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预调查实施分析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重庆市6个区县开展的中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项目进行预调查与分析,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积累经验。方法:以1995年随访调查的名单为依据,选取1950年至1980年于重庆市6个区县医院工作的126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65名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放射组,其中男性54名、女性11名;61名未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4名、女性7名。核实1995年随访调查信息,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相结合的方法查清队列成员新发的恶性肿瘤情况、死亡原因和从事放射工作的变化情况等信息。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结果: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95名队列成员完成了随访,其中放射组59名、对照组36名。1950年至2019年期间患肿瘤的患者共18例,其中放射组13例、对照组5例。因肿瘤死亡的患者15例,其中放射组10例、对照组5例。队列成员共死亡33名,失访31名,失访率为24.6%(31/126)。对照组的失访率高达41.0%(25/61),高于放射组(9.2%,6/65),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104, P<0.001)。预调查中队列成员姓名错误率20.0%(19/95),出生年份错误率78.9%(75/95)。预调查中还存在问卷填写不完整等问题。 结论:预调查为在全国开展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如补充混杂因素调查、利用各地区资源开展工作、建立在线填报系统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有新型防晒剂MCE的广谱防晒霜:体外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其增强对UVA1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日光紫外线辐射是对皮肤造成伤害的主要环境因素,可引起皮肤癌、光免疫抑制、皮肤过早老化和色素性疾病等。UVA1被证实可以引起光老化、光免疫抑制、多形性日光疹、单纯疱疹病毒活化、光致癌和色素沉着过度。全新的UVA1防晒剂甲氧基丙基氨基环己烯基亚乙基氧基乙基氰基乙酸酯(methoxypropylamino cyclohexenylidene ethoxye-thylcyanoacetate,MCE)能覆盖360 ~ 400 nm的波长范围,获得了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关于人体和环境安全性的审批,现已被列入欧盟批准的防晒剂名单附件Ⅵ中,在配方中的添加量可达3%。本研究从紫外线吸收曲线、对三维重建皮肤模型的生物学保护效应以及在人体研究中对色素沉着(持续性黑化)的防护作用等多个维度,探讨在防晒霜配方中添加MCE对光防护的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离辐射诱导的突变签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十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提供了海量的基因组突变数据,对肿瘤样本突变数据的解析显示出与致癌因素密切相关的突变特征,称为"突变签名",可用来分析肿瘤多阶段发展过程中各类致癌因素的贡献度。电离辐射诱导的基因突变是其致癌效应的分子基础,阐明电离辐射诱导的突变签名的规律,对于深入理解随机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突变签名的研究历史与分析方法,全面总结了目前电离辐射诱导的突变签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辐射旁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深入了解放射生物学理论对于辐射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辐射旁效应(RIBE)自被发现以来就成为了放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辐射对靶向和非靶向细胞、组织、器官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进程和结局。截至目前,大量体内外实验研究揭示了RIBE的发生机制,辐照产生的外源性介质迁移到旁组织或细胞中,刺激各种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免疫及炎症反应、表观遗传调节和辐射的致癌转化。笔者就RIBE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辐射防护新药的开发及放疗疗效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α粒子辐射诱发人支气管上皮BEP2D细胞癌变的snoRNA鉴定及靶标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识别鉴定α粒子辐射致人支气管上皮BEP2D细胞癌变中的差异表达核仁小分子RNA(snoRNA),预测其靶标基因及RNA共表达网络。方法:通过全基因组转录组微阵列芯片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及由其衍生的α粒子诱发癌变的BERP35T-4细胞的RNA差异表达谱分析,从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snoRNA,qRT-PCR验证包括其衍生sdRNA在内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snoRNA的功能区,预测靶标和共表达网络。结果:q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sno116家族在BERP35T-4中表达下降,是BEP2D的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0, P<0.01);筛选的sno116-14等在癌变细胞BERP35T-4及人肺癌细胞A549和H1299等中表达量普遍下调,并且还发现sno116-14衍生的sdRNA的表达量在同一细胞中差异显著,建立了sno116家族的mRNA-lncRNA共表达网络,预测靶标有ZNF280D、TFDP1、CCDC28B、RPS6KA3、CANX、RUNX1、KALRN等,功能上与细胞增殖、细胞骨架结构等相关。 结论:识别鉴定了α粒子辐射致细胞癌变相关差异表达snoRNA,预测sno116-14的靶标基因参与细胞增殖、细胞骨架结构等生物学过程和功能调控信号通路,为C/D box snoRNA发挥功能的作用方式及电离辐射致癌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UPR1在肿瘤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核蛋白1(nuclear protein1,NUPR1)是核固有的紊乱蛋白和应激蛋白.在外部应激(如辐射、致癌物质等)或内部应激(如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等)条件下,NUPR1被转录激活,以保护细胞免受应激损伤.同时,NUPR1也是一种转录因子,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自噬、铁死亡、细胞周期、DNA损伤等细胞活动参与多种癌症的进展.研究表明,NUPR1在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及肝癌中表达均明显升高,但其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该文就NUPR1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反脆弱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生命是个过程,强壮且脆弱.在生命过程中,人和动物会不断经历各种袭扰子(Insult)的袭扰.袭扰子有生物的(如病毒)、物理的(如辐射)、化学的(如致癌剂)和精神的(如应激子)等.袭扰子的长期或重度袭扰会损害人的健康使其进入疾病的轨道.袭扰子的短时和非重度袭扰会使人进入反脆弱(Antifragile)状态,促进健康,即所谓的"生于忧患".无或少被袭扰子袭扰,使人处于脆弱状态,看似平顺祥和,实际正在积累突然崩陷的可能,即所谓的"死于安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CT肺动脉成像在剂量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CT 肺动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是指在外周静脉注射一定容积的含碘对比剂,当对比剂充盈于肺动脉时,利用CT设备对其进行扫描以生成肺部血管的增强扫描影像.CTPA可以充分显示肺动脉至亚节段水平[1],是临床上诊断肺动脉病变最常用、最直接的影像检查方法.然而,该检查会带来电离辐射,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表明电离辐射会直接引发恶性肿瘤,但是仍然有致癌风险[2].此外,对比剂肾病(contrast agent nephropathy,CIN)在所有造成医源性急性肾损伤的病因中排名第三位,因此CTPA中对比剂的使用也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3,4].近年来,研究者们在维持CTP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优化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和对比剂用量.然而,不同研究使用的扫描方案和CT设备不一致,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比较受到了阻碍.鉴于尚未有文献就近5年低剂量CTPA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因此本文总结了近5年低剂量CTPA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个体化扫描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低剂量电离辐射人群健康效应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离辐射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职业人群以及公众暴露在低剂量电离辐射环境中,其对人群的健康效应包括致癌和非致癌效应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关于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接触对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人群的健康效应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群健康效应影响的机制研究以及人群防护策略的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恶性腹膜间皮瘤内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恶性腹膜间皮瘤(MPeM)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差的疾病,每年全球大约新发2 500例,未经治疗的MPeM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不到1年.33%的MPeM患者有石棉暴露史,其他如滑石粉、云母、致癌病毒、霍奇金淋巴瘤、慢性腹膜炎和治疗性辐射暴露等也可能导致MPeM的发生.MPeM的预后主要与其病理类型、疾病分期、发病年龄、是否接受手术治疗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等相关.由于MPeM相对罕见,目前尚无针对MPeM的全身化疗用药指南,其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胸膜间皮瘤的治疗(培美曲塞和铂类药物为基础联合靶向或免疫治疗).文章概述了MPeM近年来的相关临床研究,并对MPeM的内科治疗进行详细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