52, P<0.05或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时MBI中进食项评分与使用万能袖带的评分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无辅具时的评分( Z值分别为3.90、3.86,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的进食满意度评分与使用万能袖带评分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无辅具时的评分( Z值分别为3.61、3.00, P<0.01)。 结论:三维辅具和万能袖带都可代偿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自主进食能力,但三维辅具在提高患者进食意愿及转移食物效率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综合征对2型糖尿病患者躯体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多种老年综合征对其躯体功能下降及跌倒风险增高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我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17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老年综合征(衰弱、认知功能下降、营养不良风险、抑郁状态、多重用药及共病)的数量种类分为老年综合征0~1种组40例、2~3种组84例、4~6种组55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躯体功能状态,跌倒风险及近1年跌倒史。并进一步分析各项老年综合征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缺陷、平衡与步态功能下降及跌倒风险增高的影响。结果:老年综合征0~1种组、2~3种组、4~6种组患者比较,老年综合征数量越多的患者年龄更大,辅具使用率更高,发生日常生活能力缺陷、平衡与步态功能下降及跌倒风险增加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综合征中的衰弱( OR=3.467)、营养不良( OR=3.369, P<0.05)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缺陷、平衡( OR=3.031, P<0.05)与步态功能下降( OR=3.266, P<0.05)的危险因素;认知功能下降是糖尿病患者跌倒风险增高( OR=2.559, P<0.05)、平衡与步态功能下降( OR=3.930, P<0.05)的危险因素。 结论:衰弱、营养不良、认知功能下降可引起糖尿病患者躯体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增高,临床应积极干预从而最大程度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障碍康复监测辅助装置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一款运动障碍康复监测辅助装置,对没有或很难独立行走的患者进行运动损伤评估。方法:设计了辅具车,配备加速度计和六维力传感器。设置正常行走(NW)组和异常行走组,其中异常行走组包括中度异常行走(MA)组、借助辅具车行走的中度异常行走(MA-V)组、重度异常行走(SA)组和借助辅具车行走的重度异常行走(SA-V)组。NW组不穿戴膝关节固定装置行走,异常行走组受试者的右腿用膝关节固定装置固定,MA-V组膝关节活动角度范围调节为0~30°,SA组膝关节完全无法弯曲,每组包含50个样本量。通过加速度计评估受试者步态周期、左右腿峰值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值,并通过六维力传感器评估受试者上肢力的变化。结果:对于中度损伤组,MA组和MA-V组的步态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V组的步态周期略大于MA组。对于严重损伤组,SA-V组的步态周期低于S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于所有异常组,左腿的平均加速度和峰值加速度均大于右腿,左腿与右腿的峰值加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异常行走模式中,左手力的平均值(绝对值)大于右手,尤其是 Z轴。NW、MA-V和SA-V组左侧合力的标准差分别为2.759、8.297、13.118 N。SA-V组的力散点图离散度最高,NW组则有较好的集中度。 结论:设计了一款配备了加速度计和六维力传感器的辅助车,有助于医生对运动障碍康复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在能力下降对老年患者跌倒和再入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内在能力下降的情况,并探讨内在能力下降对患者1年内跌倒和再入院的影响。方法:纳入在浙江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老年患者311例,采集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资料及内在能力资料,包括认知(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运动(Tinetti-平衡量表和4 m试验)、活力(握力和微型营养评估简表)、感知(自评视力或听力下降)和社会心理(老年人抑郁量表),并随访出院后1年内跌倒和再入院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入院基线内在能力与1年内跌倒和再入院的关系。结果:311例老年住院患者存在内在能力下降282例(90.7%)。随访1年有38例老年患者(12.2%)发生跌倒、69例老年患者(22.2%)再次入院。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共病、多重用药、害怕跌倒、跌倒史以及辅具使用等混杂因素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衡能力下降是老年患者1年内跌倒的危险因素( OR=3.515,95% CI:1.089~11.346, P=0.036);步速减慢是患者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OR=2.426,95% CI:1.181~4.983, P=0.016)。 结论:运动能力下降和老年患者1年内跌倒及再入院密切相关,应重视老年患者运动能力的评估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骨关节炎患者移动辅具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移动辅具的使用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7月选取郑州市某所三级甲等综合公立医院骨科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魁北克辅助科技使用者满意度评估(QUEST)量表等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膝骨关节炎患者使用移动辅具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47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98%。结果:膝骨关节炎患者移动辅具使用率为26.47%(90/340),通过医护人员推荐使用移动辅具的患者占5.55%(5/90),通过专业适配获得移动辅具的患者占2.22%(2/90),没有接受过移动辅具健康教育的患者占81.11%(73/90)。90例使用移动辅具膝骨关节炎患者的QUEST量表总均分为(3.17±0.34)分。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疼痛强度、ADL状况、社会支持是膝骨关节炎患者使用移动辅具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移动辅具使用率较低,接受专业移动辅具服务较少,对移动辅具的满意度较低,是否使用移动辅具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移动辅具使用的关注及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康复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践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需多学科团队综合管理。该文以糖尿病足康复为切入点,首先概述足康复发展历史,进一步综述在糖尿病足防治中,开展足部结构化教育、运动、物理和辅具康复的重要性。随着科技进步,智能技术亦融入糖尿病足康复领域。未来应重视并继续践行糖尿病足康复理念,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复发,更好地恢复患者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7月—2020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男性患者,其年龄为21~57岁,其中7例患者行急诊手术,共对20个患肢行保肢治疗。对5个患肢坏死骨行切除处理,将1例患者左侧患肢远端残余手及腕部交叉异位再植至右前臂残端,对2个尺桡骨远端坏死患肢行截骨后短缩再植。彻底清创后,拟用组织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12 cm×7 cm~58 cm×13 cm。根据创面大小和分布,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吻合血管的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2个患肢创面;游离移植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脐旁穿支皮瓣修复其余17个患肢创面,其中创面较大的10个患肢联合移植腹股沟皮瓣或另一侧脐旁穿支皮瓣。移植组织瓣总面积为20 cm×8 cm~52 cm×20 cm。组织瓣移植术中,根据患肢血管缺损长度,分别用组织瓣血管蒂远端、患侧无损伤静脉、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等桥接14个患肢远端动脉,并对其中3个远端回流不畅患肢行大隐静脉移植再通肢体远端静脉。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刃厚头皮移植修复。创面基本愈合后开始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训练,组织瓣移植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功能重建和瘢痕整复手术。记录术后组织瓣/皮片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保肢情况和随访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保肢成功患肢的功能并使用臂、肩、手残障(DASH)评分表进行评分。结果:术后,患肢移植的组织瓣及供瓣区创面移植的皮片均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2个患肢于组织瓣移植术后10 d内出现远端坏死,行前臂中上段截肢;其余18个患肢保肢(含短缩再植与交叉异位再植)成功。随访6~48个月,5个保肢成功患肢于组织瓣移植术后3~18个月出现残余肌腱和骨组织无菌性溶解排出,经手术清创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逐渐愈合。末次随访时,2个截肢后患肢残端愈合良好;18个保肢成功患肢均存活良好,其中8个患肢手指屈伸功能及拇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且可独立完成日常活动,9个患肢恢复部分活动功能且可在对侧上肢协助或辅具辅助下完成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1个患肢无功能。末次随访时,18个保肢成功患肢功能的DASH评分表评分为30.0~100分。结论:及时手术清创,妥善处理损伤骨组织,有效的血管桥接重建患肢远端动脉,并采用血运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配合早期康复和功能整复治疗,有利于挽救毁损性电烧伤上肢并改善患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患者分为踝足矫形器组(AFO组)和矫形鞋垫组(简称鞋垫组),每组30例。AFO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AFO适配训练,鞋垫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定制化矫形鞋垫适配训练,2组患者均干预4周。于适配前、适配后8 h及适配后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S)、足底压力平衡指数、左右步长差值、步宽(足印法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6分钟步行测试(6MWT)、躯干姿势控制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量表(BI)等。结果:适配后8 h鞋垫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AFO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适配后4周时,鞋垫组TGS、平衡指数(赤足和穿鞋+辅具时)、左右步长差值、BB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AFO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平衡指数(仅穿鞋、无辅具)、步宽、FMA-LE、TIS、TUGT及6MWT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踝足矫形器比较,定制化矫形鞋垫能更有效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提高其平衡功能,有助于患者步态表现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的良肢位体位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的良肢位体位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SPSS 20.0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区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神经系统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科护理和良肢位体位管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科护理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并进行体位管理。比较两组实施体位管理前和实施体位管理4周后的康复功能锻炼依从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的康复功能锻炼依从性、FMA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功能锻炼依从性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MA得分为(66.37±4.25)分,GCQ得分为(79.05±2.19)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结合海马型康复体位标识枕的良肢位体位管理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性和舒适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脑卒中史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脑卒中病史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在老年髋部骨折共管模式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的1 09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6例,女786例,年龄65~95岁(平均79.6岁)。根据既往是否有脑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155例和非脑卒中组937例。脑卒中组患者发生脑卒中至髋部骨折手术时间均大于30 d。观察指标:(1)分析脑卒中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脑卒中类型、发病史、后遗症发生率、遗留肢体不利情况,以及肢体不利侧与肢体利侧发生骨折的占比)。(2)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侧别、伤前能否户外活动、伤前行走是否需要辅具等临床特征的差异。(3)比较2组患者的入院48 h内手术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的死亡率、再手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活动恢复情况、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等结果的差异。结果:(1)脑卒中组15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脑梗死141例(91.0%),脑出血14例(9.0%);1次脑卒中发病史148例(95.4%),≥2次发病史7例(4.5%);有脑卒中后遗症60例(38.7%);遗留肢体不利的患者43例(27.7%),其中81.4%(35/43)骨折发生在肢体不利侧,18.6%(8/43)发生在利侧。(2)2组患者的性别、骨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脑卒中组患者较非脑卒中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小(79岁与81岁),脑卒中组患者股骨颈骨折发生率(58.7%,91/155)、辅具帮助行走的比例(43.9%,68/155)及无法户外活动的比例(11.6%,18/155)均较非脑卒中患者高(49.6%,465/937;23.5%,276/937;5.7%,53/9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的入院48 h内手术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院内死亡率及入院后30 d、120 d、1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入院后30 d、120 d、1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恢复伤前活动能力的比较,入院后30、120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入院后1年随访脑卒中组(48.9%,68/139)低于非脑卒中组(59.8%,468/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9, P<0.001)。脑卒中组入院后30 d、120 d、1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为0.62(0.46,0.74)、0.78(0.57,0.90)和0.83(0.57,0.94)分均低于非脑卒中组的0.69(0.51,0.78)、0.83(0.73,0.94)和0.93(0.75,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2、-2.97、-4.83, P值均<0.05)。 结论:合并脑卒中史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总体发病年龄稍早于无脑卒中史者,既往多有1次脑梗死病史发作,少部分人遗留有后遗症,伤前活动能力较差,髋部骨折多发生在脑卒中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侧。共管模式下对于脑卒中病史超过30 d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实施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